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上:喜欢古镇的人我认为一天时间是不够的,南浔这个地方需要慢慢品的。
费用上:古镇门票100元,包括了古镇内辑里湖丝馆 ,丝业会馆,张静江故居,张石铭故居,小莲庄,嘉业藏书楼门票。百间楼不需要票。
交通上:杭州东动车到的湖州,票价¥22,也就半个来小时,觉得还没坐就到了。湖州站乘坐101票价8元到泰安路下,导航一下步行11分钟900米就到了。
性格慵懒慢调的我特别喜欢来节奏不快的杭州,诗情画意,烟雨蒙蒙,寄情于山水,古代文人墨客都不吝笔墨,这是她艺术的一方面。而这一次入浙,源于倾慕她昔日的繁荣,是为了她的历史,为了浸入那石板缝中的文化积淀,为的不光是山水风景更是在这地灵中的人杰和他们的故事......
江南除鱼米之乡外,还有蚕丝,茶叶,毛笔,徽派建筑。江南是在东汉末年战乱不断,人口南迁后,在南北朝时期开始开发,逐渐富庶,直至宋代南方经济超过了北方,江南便成为朝廷的粮仓银库。
江南物产丰富,经济繁荣,商业发达,有独属于自己的水乡文化,所以有许多具有深邃历史底蕴、清丽婉约的古镇。生活在北方的我有浓厚的水乡情结,而我心仪的水乡古镇当属-南浔。
南浔古镇,位于太湖之滨湖州,地处江浙两省交界,明清时期的蚕丝名镇,南浔的四象八牛七十二狗居多都是靠蚕丝发迹的,南浔是江南古时最富庶的镇,人文资源充足,建筑中西合璧。位于南浔的善琏镇更是文房四宝中湖笔的发源地,堪称湖笔之乡。
乘坐着公交车看着这遍野桑林和源自苕溪经升山、塘南、晟舍、苕南、东迁各乡至南浔镇的頔塘水,就仿佛看到了昔日这里川流不息的船只,阡陌交错。
江南古镇当中南浔是最耐得住寂寞的一个。正因为如此,南浔古镇很好的保留了明清古典风貌,没有过多的商业气息。南浔富,却鲜为人知,这恐怕要得益于南浔这里的处世哲学和文化,满招损谦受益,深藏不露,积善惜福这是我对南浔文化浅薄的拙见。
初见水乡
古镇居民仍然用河水洗菜
房屋参差错落,户户临水,家家靠河。每家都有通到河边的石阶,人们到河边洗菜洗衣。如有船只停靠,也可从这里上岸。白墙灰瓦,随风摇曳的旗幡倒映水中,尽享江南水乡独特的韵味。
百间楼是明代民居建筑群,是明万历年间礼部尚书董份为孙子娶亲所建,共154间,有的充分利用空间筑骑楼,错落有致,有的楼前连披檐,故街道行人方便,雨季可避雨,夏季可遮阳。走在青石板上,脚步自然慢下来,每一步都是在品味历史,看着这黛瓦白墙,想像着过去人们生活在这每间楼里的情景。
有历史的才觉得是有生命的,有气息的,站在长板桥上望去,百间楼犹如一位颔首沉静的大家闺秀,对于在她身上发生的一切,她心知肚明,看破不说破,等你去发现。
不管外界如何变迁,她还是她,内敛沉稳宁静大气,有种养在深闺人未识之感,不去争奇斗艳,不言不语,自己有自己的积淀。走在廊中,心向往之,想像着自己哪怕是百年前随茅坤孙女嫁入董家的侍女也好啊,生活在有规矩,有方圆的年代,人不是慌的,心不是躁的。
有幸下雨了,细雨落入河水中溅起水花,落到青石板上滋润着青苔,古典情结一下子被激发出来,涌上心头,找到一小块人不多的空地,回味一下雨中水乡,别有一番滋味,借着春雨品读古意的清美,回味无穷。若不是游人太多,尽可以点杯九曲红梅,沿河坐在檐下畅意欣赏。
百间楼上倚婵娟,百间楼下水清涟
每到斜阳村色晚,板桥东泊卖花船
小莲庄是四象之首刘墉的私家花园
刘墉总结的发迹秘诀,第一条放之当今也是如此嘛
莲花池,冬天都败了,下回夏天再来看
毛笔制作过程-拣毛。猜猜做毛笔🖌是用拣出来的毛,还是拣剩余的毛?
这个门西式些,中西揉合了。
湖州大运河是京杭大运河的支线也是京杭大运河的起点。
南浔是依托頔塘的水利和运输而发展、兴旺起来的,支撑着南浔由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一个历史上的经济重镇。
故居门口吃的南浔特产,定胜糕,风枵茶。
定胜糕是用糯米,玫瑰,豆沙,猪油蒸出来的糕点,古时打仗,考科举都要吃这个定胜糕,一方面博个好彩头,另一方面很耐饥。
江浙两省交界一带历来有吃甜茶的习俗,当地人重情,招待来客喜欢叫人甜一甜,图个好口彩。用糯米饭糍干撒上白糖泡的茶就是最为寻常见的甜茶,名为风枵茶。
大年初三南浔下着细雨,游览着古建,品尝的传统美食,引人入胜,美不胜收。
杭州菜系都清淡,偏甜,像足了这里的气候,温和,像足了这里的山水,柔美。大爱大爱。
这应该是家训,有容乃大。
古镇的街道
庞云曾旧宅
辑里湖丝又称辑里丝,因产于南浔镇辑里(七里)村而得名简称辑丝,是世界闻名最好的蚕丝,属于南浔特产。斩获首个世博会金牌,丝中极品,有“细、圆、匀、坚”和“白、净、柔、韧”的特点,是明清两朝皇帝龙袍的御用材料。
最初为南浔商会,由会长梅履中等人发起建立
丝馆小院
20世纪初,南浔商人就有参加世博会的意识了,让辑里丝享誉全球,见识和眼界真可谓有前瞻性👍🏻可见一斑
美国巴拿马世博会获奖
奖牌
加载更多
评论(1)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