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温州,之前的印象主要停留在“有钱”、“土豪”、“皮革厂”的层面上,这次一下子去了那么多地方,而且大多都是一些不知名冷门的地方,对这里也多了一层更深的了解,待以后有时间准备去雁荡山、楠溪江、南麂岛等地方看看。
简单说一下此次的行程,目的地比较多,显得比较乱,包含温州三个地方:平阳、文成和泰顺。其中三地有森林自然风光、有传统习俗、有人文历史、有村落景观、有现代牧场、有励志教育馆等等。
第一站:平阳(怀溪水口村,浙江省一大陈列馆,苏步青故居/励志教育观)
第二站:文成(铜铃山国家森林公园,问道刘基馆,武阳书院,西坑畲族镇让川村)
第三站:泰顺(柳峰云岚牧场,国立英士大学纪念馆,泰顺廊桥,塔头底古村)
水口村位于温州平阳县怀溪镇穹岭山脚,是一个与文成县交界的千年古村,清澈见底的怀溪干流由西南向东北方向穿村而过,古桥与长廊,错落有致的搭在溪上,别有一番韵味。这里有着山水俱佳的自然风光和始建于明朝末年的穹岭古道,山高林密,溪水清流,房舍井然,如世外桃源一般,同时这里还有这“浙江省美丽宜居示范村”的荣誉称号。
时光放佛在这里放慢了步伐,这里各个年代的传统建筑都得以保留,虽然破败,但却见证了历史。木屋石桥相映成趣,桥身成拱形,通体石块,不见黄泥、水泥,石头缝隙间生着青苔、藤蔓,与周边景物交融。
就算不去其他地方逛着玩,不去爬山,不走古道,在水口村里随便溜达便可以感受到这里的悠然舒适。如果再有一艘小船儿泛舟溪上,那体验绝对是很棒的。
近年来,水口村严格执行“封山育林”政策,严禁私自砍伐山林树木,对村庄范围内的古树进行编号保护,并安排资金,落实人员。目前,水口村的森林覆盖率将近90%。返璞归真的水口村,正是“醉意清风里,闲情绿水间”,让人好不惬意。
漫山翠绿的竹林,绿意盎然,偶有一座白房子点缀,莹白漾绿,颇有几分世外桃源的韵味,夏季来这里最合适不过了,气温凉爽,非常适合避暑。
夜晚的水口村更是美艳,房屋以及岸边的灯火亮起,点燃了夜晚的激情,橘黄色的灯光让这里的夜晚又充满了暖意,虽没有万家灯火的盛况,但就是这种点缀让深山里的这里充满了烟火味儿。
加载更多
这里不仅自然风光优美,也是充满红色的一块土地。其中中共浙江省一大旧址就在这里,位于平阳县凤卧镇冠尖村。曾是中共浙江省委第一次代表大会的所在地,而浙江省“一大”是该省省级党组织在革命战争年代召开的唯一一次代表大会。
中共浙江省第一次代表大会历时十天,通过了《目前抗战形势与浙江党的任务的决议》、《告全浙民众书》等13个文件,这次省党代会的胜利召开,使浙江党组织团结成一个统一领导核心浙江省委、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组织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奠定了基础,对整个浙江的革命斗争影响深远。
2017年,对陈列馆进行升级改造,在老陈列馆后方新建1674平方米的展馆,包括主展馆、4D影院、图书馆、老区特色产品展示等相关配套设施,融入红色元素和平阳元素,以集中、立体展现我省党组织发展历程和历届党代会的历史。
全馆以图文和幻影成像等手段,生动反映了从浙江省委成立到省一大、从省一大到浙江解放,从浙江解放到改革开放的辉煌历史。
在一侧为红军古道,沿线蜿蜒崎岖,道旁灌木丛繁茂,两侧山崖树木葱茏、层峦叠翠,尽显原生态风光和斑驳历史。目前古道大部分为原有台阶,近年来由于公路建设,一部分古道因公路建设重叠不复存在。
加载更多
苏步青励志教育观位于平阳县腾蛟镇腾带村,平阳西北部。腾带村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是当代名闻海内外的百岁棋王谢侠逊和原全国政协副主席、数学泰斗苏步青等众多名人的故里,村内有苏步青故居,棋王碑林等诸多名胜。
进出村落有一段水上栈桥,腾带村与腾蛟镇主城区仅一溪之隔,两地以“联安桥”相连。这条美丽的溪流宽敞而清澈,伴着哗啦啦的流水声,溪流两岸的村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两岸为居民楼,远处群山环绕,山水点缀,行走在桥上,自在的情怀油然而生。
穿桥而过一座古朴风貌的青石板桥,便来到了腾带村的亭子路,这里曾经是当地繁华的商业街,街道上商铺众多,现在还可以看到一些打铁的铺子,在其他地方已经很难看到了。
苏步青故居位于亭子路一侧,建筑坐东北朝西南,始建于清代晚期,建筑面积295平方米,由正厅、台门、水井、围墙组成。基本上保持了最远吃的状态,四面是围墙,前庭开阔,后院幽深,院子内种植有紫藤、翠竹等树木,置身其中,可以感受当地朴实而美好的生活。
在苏步青故居不远处便是苏步青励志教育馆。关于苏步青,简单介绍一下:1902年9月,出生于浙江省平阳县,中国著名的数学家、教育家,中国微分几何学派创始人,被誉为“东方国度上灿烂的数学明星”、“东方第一几何学家”、“数学之王”。
苏步青主要从事微分几何学和计算几何学等方面的研究,在仿射微分几何学和射影微分几何学研究方面取得出色成果,创建了中国微分几何学派,晚年创建开拓了计算几何新的研究方向。
苏步青励志教育馆的设计意在体现苏步青先生朴实的生活态度、严谨的治学风范和高超的学术成就。整个建筑采用现代风格,为地上1-2层,地下1层的多层建筑。在建筑空间布局上,以圆锥形筒体为核心沿周边布置庭院与展览空间,运用了苏步青几何学理论。
加载更多
夏季来温州又怎么可以不去铜铃山国家森林公园呢,位于文成县内,距离文成县城49千米,全程基本都是难走的绕山路,开车约2小时车程,也是因为交通原因,知道这里和来这里游玩的游人并不多,虽然冷门,但这里却是国家级森林公园。铜铃山国家森林公园属南田山脉,为洞宫山脉分支,地貌自西向东走向,地形起伏变化大,一般坡度为30º-45º,最陡60º以上。海拔高度一般在500-1000米之间,境内最高点是割草坳高尖,高度达到1196.5米。
沿着山间铺设的木头栈道,以及纵横的石头栈道,两侧是茂密的竹林,安静幽深,给人一种非常别致的体验,行走在这里仿佛飘飘欲仙在灵山秀水之间,加之我们随行有一古装女子,如时光穿越一般。我们去的那天遇到下雨天,木头栈道走起来要非常小心,湿而滑,但也享受到了不一样的体验。
铜铃山内峡谷幽深、溪瀑潺潺、修竹茂林、奇花异草,野生动物群比较多,其中森林覆盖率高达95%,空气非常清新,富含负离子及多种植物杀菌素,有益于人身健康。走在山间不时会遇到一些珍贵药草,比如银钟花,为国家三级保护树种,以及很多不认识的珍贵植木。
其中铜铃山又以铜铃山峡最为著名,峡谷长3千米,宽处百余米,窄处2-3米,呈S形走势。峡谷里隐藏着十二个大小不等的圆形深潭,当地老百姓将这些口小肚大、形似酒埕的绿潭,为“十二埕”。谷内青山秀水、古朴纯野、景色秀丽。尤其以万年激流旋冲而形成的“壶穴奇观”最为著名,完全是大自然巧夺天工之杰作,美不胜收,著名风景专家谢凝高将这里定位为“壶穴奇观,华夏一绝”。
加载更多
问道刘基馆位于温州文成县南田镇,问道刘基馆以正史刘伯温的传奇一生为主线,刘伯温传说为辅线,以时间为轴线,分别是“为学之道”、“为官之道”、“为师之道”和“处世之道”,展馆全面立体生动地再现一代伟人丰富多彩的画面,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一份珍贵而独特的精神食粮。
通天地人。展厅通过对刘基的人生智慧进行为学之道、为官之道、为师之道、处世之道的梳理和归类展示,充分展现一个廉政奉公、执法如山、不徇私情、不畏权势的“廉吏”。
三楼是整个纪念馆的第二部分,千秋景仰主要展示刘基对于后世的深刻影响,历代皇帝、名士、刘氏家族后人和社会各界人士及当地政府都表达了对刘基的缅怀和崇敬。
随后在纪念馆大厅观看了当地的演出,主要展现当地民风民俗。
关于武阳书院,在网上的资料少之又少。这里是为拍摄电视连续剧《刘伯温》而修建,整体坐落于山凹处,四周树木葱郁,幽深寂静。少年时,刘基胸怀大志,梦想将来出人头地,光宗耀祖。于是,他学习很勤奋。在武阳书院,常常因读书而忘记其他事情。
书院前有一个池塘,荷花含苞待放,塘水清澈,微波粼粼。池塘中间建有一亭,亭中有一些艺人在弹奏着乐器,音乐在耳边漂浮,多了一些趣味。
刘伯温,名刘基,字伯温,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人,著名军事家、政治家,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参与谋划诸多军事大计,为明朝的建立立下赫赫功勋。朱元璋多次称其“吾子房也”。民间素有“北有诸葛亮,南有刘伯温”之美誉。
刘伯温《授经图》,生动反映了晚年刘伯温致仕归乡后向子孙传授儒家经典的场景。
让川村,听名字就很好听,很文艺,实际到这里也能够深深的感受到这里的文艺,这里宁静的美。让川村位于文成县,是一个畲族文化浓郁的小乡村,村庄依山而建,错落有致。
这里历史文化悠久,有开始建于乾隆年间的叶氏祠堂,有淳朴乡土人情的四合院、节孝牌坊等历史古迹,还有几近掏空的千年古树竟然又开出新枝,令人心旷神怡。
村落的围墙大多用石头筑成,以及村落的小路也是有石头堆砌,墙壁上悬挂有盆栽,各色绿植竞相绽放,给人惊喜,这样的地方最适合拍照了。
这座书屋叫“三味书屋”,可不是鲁迅的三味书屋哈,不过也大有来头,之前这里是一处养殖场,养殖有猪牛羊,故取名“三味书屋”。
其中最能体现当地特色的当属畲族的长桌宴,不过如果要想吃一顿长桌宴还需要经受住考验,会有“三公主”前来对歌,对歌成功后喝上“三公主”亲自斟的三杯酒才可以去享用长桌宴。
以前长桌宴是畲族用于节日、接亲、嫁女之类的,现在通过不同的季节采用当地时鲜的菜品,打造一年四季常吃常新的长桌宴。由竹筒饭、糯米糍粑、畲家豆腐酿等6个冷盘11个热菜组成,而且在用餐的过程中,会有身着畲族特色服装的女子和男子前来对歌饮酒作乐。
提到温州,提到泰顺,脑子最先想到的总是江南水乡、白墙灰瓦、郁郁葱葱的雁荡山以及潺潺流动的楠溪江……但,这次我们来到的泰顺,却发现了一个本属于北方的大草原,位于泰顺第二高峰的柳峰云岚牧场。
云岚牧场位于位于泰顺县第二高峰--柳峰尖山腰,一面临山三面临崖,呈圆弧状环绕山体,山脚则有溪流环绕穿行,平均海拔780米,但地势平稳,这在“九山半水半分田”的丘陵山区极为罕见。借助于优势的地理位置,浙江一鸣集团开始投资建设,很可能我们喝的一名牛奶就是产自于此!
目前这里,是一座集牧业休闲、养生度假、科普教育、创意农业以及牧场体验于一体的省内唯一一座澳洲风情休闲度假牧场,拥有奶牛故事馆、滑草场、大型草场、游乐场、亲牛园、百牛牧歌、采摘基地、民宿、蔬菜基地、度假酒店等项目。
风车可以说是云岚牧场的标志性建筑了,与牧场景色完美融合,仿佛置身于童话世界一般。高山草场,绿草青青,草地上,大风车、小木屋、露营帐篷、木围栏……仿佛让人感到人到了澳洲的牧场,而且景色并不输澳洲牧场!
在这里还可以跟奶牛来一次亲密接触。据悉,为保持奶源品质,一鸣奶牛牧场的所有牧草全部都是进口,真正做到了保证品质。
加载更多
国立英士大学,不同于其他大学的名字,只是单纯的看到名字就已经很吸引我了。学校创立于1938年,初名省立浙江战时大学,1939年5月,为纪念先烈陈英士先生,改称浙江省立英士大学。1942年在泰顺升格为国立大学,如今这里依然保持着当时的建筑原貌,其中有德秀楼(也就是当时的行政楼)传统四合院和展陈馆、百年校友墙等组成,令沉寂70余年的国立英士大学旧址重新焕发生命力。
英士大学创办于民国年间,所以在入口处可以看到身着民国学生装的学生图绘,个个书生意气,话说,还是民国学生装好看呀!
眼前这座楼叫德秀楼,是当时国立英士大学行政楼,墙壁一侧之前的黑板还保留着,杜佐周校长的办公室在三楼,现在家俱摆设都是参照以前的样子。
里面建筑类似于四合院,院落内有几尊雕像,大致讲解那个年代下的学生们学习交流的场景。不得不说,这里的建筑充满了当地特色。
时隔70年,很多地方都已是旧迹难寻,但泰顺县委宣传部、县社科联启动国立英士大学的历史文化的系统性研究,并对相关的历史遗存进行抢救性保护,正在实施六大工程,包括即将出版《英士大学钩沉》一书。
据介绍,解放后这里一度作为当地的粮管所,但依旧保留着一座3层高的土碉楼和一座老宅院的格局。在展陈馆里,收集着百余件村民提供的珍贵老物件和照片,比如获救美国飞行员奎英迪的飞机残片,被村民拣去做成的筷子笼等等。
国立英士大学,是一所战火中诞生的综合性大学,1942年,日寇发动浙赣战役,自金华沿线南进,逼近丽水。英士大学被迫迁移,1943年3月辗转迁到泰顺县司前,并于当年改名为“国立英士大学”。英士大学先后办学10年,其间在泰顺境内为期三年的办学生涯,培养了大批人才,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留下了值得书写的一页。直至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英士大学又辗转温州城区、金华等地办学。新中国成立后,国立英士大学并入浙江大学和复旦大学。
加载更多
泰顺位于浙江省南部,东北接文成,西北界景宁,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境内山高路远,群峰叠翠,平均海拔490余米。在历史上,许多名人贤士为避祸乱,陆续迁移到泰顺这个群峦起伏、人迹罕至的“世外桃源”,创造了具有山区田园特色的地方文明,留下了无比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其中泰顺廊桥,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关于泰顺廊桥,大家或多或少都会了解一些,多指保存比较完好的唐、宋、明、清代的木拱廊桥,其中共有46座各个时期的廊桥,19座廊桥在2005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5座廊桥于200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古代,这片土地因地形地势原因导致村落分散,交通偏僻,在这里行走基本很难看到人烟。于是,当地人决定相隔一段距离就修建一座可以供人歇脚的风雨亭,在桥上建设屋檐不仅可以防止木材遭受日照雨淋的侵蚀,也起到了风雨亭的作用。
眼前这座廊桥就是被誉为“世界上最美的廊桥”的北涧桥,为叠梁式木拱廊桥,位于泰顺泗溪镇下桥村。始建于1674年,桥全长51.7米,宽5.37米,净跨29米,整体横跨北溪之上,桥屋灰瓦红身,飞檐走兽,桥旁古树掩映,桥下二水交汇,犹如一幅迷人的风景画,经历400多年,至今依然健在,可见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精深。其中桥前有国家文物管理局的桥梁专家杨道明教授题字“古建文物,民族精粹”八个大字,高悬桥之两首。
每一座廊桥,都有一个故事,走在桥上,放慢脚步,细细感受着。在桥上还可以看到里面还有一些房屋,应该是可以提供住宿,其中建设所用的木材稳重扎实,看不出任何残败的景象,惊叹不已。
穿桥而过,可以看到矗立在桥头的两棵参天古树掩映着廊桥和民宅,意境幽深。望着廊桥屋檐上的神兽和民宅山花上的悬鱼在枝叶的摇曳中,若隐若现。桥下有一条小石板路可通往溪对岸,从对岸望去,看着青瓦红身的北涧桥,放佛时空穿越,人在画中游。
北涧桥头还有许多商铺,是村民们主要的购物场所。北涧桥的东边之前有一座戏台,按当地的风俗习惯,年初时,乡民们要到这里许愿,祈求神灵保佑五谷丰登;到了年底,就进行还愿,现在这里主要有一些木偶戏表演。
加载更多
塔头底古村落位于泰顺雅阳镇东向1公里处,有着300多年的历史,为季氏聚居之地。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塔头底历史最久的民居建筑为下厝。村内至今仍保存着7座清朝时期较为完整的建筑群,包括下厝、中央厝、尾厝等传统民居,宅院之间特意建成互通的“百米长廊”,串起整个家族的脉络。
季在在塔头底建设的第一座住宅,后称为下厝,下厝具有浓厚的明代民居的建筑风格,有房屋相对矮小,使用木质柱础,小木雕刻简单朴素的特点。
眼前这座建筑为合院式建筑,门楼并不对正房,而是设在庭院的左前方,为歪门正厅的说法,有一条石铺设的小道通往正房。
现在这里被修复改建成民宿,民宿也注重本质,只是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装饰,基本上保持了原貌。房屋内木柱比较多,这个也是这里建筑的特点,一般这里的正房为七开间或九开间;左右厢房大多为四开间,也有六开间的。
评论(2)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