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有厚重人文背景的江南丝竹,随着“家乐班”、“堂名班”等传统乐社走南闯北,闻名遐迩;仰仗茶楼、书场,苏州弹词家喻户晓;在历史的荒野里,寄情乡里、放达田野的山歌,也让千年的江南不再落寞。
祖母不识字,却从她的祖母处学了不少歌谣,在我幼年时经常拿来哄我高兴。
这些歌谣须用吴侬方言,舌尖上打个弯才有韵味。
有一段说唱的词,儿时听得囫囵,后来向老人们一一求证字眼,终于完善了。
大意是:
正月磕瓜子,二月放鹞子,三月上坟打顶子,四月种田下秧子,五月白糖温粽子,六月朝天扇扇子,七月西瓜吃心子,八月月饼嵌馅子,九月吊红(柿子)夹树枝,十月沙泥炒栗子,十一月落雪子,十二月冻煞凉亭叫花子。
由此,很小便知晓了时节的区别。
江南人善于用歌谣的方式记载和传承生活的经验。
当我在苏州望亭的田间,听到几位老妪唱歌时,我用十足的宁波话与她们交流,竟然大家都懂了彼此的意思。
她们告诉我,刚才唱的是太湖山歌。
因为望亭地处北太湖,四周无山,加上方言交流毕竟有误会的地方,一度以为她们说的是“太湖散歌”。
后来向苏州本地的民俗专家讨教,才清晓的确称作“山歌”。
太湖地区是典型的江南鱼米之乡,河道纵横交错,水塘密如织网,村庄依山傍水而建。
农耕社会里,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加上相对富足的生活,太湖地区的人们自然多了几分闲雅之情。
民间音乐由此萌芽发展,从田间地头逐渐走向更大的舞台。
带有厚重人文背景的江南丝竹,随着“家乐班”、“堂名班”等传统乐社走南闯北,闻名遐迩;仰仗茶楼、书场,苏州弹词家喻户晓;在历史的荒野里,寄情乡里、放达田野的山歌,也让千年的江南不再落寞。
太湖山歌的历史可以追述到魏晋南北朝时期。
南朝乐府的《晋书乐志》记载:“吴声杂曲,并出江南。”
明朝吴人叶盛所著的《水东日记》,也记载有“吴人耕作或舟行之劳,多讴歌以自遣,名‘唱山歌’”。
这不仅表明太湖山歌历史悠久,更体现了浓郁的地域文化特征。
太湖山歌根植于江南的稻作文化,与寻常百姓家的日常生活紧密关联。
在望亭文体中心搜集提供的太湖山歌名录中,有首《耘稻要唱耘稻歌》:
耘稻要唱耘稻歌,
两腰弯弯泥里拖。
今日汗水滴入土,
秋后稻谷堆满库。
形象生动表现了农民在稻田劳作时的场景,第二句“两腰弯弯泥里拖”,更是惟妙惟肖地反映出稻作的艰辛与不易。
太湖山歌是人们内心情绪的直接表达,也是社会生活的各种折射。
老人们告诉我,以前在地里劳作时,特别是大忙季节,四周一片歌声,除了《耘稻歌》,还有诸如《田里山歌闹盈盈》、《锄草山歌》、《插秧歌》等等。
地里劳作要唱歌,做各种营生也要唱歌,做篾匠的唱《打席歌》,织布的女子唱《织布歌》,打鱼的汉子也有《捕鱼山歌》。
歌声伴随着劳动节奏,音调委婉曲折,唱着唱着似乎一身的疲劳就在歌声中消除了。
唱山歌不仅是生活的真实写照,更是人们情感交流和闲暇娱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想这也正是太湖山歌能够流传至今并广为传唱的原因吧。
加载更多
评论(1)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