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二号看到一个标题党的文章:“旅游专家: 中国人游南极有炫耀心态”!这不是胡扯吗?典型的意必固我!凭什么外国人去正常,中国人去就成了炫耀?实际上,国际南极旅游组织协会(IAATO)已经制订了许多保护南极环境的规则,每年登陆南极的游客限制在约四万人左右,每一个登陆点每一次不能允许超过100人上岸。此外,还有不能靠近企鹅五米范围内,登陆下船、游玩返回上船都要清理鞋子,以避免生物侵袭等等。最新数据2016年中国人赴南极人数已达4000多人。我是2015年去的南极,在那片净土上感觉到的是震感与心灵的洗涤!今天还就要炫耀一下。早先由于“蚂蜂窝网”只能在电脑上写作,而我很早就基本不用电脑,所有工作都在手机上完成,所以最早的游记没有发在蚂蜂窝。看到新的APP已经支持手机写作,而且一般想去南极最好提前半年报名,现在正是时候,特又整理一版,希望能帮到朋友们。
第一次用手机在蚂蜂窝自由行APP上写游记,不太会用,只是简单的堆叠一些照片与说明。
大概排序如下:
1. 乌斯怀亚
2. 德雷克海峡
3. 登陆南极
4. 南极企鹅(四品种)
5. 南极海豹/鸬鹚
6. 南极冰海巡游
7. 冰川与浮冰
8. 南极极昼时候的晚霞与日落
9. 南极飞鸟(信天翁……)
全球每年约有4万人赴南极旅游,其中绝大多数都是从南美洲的阿根廷中转。阿根廷和中国相距甚远,乘飞机飞行加上转机时间至少得30多个小时。更辛苦的是,从阿根廷最南端的城市乌斯怀亚搭乘邮轮到南极,必须横穿近千公里的德雷克海峡,还要度过天旋地转的30-40个小时。由于太平洋、大西洋在这里交汇,加之处于南半球高纬度,因此风暴成为德雷克海峡的主宰。马克·吐温说:开始,晕船实在太难受了,你害怕你会死掉。后来,晕船实在太难受了,你害怕你死不了。
一般意义上的“南极”指南纬60°以南的地域,包括南极洲和周围海域,总面积为5200万平方公里。南极洲包括南极大陆和周围岛屿,为1400万平方公里,面积位居七大洲的第五位,占地球陆地面积的十分之一,相当于中国陆地面积的1.45倍。南极被人们称为第七大陆,是地球上最后一个被发现、唯一一个没有土著人居住的大陆。整个南极大陆被一个巨大的冰盖所覆盖,平均海拔为2350米。南极圈(Antarctic Circle)即南纬66°33′纬线圈。南极圈该线以北是南温带,该线以南是南寒带。
南极没有四季之分,仅有暖、寒季的区别。暖季11月至3月;寒季4月至10月。沿海地区暖季月均气温0℃左右,内陆地区为-35~-15℃ , 寒季沿海月均气温为-30~-15℃,内陆地区为-70~-40℃。
南极是世界上风最大的大陆,南极沿海地区的年平均风速为17~18米/秒,阵风可达40~50米/秒,最大风速达到100米/秒,被叫做“暴风雪之家”,或者为“风极”。
南极大陆是世界上最干燥的大陆,在南极点附近,年降水量近于零,比非洲撒哈拉大沙漠的降水量还稀少,形成干燥的“白色的沙漠”。
乌斯怀亚在印第安语中是“观赏落日的海湾”之意。它是一个小城,也是一个海港,从地球仪上找到中国,再摸地球仪的背面,那就是离中国最远的南美大陆的最南端,位于麦哲伦海峡与合恩角之间的火地岛(西语:tierra del fuego)上的一个小城,被称为“世界尽头”。阿根廷的火地岛就是处在离中国最远的南美大陆最南端对开的海中,隔麦哲伦海峡与南美大陆相望。火地岛首府乌斯怀亚是地球上最南的城市,这里还是前往南极的启程地,距南极半岛1000公里,因此被称为世界的尽头。
乌斯怀亚坐落于阿根廷火地岛最南端,绵延9000公里的安第斯山到此便是它的尽头,早年由于乌斯怀亚地处偏远,环境恶劣,很长时间内没有白人或混血人愿意来这里定居。1896年,受英国把澳大利亚当成“罪犯殖民地”的启发,阿根廷政府把第一批重刑犯送到了乌斯怀亚地区,并让他们为自己盖起监狱,从此慢慢建立起了乌斯怀亚这个定居点。经过多年的建设,如今城市依山傍水,北靠白雪盖顶的安第斯山脉,面对连接两大洋的比格尔海峡。沿着缓坡而建的色调不同的各种建筑坐落在波光粼粼的比格尔水道和青山白雪之间,郁郁葱葱的山坡和巍峨洁白的雪山交相辉映。
半夜1点跟同房间的小李出来,大街上找了一辆出租车,跟司机说想去能看到乌斯怀亚全景的地方。不懂西班牙语啊!用咱蹩脚的中式英语跟阿根廷司机不流利的西(班牙)式英语交流了半天,依靠手机中的地图,总算基本说清意图。出发到一个小山包时,没公路了,下车打着手电探查一番,回来跟司机说右边可以土路绕上山顶。老阿司机真棒,二话不说,硬是开到山顶。拍照地点不知道,第二天白天都不能确定具体的位置,就知道最后开到一个小山包上。估计一般人也不会跑到这里拍夜景。拍照完回到酒店已经2点多了。给司机结账(打表)160多比索,没零钱给了200,司机不要楞找回50比索!可爱的南美人!
对面最亮的地方是乌斯怀亚的赌场
“海钻石号”游轮是全球南极探险传统、先进的极地破冰船,也是前往南极的游轮,它安全、环保、舒适。游轮容纳旅客189人,船身长度124米,宽度16米,排水量8300吨,动力为双Wichmann发动机,可达7375匹马力,航速约29公里/小时。船上配备登陆用的Zodiac充气橡皮艇,及新型的卫星导航、数字式自动操控系统、新式的测冰测深雷达和海水淡化系统等设施。
阿根廷的火地岛(Tierra del Fuego)是世界最南端的国家公园,面积约48700平方公里。1881年智利和阿根廷划定边界,东部属阿根廷,西部属智利。阿根廷的火地岛区相当于一个省,它的首府是乌斯怀亚。1520年10月,著名航海家麦哲伦抵达南美最南端时,看到当地土著居民在岛上燃起的堆堆篝火,遂将该岛命名为“火地岛”。
在火地岛国家公园里,还保存着过去犯人伐木时运输用的火车站和小火车,当然这也是世界最南端的火車站了。火车站现改成博物馆,乘坐小火车游览也成为极具特色的旅游项目。
这个在离南极最近的火地岛国家公园里,最南端海湾边上用木板和瓦楞铁皮搭建起来的小屋,就是“世界尽头的小邮局”。特色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的独一无二。邮局里出售印有“世界尽头邮政”字样的明信片,可以现场填写后寄往世界各地,还可以拿你自己准备好的明信片,让邮政人员帮你印上带有企鹅图案上的印章。盖一个章收费5比索。先将准备插到南极的“思源客”旗帜插到这个世界最南端的小邮局!
火地岛国家公园(Tierra del Fuego National Park)拥有神奇的自然保留地,拥有原始的自然景观,湖泊,溪流,森林和海岸,这些地方都可以观赏,直到拉帕塔亚湾(BAHIALAPATAIA),这是真正的世界尽头。
公园入口处有一座圆木搭起的牌楼,四周是莽莽苍苍的山林,正面是用西班牙文写着的“火地岛国家公园”的牌子,背后一行字“认识祖国是你的义务”。火地岛公园保持着原始风貌,沼泽、湖泊、草原、森林、雪峰、冰川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雪线很低,也就500多米,年均温低于 10℃,极地景色迷人,到处充满着奇妙色彩。
乌斯怀亚,这座世界最南端的城市,虽然被成为世界尽头,但是3号公路才算是真正的尽头!冒着鹅毛大雪赶到这里,3号公路由柏油马路变成了结实宽敞的土地,终点的前面是一排排的木桩挡在前面,再向前就是南极和大西洋群岛。雪太大了,已经没有人敢用相机拍照了,咱也是第一次在这么大的雪中用相机拍照,5dsr收起用1ds MII!冒着鹅毛大雪在乌斯怀亚 “阿根廷国家三号公路尽头”的标志牌前给极友们拍照。拍照时有老外过来热心提醒: 雪太大,相机会损坏!使用十年的老伙计第一次历经考验!上面标注:这里是泛美公路的终点,距布宜诺斯艾利斯3,079 公里,沿泛美公路北上至美国阿拉斯加则有17,848公里,绕地球半圈。找机会自驾一次应该很有挑战性!
我做好准备,信心满满的登上“海钻石号”邮轮。船上非常重视消毒。进餐厅及任何公共活动场所,门口都有这么个非水洗消毒设备。上船后先是一个欢迎酒会,船上的三方人马:船务,酒店,探险队一一自我介绍。接着一个紧急情况集合演习,学习救生衣正确穿法。0点启航经毕哥水道—一条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狭长海峡驶向德雷克海峡。启航后,我立马服下第一粒晕船药(从国内出发就带了晕车船药,上船后,船上医生又发了6片晕船药),静卧在床准备迎接狂风巨浪的折腾。好在这次天公作美,尽管睡梦中放在桌子上的东西都被甩到地上,但是船颠簸得并不像预想的那么厉害。在抵达南极的30多个小时航行过程中,我先后服了4-5粒晕船药,晚上服船上发的,早上服国内带的,中间听了几次介绍南极的讲座:“地质入门-岩石”,“德雷克海峡和南极半岛的海鸟” “南极半岛的海豹”,“苔藓-严寒生活的适应者”……由于船上130几个游客,中国人刚好是零头30几个,讲座不会照顾俺们这些英语不好的人,好在环球国旅汪总带有一套小型传译系统。其他时间就躺在像摇篮一样摇晃的床上,晕乎乎的,尽管也按点去餐厅吃东西,但是食欲不佳,没敢喝酒。还真没有中国南极考察队总结的那样:一言不发,两眼无神,三餐不吃,四肢无力,五脏翻腾,六神无主,七上八下,久卧不起,十分难受。大笑大笑大笑
德雷克海峡(Drake Passage) 位于南美洲南端与南设得兰群岛之间,长300千米,德雷克海峡是世界上最宽的海峡,其宽度竟达970千米,最窄处也有890千米。同时,德雷克海峡又是世界上最深的海峡,其最大深度为5248米。如果把两座华山和一座衡山叠放到海峡中去,连山头都不会露出海面。表层水温冬季为0.5-3.0℃,浮冰可漂浮至南美南端;夏季为3.0-5.5℃,无浮冰。但海峡内在任何季节都会出现飘浮的冰山。
德雷克海峡是以发现者16世纪英国私掠船船长弗朗西斯·德雷克的名字命名,实际上第一次通过这一海峡的是1615年斯科顿(Willem Schouten)率领的佛兰芒探险队。而英国航海家德雷克本人最后并没有航经该海峡,而选择行经较平静的麦哲伦海峡到达火地岛。
德雷克海峡以其狂涛巨浪闻名于世,由于太平洋、大西洋在这里交汇,风暴成为德雷克海峡的主宰。海峡内似乎聚集了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所有飓风狂浪,一年365天,风力都在8级以上,历史上曾让无数船只在此倾覆海底。于是,德雷克海峡被人称之为“杀人的西风带”、“暴风走廊”、“魔鬼海峡”,是一条名副其实的“死亡走廊”。
经过一晚的风浪颠簸,我们还在德雷克海峡中。早饭后感觉船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的晃动,由于晕船药劲还在,直犯困!11:50左右,迷迷糊糊的听到广播说海面发现一群鲸鱼。抄起相机就冲到甲板。举起相机发现镜头不太够,返回房间加上增倍镜头再次冲上甲板。第一次这么近的距离看到这么多的鲸鱼,紧张兴奋的都忘记设置连拍了,好在平时就很少用连拍,手跟相机都反应够快,也抢进几个画面。
这漂亮的大尾巴!来时觉得600头太大,带着不方便,这时要有那大家伙就好了。
须鲸(学名:Balaenoptera)是须鲸类动物总称,体长约为15~20米,体重25吨左右。背部黑色,腹部白色,交界线波状或云状,过渡区呈灰色。鳍肢和尾鳍的下面为灰色。背鳍呈镰刀形,向后倾斜。每侧的须板为300~400枚,为黑色,故称“黑板须鲸”。喷出的水柱又高又细,垂直。
座头鲸(学名:Megaptera novaeangliae),其“座头”之名源于日文“座头”,意为“琵琶”,指鲸背部的形状。为热带暖海性鲸类。身体较短而宽,一般长达13~15米。座头鲸以其跃出水面姿势、超长的前翅与复杂的叫声而闻名。活动时多一双一对活动,性情温顺,有洄游习性,惟游泳速度较慢。主食为小甲壳类和群游性小型鱼类。
说实在的,还真分不清这到底是那种?
加载更多
南设得兰群岛位于南纬61° 00'至63° 37'、西经53° 83'至62° 83'的范围之内,位于马尔维纳斯群岛以南约1,200千米,距离南极大陆约150千米。群岛由11个大岛和一些小岛组成,总陆地面积为3,687平方千米,约80至90%的土地终年被冰川覆盖。
我们登陆的第一个南极岛屿是巴里恩托斯岛Barrientos。它是在南设得兰群岛埃特绍群岛的岛屿,格林威治岛北部,迪岛东北1.1公里(0.68英里),塞拉岛以东900米(980码),位于南纬62 ° 24′22″,西经59 ° 44′53″,长1.71公里,宽0.54公里,面积65公顷。
看到这么多企鹅兴奋啊!想起在澳大利亚菲利普斯岛上看企鹅的辛苦,真不一样啊!一样的是,都是臭气熏天!
由于南极公约规定,每次登岛人数不能超过100人。我们全船总共138名游客(37个中国人),加上20名探险队员,必须分为两组,每次都是一组登陆一组冲锋舟巡游,一个半小时后登陆点互换。后面天天如此,各组登陆与巡游每下次互换顺序。
真佩服这帮玩独木舟的老外!
第一次登陆,兴奋!本来带了三台相机,除1ds/5dsr外,还带了一台改装的红外相机。到南极发现这里是蓝白黑三色主色调,根本没有绿色。从此不再背摄影包,只带两台机子广角长焦各一个即可。
每天晚上船上都会开个当天总结会,并根据当时天气和浮冰的情况制定第二天的计划。所有原来预定的地点都会根据当前情况做适当的修改。我认为这也是南极游最让人感兴趣的地方!每天都不知道后面的情况,惊喜与失望时时刻刻都伴随着。把南极游作为探险游一点都不为过。
第二天到保莱特岛Paulet Island,它是在南极半岛格雷厄姆地,属茹安维尔群岛的一部分,南极半岛东北端4.8公里(3英里),邓迪岛东南以5.2公里的威德尔海,位于南纬63°35′,西经55°47′。保莱特岛是一个圆形岛,长2.2公里,宽1.5公里,面积3平方公里。由火山熔岩流组成,有一个小的陨石坑,最高点海拔353米。岛上有超过20万的阿德利企鹅。
数万只阿德利企鹅!一股臭虾酱味道。有人说,以后再也不吃虾酱了!
山顶上的另一个火山口。路边(探险队员划定)到处都是抱窝的企鹅。
这山坡又陡有滑,风也大,把思源客旗帜插到南极不容易啊!非常感谢探险队员们,是他们先给我们踩出一条路,否则更难走。尤其下山时,每走一步都要重重的把后脚跟跺下。
附上雪山攀登技巧。
对于15-30°的冰坡,需要将两脚脚尖向外撇开成八字型以减轻踝关节的负荷。当坡度在60°左右时就需要使用之字形行走方式。当然,不管是哪种坡度,登山者都需要利用冰爪的抓和力来调整自身的重力度,保证身体平衡。 较松软的雪,需要脚后跟用力跺下,踏出个雪坑。
上山的时候:由于脚跟地面不是平行的,跟平地走路时的重心发生改变所以上体放松并前倾,两膝自然弯曲,两腿加强后蹬力,用全脚掌或脚掌外侧着地,也可用前脚掌着地,步幅略小,步频稍快,两臂配合两腿动作协调有力地摆动。
下山的时候:由于脚跟地面不是平行的,跟平地走路时的重心发生改变所以上体正直或稍后仰,膝微屈,脚跟先着地,两臂摆动幅度稍小,身体重心平稳下移。不可走得太快或奔跑,以免挫伤关节或拉伤肌肉。
加载更多
阿德利企鹅体长46-75厘米,体重4-6千克,眼圈为白色,头部呈蓝绿色,嘴为黑色,嘴角有细长羽毛,腿短,爪黑。羽毛由黑、白两色组成,它们的头部、背部、尾部、翼背面、下颌为黑色,其余部分均为白色。是高度熟练的游泳者,最高速度可达每小时70千米。
燕尾服的原型。
山顶遍地都是孵蛋的企鹅,趴着不动的跟那黑色的火山大石头没两样。探险队员一再叮嘱我们,看好脚下,别踩着企鹅。
企鹅从各地方叼小石块来筑窝。群居的企鹅还总是互相偷邻居的石子,从不打架,乐此不彼。由于企鹅都要捡石子筑窝。所以说在南极,石子也是稀缺资源,绝不允许带上船。
加载更多
南极贼鸥在寻找机会。南极贼鸥之所以叫它为贼鸥,因它惯偷的习性得名而来,在南极这样的环境下能顽强的生存下来,就是靠它的偷盗本领、凶猛无比和锲而不舍的精神。在企鹅的繁殖的地方,贼鸥总是围绕在那里寻找可乘之机,狡猾地袭击着小企鹅,也常常偷吃企鹅蛋。
悬崖处栖息的南极鸬鹚。一只南极鸬鹚在给雏鸟喂食。喂雏的方法是把鱼贮藏于粗大的食管内,在喂食时,小鸟张开嘴,雏鸟伸嘴入小鸟的咽部,在小鸟的口腔内啄食半消化的鱼肉。
南极鸬鹚身高约在60到88公分,鸟体具有光泽的黑羽毛,白色的胸、腹和脖子,黑眼睛周围是一圈裸露的蓝皮,明亮的柑橘色鼻肉冠及略带粉红色的腿和脚。
海中有企鹅的天敌——豹海豹。企鹅们下海时,一定是排队等待谁先第一个跳下去。当有第一只企鹅跳下去时,其他企鹅才迅速地跳下去,选对时间至关重要。
常年生活在南极辐合带以南的海豹有6种,总量约达3200万头,栖息在南极海冰区、岛礁和大陆沿岸。这6种海豹是;威德尔海豹、象海豹、豹海豹、锯齿海豹、罗斯海豹和海狼。其中最为常见,而且数量也最多的是锯齿海豹和威德尔海豹,其总数约为3000万头,占南极海豹总数的90%多。
威德尔海豹喜栖于与南极大陆相联的固定冰上,是哺乳动物中分布最南的种,也是南极比较常见的海豹。它的潜水能力很强,可潜入600多米的深处,持续43分钟,潜水能力居鳍脚勒动物之冠。
加载更多
米克尔森Mikkelsen Harbor (63°54′S 60°47′W) 。一个静静的小海湾。不到7点,一看窗外,海面平的像镜子一样,太漂亮了!脸的没洗,拿起相机就冲上甲板。猛一看还以为是西藏的哪个圣湖。
这南极的大海有点像新西兰的一些海湾(叫什么名字忘了)
后面几天都是沿着南极大陆边各个湾登陆/巡游,如像天堂一样的天堂湾、平躺在众山怀抱中的尼可港、南极洲最壮观的海峡利马水道、“浮冰广场”彼特门岛等等,就不一一列举了,因为每一条邮轮每一次的路线都不一定是一致的,都要根据当时的天气与浮冰具体情况修改。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我们到达Orne Harbor (64°37′S 62°32′W)时,介绍我们说,这里聚居着大群帽带企鹅,若能登陆可爬上数十米的雪坡远眺,可以看到环绕Orne Harbor 的Anvers Island和Brabant Island,景象非常壮美。探险队员先上去探路,我们在船上兴奋的等待。一段时间后,岛上探险队员传来不好的消息:岸上雪太大了,并有雪沟,陡峭的雪山有冰特别滑,攀登有一定难度,危险系数较大,只能放弃登陆,改为全体巡游。
下放冲锋舟作业
冲锋舟在冰块上行驶时,冰块划的声音非常大,真怕哪块锋利的冰块把船底划破,掉到冰冷的南极海中可不是好玩的!
冲锋舟行驶在平静的海面时,又舍不得开了,不忍心划破这种平静。我们经常会关掉马达静静的漂,这时时间仿佛已经停顿!我觉得再烦躁的心这时都会平静下来!真应该让咱们那些互联网“疯子们”来这里想想静静!
在船上讲座介绍过,看冰山的颜色就可以大概知道冰的年龄。白色为新冰,蓝色的大约在50到100万年之间,而黑冰却是100万年以上。
在这种巨大的冰川面前人是多么的渺小啊!人要胜天那是不可能的!
一提到雪山冰川,一般都想到青藏和帕米尔高原及天山上的雪山与冰川。而提到南极,给人是一种遥不可及的神秘梦幻却又气候恶劣的印象。而当真正踏上南极的土地,才发现:这里没有恶劣的暴风雪,只有懒洋洋的企鹅与海豹,翱翔天空的海鸟,与白云混合在一起的纯净壮美的雪山冰川。南极大陆98%的地域被一个直径为4500公里永久冰盖所覆盖,其平均厚度为2000米,最厚处达4750米。南极夏季冰架面积达265万平方公里,冬季可扩展到南纬55度,达1880万平方公里。总贮冰量为2930万立方公里,占全球冰总量的90%。如其融化全球海平面将上升大约60米。南极冰盖将1/3的南极大陆压沉到海平面之下,有的地方甚至被压至1000米以下。南极冰盖自中心向外扩展,在山谷状地形条件下,冰的运动呈流动状,于是形成冰川,冰川运动速度从100米至1000米不等。每年因断裂而被排入海洋巨型冰块则形成冰山。沿海触地冰山可存在多年,未触地冰山受潮汐与海流作用漂移北上而逐渐融化。
刚到南极半岛拍动物,几天后发现,最美和与众不同是南极的雪山冰川与冰海/浮冰。
壮观的冰山,笔直的断面如同一副天然山水画。但我们必须离它百米以上,因为随时可能有崩塌的冰山,激起的浪涌足够掀翻我们的小船。据探险队员说,掉在这样的海里,被海水淹没头顶的情况下,只需要短短的5分钟,就足够让血液凝固成冰而夺人生命。
总能听到雪崩的声音。所以冲锋舟一定要跟冰川保持足够远逃跑的距离。被二三百英尺的高耸冰墙所阻。这道冰障实际上是陆缘冰,它是在陆地上形成的,后来由于上端结冰越来越多而被推向海上。前面一大块随时有掉下来的可能,所以更不敢靠近了。每年都会有冲锋舟被崩塌冰山掀起的浪涌搞翻的情况。
这块巨大的冰山不知哪天就会脱离,形成一个新的方形冰山。
南极冰的形成: 原始形态的结晶雪花,在地面热力和自身压力作用下,重新结晶变成颗粒状的粒雪,继而细粒雪经过合并再结晶逐渐变成中粒、粗粒雪。底层的粒雪在上层粒雪的压力下,发生缓慢沉降压实,进一步重结晶而变成粒冰。在粒雪变成粒冰的过程中,融化的水沿粒雪颗粒间的空隙下渗,将底部的粒雪冻结起来,使原先存在于颗粒间的空气被封闭而成为气泡。粒冰含气泡较多,气泡的体积也较大,看起来颜色泛白,故有“白冰”之称。粒冰继续受压的结果,排除一部分气泡,并使留在冰中的气泡压缩得很小,逐渐变成更加坚硬纯净的冰块,在光的照射下放射蓝色的块冰----冰川冰。这是冰川冰与水冰不同的地方。这个过程非常缓慢,一般需要数十年,甚至数百年。冰川冰的年龄越老,冰体越显得清澈灿烂。进一步,当积累的压力足够大和时间足够长时,冰川底层的某一部位冰中的空气被完全的压出,形成超级密度坚硬的冰的核心。这个致密的冰核,有的会随着时间流逝也随着冰川从南极大陆上向海洋缓缓的移动、断裂,最终坠入南极的冰海之中,因为密度高,光线通过率高,在强光下就像海中漂浮的黑色物体。只要出水,黑冰就是完全透明。
其实拍摄冰山比企鹅有意思。企鹅大同小异,而冰山可是千奇百怪,每一个都让人兴奋!
高速航行中看到一块美丽的蓝冰。我相信任何画家都调配不出这美妙、纯净、通透的蓝色,也只有在南极这么纯洁的地方,才能看到如此纯净的蓝色。
我们一起去南极的清华大学工艺美院的董教授是这样描述:一座座从冰川上剥落下来的冰山,静静的漂浮在海面上,它们形态各异,宛如进入了雕塑世界,远远望去,它们再现这世间的各种雕塑和建筑,什么双子塔悉,尼歌剧院,国家歌剧院,水立方,哥特式大教堂,圣经中的各路神明,什么大卫,舞者等等,我似乎发觉了十八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与十六世纪以来西方世界,重航海发现新大陆,有着某种紧密的联系。那个时代还没有摄影技术,只能靠探险者手绘记录下目睹的盛况。是南极那天造地设,鬼斧神工的天然杰作,给了艺术家灵感,划时代的艺术创作高峰,正是从那个时代开始,这是人类文化永恒的甚至无法超越的主题。相比之下,中国的雕塑艺术及绘画,因没有发航海事业的发展,没有走出去,所以仅仅停留在佛教文化及中国的山水与花鸟鱼虫上,文化艺术的局限性不仅仅体现了国体的进化,发展程度,而且证实了文化艺术的发展/创新之间的紧密联系。
加载更多
两边都是雪山,我们的船在中间缓缓的驶向满天彩云的前方!可惜咱文化水平不够,否则一定会冒出一首绝世之诗。
所谓极昼,就是太阳终日不落,天空总是亮的;所谓极夜,就是与极昼相反,太阳总在地平线以下,天空总是黑的。在寒带地区,那里没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节律,没有一天24小时的昼夜更替。昼夜交替出现的时间是随着纬度的升高而改变的,纬度越高,极昼和极夜的时间就越长。在极点,昼夜交替的时间各为半年,也就是说,那里白天黑夜交替的时间是整整一年,一年中有半年是连续白天,半年是连续黑夜,那里的一天相当于其他大陆的一年(半年)。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地球环绕太阳旋转(公转)的轨道是一个椭圆,太阳位于这个椭圆的焦点上。由于地球总是侧着身子环绕太阳旋转,即地球自转轴与公转平面之间有一个66°33′的夹角,而且这个夹角在地球运行过程中是不变的。这样就造成了地球上的阳光直射点并不是固定不动,而是南北移动的。在一年中的春分和秋分,太阳光直射在赤道上,这时地球上各地昼夜长短都相等。春分以后,阳光直射点逐渐向北移动,这时,极昼和极夜分别在北极和南极同时出现。直到夏至日时,太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整个北极圈内都能看到极昼现象;而整个南极圈内都能看到极夜现象。到冬至日时(12月22日),太阳光直射在南回归线上,这时整个南极圈内都能看到极昼现象,而整个北极圈内都能看到极夜现象。
目前我们还在南极圈外(南纬66°33’),夏季没有极昼,但有类似于极昼的白夜现象。在12月份的午夜0点,南方的天空晚霞与晨曦交相辉映。每天不到4点天就亮,只有3个小时算是夜晚。由于我是一个很少拍日出的懒人,这里3-4点就日出,我是一天都没起来过,不知道南极的日出跟晚霞与晨曦交相辉映有什么区别?晚霞到是拍了几张大笑大笑
加载更多
返航时尽管船还是有些晃,可已经适应这种晃,不怕晕船了!有探险队员说,我们这趟应该是比较幸运的,经历的最大浪不过8米,所以晕船的状况并不严重。整个白天我们基本都在酒吧喝酒/喝茶,中间不断的上甲板拍飞鸟。
南极的鸟类全部是海鸟,除不会飞的企鹅外,其他均为飞鸟。在南极繁殖的飞鸟有30余种,其中,只有雪海燕是土著居民,其他均为异洲侨民。
南极地区海洋飞鸟的种类稀少,但数量却相当可观,约6500万只,如果加上企鹅,海鸟总数更是多得惊人,约1.78亿只。据世界著名海鸟学家估算,全世界的海鸟约10亿只之多,南极地区的海鸟约占世界海鸟总数的18%。回此,南极地区堪称为飞鸟天地。
南极洲的异洲侨民--飞鸟,共有33种,其中23种属信天翁类和海燕类,其余为海鸥类等。
胜利返回乌斯怀亚!
早晨的乌斯怀亚。由于纯白与湛蓝使眼睛得到了充分的休息,猛然间看到这丰富的色彩,让人差点窒息!
评论(3)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