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板这么一打呀,别的咱不夸,我夸夸,这传统美食狗不理包子。这个狗不理包子,它究竟好在哪?它是薄皮儿、大馅儿、十八个折,就像一朵花。”2000年的春节联欢晚会将天津快板这一天津传统民俗推广到全国各地。
作为快板书的发源地,天津快板既吸收了各家艺术形式之所长,又保留了自己鲜明的地方特色,也是曲艺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流派。对于天津快板来说,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它借鉴了天津尽人皆知的特有曲种天津时调,在时调的基础上又有发展创新,去掉了不合时宜的唱调,丰富了伴奏音乐,但保留了浓郁的本土特色,完全以天津方言说唱。
快板大师李润杰,被看作是天津快板的开山祖师。他早年学习说数来宝,后来来天津学习曲艺,正是他吸取了教来宝,评书、相声、西河大鼓、太平歌词等多项所长,创建了快板这一表演形式,并不断改进,将其发扬光大。正是因为大师的精彩表演,才让快板书不但在天津深受喜爱,还走向了全国各地,并登上了传统艺术殿堂。
天津快板的主体风格是轻松娱乐,本身就充满风趣幽默特色的天津方言显然是表现其喜剧色彩的最好形式,再加上经常巧妙地用天津土话甩出俏皮的“包袱”,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天津快板表演者可自己持板,也可将竹板归人伴奏的队伍中,唱词配合打板的节奏,亦说亦唱,娓娓道来。内容可长可短。长篇讲述一个故事,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人物形象,像评书一样,能连续说上几天。短篇侧重于抒情或者说理,几分钟到十几分钟不等。一大特色就是艺人善于见景生情,就地取材,即兴编词,看见什么唱什么,讲述自己的见解和感情,既能歌颂,也能讽刺,十分生动应景,伴着轻松明快的节奏,在调动情绪、鼓舞士气最为拿手。曲调简单,歌词也朗朗上口,通俗易懂,群众一听就会,传唱起来方便迅速。 但这随编随唱,可不是胡乱编造,词虽是简单的白话,但十分注重语言本身的艺术色彩,对韵律、对仗都有一定的要求。汉语中多彩的修辞技巧,如排比,双关、夸张、比喻等被大量运用。天津快板的押韵方法比较自由,不要求一段词中一韵到底,可自由转韵,被称为“花辙”。一般在表演时都少不了即兴的自我发挥,但都不出这个大体框架。
板的打法也是表演的关键,有基本的鼓点,节奏稳、节拍准。但在舞台上要跟随演员的情绪,表现出轻重缓急的变化。唱词的段落或句子之间,演员还会增加一.些炫技式的花点,博得一片喝彩声,效果非常火爆。
如果有时间来天津,一定要在那些老街巷中走一走,品一壶醇香的好茶,听一出原汁原味的天津快板。噼啪的快板声激昂欢快,心里也是那么酣畅痛快,就像热情爽朗的天津人给人的感觉,这才是最本色的那份老天津卫的味道。
评论(0)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