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纸,文房四宝就缺了一角。
如果没有纸,古人的智慧如何流传至今天?
如果没有纸,我们怎么能知道唐诗宋词的美?
如果没有纸,我们如何去传递信息、记录和阅读?
在纸张出现以前,文字最先是被记录在龟甲骨头和青铜器上。但当时人们连饭都吃不饱,更何况去提供这些原材料。
原料匮乏,但文字的记录总是要继续的。于是,人们不断地寻找、尝试和创新,终于找到了替代品——木片和竹简。在上边写字更为简单、轻松,也就是我们经常在古装片里看到的简牍。
简牍,是对我国古代遗存下来的写有文字的竹简与木牍的概称。用竹片写的书称“简策”,用木版(也作“板“)写的叫“版牍”。超过100字的长文,就写在简策上,不到100字的短文,便写在木版上。
在纸发明以前,简牍是中国书籍的最主要形式。
到了春秋时期,出现了一种新的记录文字的载体,它就是丝织品,一般称为“帛书“,又称为”缯书“;它是写在绢帛上的文书,现存实物以子弹库楚墓中出土的帛书为最早。
简牍和帛书虽好,但是前者笨重,后者昂贵,终究不是最佳的记录文字载体。于是,人们继续寻找一种实用又经济的书写材料。
终于,时间来到东汉永元十七年(公元105年),宦官蔡伦总结以往人们的造纸经验,革新了造纸工艺,改进了造纸术,终于制成了“蔡侯纸”。据《中国古代造纸工程技术史》阐述:“植物纤维原料,经过切断(剉)、沤煮、漂洗、舂捣、帘抄、干燥等步骤,制成的纤维薄片,称之为纸。”
纸的出现,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历史,认识世界。
在文青热爱的北京南锣鼓巷,就有一家以纸张为主题的文艺小店——敬人纸语纸文化乐园。它是体验中华优秀传统纸文化,享受中外创造性玩纸乐趣的集结地,更是喜欢书写和收集手账的人的一处乌托邦。
店里搜集有二千余种花纹纸、内文纸以及各种专业用纸,它们各有不同用途和不同颜色,感觉每一张都适合挥笔着墨,游客可借此认识不同类型的纸材及纸在工作生活中的使用。
加载更多
评论(0)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