在天上,在云端
彩云之南,让我日夜想象
我心的方向
多彩云南,轻轻地呼唤
所以我,一次又一次奔赴这个文化悠久,风景绝美的地方。
农历正月初二 苗族“踩花山节”
农历正月属牛日 哈尼族“昂玛突节”
农历三月初三 壮族“三月三节”
农历四月初五 汉族“清明节”
农历四月十二日 傣族“泼水节”
农历五月初五 汉族、彝族。傣族“端午节”
农历六月属猪日 哈尼族“苦扎扎节”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 彝族“火把节”
农历七月十四日 瑶族“盘王节”
农历七月十五日 彝族“七月半节”
农历八月属龙日 哈尼族、彝族“新米节”
农历十月属龙日 哈尼族“十月年”
公历十一月十八日 元阳梯田旅游文化节
大美梯田,元阳本色
秀色丽江、耀眼的玉龙雪山、静谧的泸沽湖畔,各有各的独特与美。
此次另辟方向,来到元阳,这里有17亩梯田景观绵延于红河境内,极为壮观。
元阳县海拔最低为144米,最高为2939.6米,“两山两谷三面坡,一江一河万级田”很好地概括了县内地形。
元阳县位于哀牢山南部,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境内。而红河州位于云南省的东南部,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边疆少数民族自治州。地处低纬度亚热带高原型湿润季风气候区,在错综复杂的地形和大气环流的影响下,这里四季不是非常明确,但是干、雨季倒是十分分明,每年的5~10月为雨季。
元阳梯田是红河哈尼梯田的核心区,元阳5月插秧,9月收割,12月向田里灌水。所以梯田最佳观赏时期为11月至次年4月。尤其是田里无稻谷,灌满水的时刻,层层梯田,如明镜般平静,日出与落日的光影打在水面上更是增添不少梦幻的色彩。虽然没能在最美丽的季节抵达这里,但是层层叠叠、线条优美多变的梯田,可以想象那会有多么地气势磅礴而不失秀美的气质。
1-2月也是极美的,时常有云海的出现,到了元宵节前后,则是野樱花、野桃花等争相斗艳的时刻,姹紫嫣红,好不热闹。
复杂地形结构,立体的气候,使得这里有“一山分四季,隔里不同天”的特点。
我们在的那几天,时常早晨是白雾茫茫,能见度非常地低,而到了中午,雾会渐渐散去,露出湛蓝的天空,直至烈日当空照。但是我说的也只是全福庄小寨这一片的偶然情形,毕竟翻过一个山头,便是另外一种天气。
加载更多
在赞美梯田的同时,我们不得不赞美被称为大地雕塑家的哈尼族人。正式辛勤劳作的哈尼族人用勤劳的双手早就了这重重叠叠、壮观的梯田景观。
他们的双手不仅是雕刻了大自然的美丽,他们的巧手还善于刺绣、编竹筐、制作各种银饰等。
不管是行进在村子里寨子里还是在小镇街道上,随处可见正在做着针线活的哈尼女人,她们不仅善于纺织布,一双巧手可以绣出各种各样的图案,巧妙地运用编、绣、挑、排、扣等手法绣出各种各样的图案,惟妙惟肖。
他们的衣服也大都是自己缝制的,哈尼族喜欢用藏青色土布做衣服,不同地区的哈尼族穿衣略有不同,红河哈尼族男子头裹黑或白色包头,老人戴瓜皮帽,穿对襟上衣和长裤。哈尼族女子穿右开襟无领上衣,用银币做纽扣,穿长裤,盛装时会系花围腰,用真假发掺在一起,绑成麻花辫盘绕在头顶,在靛青色的包头巾上,绣上美丽的图案,额前脑后还挂着一束束的璎珞,也会打花绑腿。
哈尼男子的巧手也是不可不说,时常看到哈尼中年男子或老人坐在家门口,手边放着竹子和劈刀,看似毫不费力地将竹子劈开劈成一片一片,然后用刀刮去竹片上的毛刺,再将这些简单处理过的竹片按照一定的次序编成一个个形状各异、大小不同的竹篓、竹筐。
加载更多
能够体验到如此地道的哈尼文化,不得不提距离梯田仅几步之遥的十二庄园·香典,这里不仅是个看得见风景的酒店,也是个哈尼民俗文化体验中心,拒绝走马观花,我喜欢深入到当地的旅行。
至于为什么叫香典,那便是在哈尼语里,香典则是梯田的意思。
进入大厅,便可以看到与哈尼文化有关的各种事物,正值丰收期间的玉米、红米等农作物。
大多装饰物也是紧密贴近了哈尼农耕生活,也是比如说吊灯,则是用哈尼人编织的本是作为鸡笼的竹篓子。随处摆放着
看得见风景的餐厅窗户
看得见风景的房间,每天叫醒你的不会是闹钟,而是窗外透过落地玻璃窗撒在被子上的阳光和开阔的梯田美景。
加载更多
在某个白雾茫茫的早晨,我们走了一条非常泥泞但是很有意思的徒步路线,从全福庄徒步到箐口村。
一路经过小村小寨,从梯田的田埂上走过,遇到害羞的小孩,飞到屋顶的鸡,坐在露台抽着水烟的大爷,赶着牛经过的族人,各种从未见过的花草树,结着网的蜘蛛以及防污秽之物的绳结。
泥地泥泞难走,鞋子裤子溅满了小泥点,长满青苔的石板路更是湿滑,不小心,便是踉跄一跤,只是相比之下,双眼都在用力看这些对于我来说很新奇的事物,全都是我没见过的人和生活,没有多余的心思关心脚下是否脏或难走。
哈尼族的蘑菇房非常可爱有意思,大多依山势而建,远看像一朵朵大蘑菇,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箐口村是元阳保存比较完好的哈尼族自然村寨,村中生活着180多户哈尼族人家。村寨的入口是一个广场,东侧是哈尼族文化博物馆,里面详尽地介绍了哈尼族的文化、生活、农耕、节日、日常、服饰建筑等等。
加载更多
在土司府的正门前,有一道楼梯,三步为一组,共二十一组。是早先时候,让平民磕头上去来觐见大土司的,叫做“三步一叩首”。
现如今的土司制度自然是不复存在,但是土司署依然完好地保存着。
艺术来源于生活,这话一点不假。
晚饭期间,由哈尼族年龄各不相同的舞者组成的舞蹈队,表演者她们自己编排的舞蹈。虽然不懂歌词唱的内容,但是我们也能一眼看出,表演的是她们在梯田里劳作的情形。手里拿的道具也是劳作时的工具,比如说装小鱼的小竹篓和抄鱼的器具。
哈尼族热情好客,有客人来,都会以酒相待,还会唱歌来助兴。因此,习得哈尼语一词“多撒”(音译),干杯的意思。
加载更多
评论(0)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