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角楼
京秋似画,画含韵;京冬如诗,诗传情。
腊月渐远,辞旧迎新,盼春归。
忆角楼前冰河如澈,念后海冰场热闹如旧;
追金光穿洞人头攒动,怀夏虫吱吱乐享寒冬。
戊戌年,帝冬碎影,闲文杂记,以为序。
最近朴树在后海做了一期stage,唱了一首「猎户星座」真的特别有感觉。银锭桥、胡同儿、滑冰⛸、钟鼓楼...加上一直没有变的那个朴树,不能再美好。
这就是北京的冬天。
干净、随和。
久违的日暮,望着远处的景山,华灯初上,映衬着后海上那条优美的曲线,热闹的人群熙熙攘攘,所有美好的元素定格在这一刻。美的令人窒息。
烟袋斜街的买卖依旧红火。在这里,老北京旧规矩里的「前朝后市」还是老模样。
后海的冰场和往常一样,热热闹闹。
在冰场旁边驻留长久。嬉笑打闹的人群换了一拨又一拨。
变了的是岁月,不变的是笑容。
冬至前后几天,要去颐和园看看,因为「金光穿洞」的奇观,一年中只有几天能看到,而且每次时间都特短, 也就是二十来分钟的样子。十七孔桥一侧的平台是观赏的主要地点,但是由于想拍想看的人太多,机位太紧张,所以只能另辟蹊径,从万寿山上用长焦镜头来拍摄。相对新颖的角度,带来全新的感觉。十七孔桥的美总是看不够。
其实除了看「金光穿洞」颐和园的日落也是相当美的。
夕阳西下,特别适合拍剪影。
远处的玉泉山在日落十分显得特别有「禅意」
由于现在玉泉山不对外开放,所以又增添一分神秘感。
春节期间,在路边摊儿上看到了卖夏虫的,就是蝈蝈一类的。感觉非常亲切,记得小时候还去草坑逮过蛐蛐。虽然过去没有现在这么多娱乐活动,但是古人有古人的玩法。冬日里,窗户外边天寒地冻,屋里暖暖活活,沏杯热茶,听着夏虫「吱吱」的叫唤,您说心里能不美吗?
真没有想到给自己起的微信昵称「浸月」(自己想的是清池浸润圆月🌕的氛围)竟然在陶然亭公园里有对应的亭子:浸月亭
更有白居易的「琵琶行」里面的诗句为依据「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所以立马儿留影一张😝太喜欢这个亭子了!
陶然亭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名亭之一。
四大名亭(Four big famous pavilion),是我国古代因文人雅士的诗歌文章而闻名的景点,它们分别是滁州的醉翁亭,北京的陶然亭,长沙的爱晚亭、杭州的湖心亭。
今年陶然亭没有庙会,取而代之的冰雪嘉年华。今年北京冬天雾霾少了,天气特别的好,就是差了一场雪。没有雪的冬天,总觉得是不完整的。翻出以前写的一篇旧文,读了又读,甚是怀念。
摄影之美 # 17 | 雪夜北京:明清的底蕴,北平的温情
北京有几个「野泳圣地」比如什刹海,比如十三陵水库....
虽说命令禁止游泳,但是喜欢冬泳的人总是能从各种犄角旮旯的地方穿过护栏进到水库里面来。(强烈建议去正规的地方游泳🏊哈,注意安全!注意安全!注意安全!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游的是冬泳,游的也是一份自在。
过年了,庙会总是人头攒动。倒不是图买什么,就是讨个热闹劲儿、喜庆劲儿。
今年是地坛第三十三届庙会了。人很多,很热闹。但是总觉得少点什么,现在的庙会更像是一个「大卖场」什么赚钱快来什么。
您记着,一般打着「老北京XXX」旗号的99%不是真的,您看全聚德什么时候叫老北京烤鸭了,稻香村什么时候叫老北京点心了...去年我来的时候还看见吹糖人儿的,今年一个不伦不类的山东快书在台上表演...
吹糖人儿
吹糖人是旧时北京的一个行业,北京话为“吹糖人儿”,中国民间手工艺品之一。小贩们肩挑挑子走街串巷,挑子一头是一个带架的长方柜,柜子下面有一个半圆形开口木圆笼,里面有一个小炭炉,炉上的一个大勺里放满了糖稀(是麦芽糖溶化所得)。
没有文化滋养,逛庙会的人自然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岁月流转,地坛还是那个地坛,但庙会已不是原来那个庙会了。
评论(1)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