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尼斯,位处非洲,却不像非洲。神似欧洲,又不是欧洲,是世界上少数几个集中了海滩、沙漠、港湾、山林和古文明的国家之一,虽然几乎像遍了世界上各种国家,但从来都不是谁的复制品。
即使是没读过三毛的作品,也知道那句经典的爱情语录“每想你一次,天上飘落一粒沙,从此便形成了撒哈拉”。撒哈拉,可以说是实现旅行者终其一生的梦想目的地,没穿越撒哈拉之前,都不能算作是真正的旅行家。突尼斯南部的撒哈拉沙漠充满了致命的诱惑,海市蜃楼、大漠落日圆都变得触手可及。这个地球上最不适合生存的地方,被戏称为死亡禁区,而这段突尼斯之旅,最让我难以忘怀的,还是这火焰般的撒哈拉沙漠。
来时的路上,沙漠中居然下起了一阵小雨,颠覆了我对沙漠的认知。突尼斯的撒哈拉沙漠面积虽小,却依旧美得让人窒息。身处广阔无垠的撒哈拉,在沙漠里的沙丘上感受太阳的炙烤,穿着袍子拍照不亦乐乎,极容易出大片。
在行进过程中我发现了撒哈拉的别样之处,这里的沙子细腻到不可思议,赤脚踩在沙堆上,感觉像是踩在了上等的天鹅绒里一般。当地的沙子细腻到足以穿透鞋子的缝隙,甚至是袜子,要想避免踩进一脚沙子,除非穿一双专业的鞋套。
在沙漠里,只要一阵风吹过,会将沙漠表面的浮沙卷起,走过的脚印痕迹就会慢慢消失,只留下层层叠叠的沙纹,和不断变换位置的沙丘,这也是沙漠的危险之处,在沙漠中前进,我们都小心翼翼地保证不掉队,否则在这四边没有任何人烟的地方,很容易迷失方向。
位于沙漠腹地有一处帐篷营地,这是一家条件艰苦的沙漠酒店,一片零星散落着的白色帐篷组成了这处大漠中的庇护所。因为极度缺乏水资源,帐篷里有水壶洗手池和装着木屑的马桶,方便完要自己用木屑覆盖在便便上。走出帐篷,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沙漠中,看着沙漠与天际相连,瞬间就被撒哈拉的空旷和静谧包围,虽然这只是撒哈拉沙漠的一角,但已经足够震撼。
到了沙漠,WIFI什么的就别想了,在帐篷里待着无不例外地会无聊到蛋疼。帐篷酒店外的空地上已经早早升起了篝火,本地人和外来人都倚靠在木制的躺椅上,唯一的乐趣就是操着不同语言瞎几把聊。没有电视,没有电脑,没有音乐,没有信号,除了能管基本的生存。在沙漠中的这一晚是完全失联的状态,不得不承认我是有些紧张的,出自本能地想囤水。但正是因为啥都没有,才算是原汁原味的撒哈拉沙漠之夜。
这个大坑里的火烧了起码一小时,除了烤火取暖,另一个用途就是烤大饼,把揉好的面饼贴在沙坑中,用细腻的沙子覆盖上去,再推进火堆,用不了十几分钟,焦香的撒哈拉沙漠烤馕就出炉了,至于卫不卫生,在沙漠中,当然是要入乡随俗,野性一点。在篝火边嚼着烤馕,用零碎的英语和当地人聊个五毛钱,成了我永远都抹不去的美好回忆。
撒哈拉的日落似乎有着致命的魅力,太阳缓缓接近地平线,火红的夕阳燃烧着沙漠中最后的狂欢,视线所及之处蔓延着无尽的金辉。
加载更多
从突尼斯搭乘电车,只需40分钟,就能抵达这个位于突尼斯城东北部的蓝白小镇。这座小镇全名为西迪布萨义德,是突尼西亚面对欧洲的门户之一。之所以称它为“蓝白小镇”,是因为这个坐落在地中海边峭壁上的镇子,所有的房屋只有两种颜色,白色的墙,蓝色的门窗。
这里原本只是一座海边悬崖上不起眼的小村落,到了中世纪时,西班牙原住民们为了躲避宗教迫害,从伊比利半岛渡过地中海,逃亡到了这里并在此安家,小镇的房屋也因此有了浓浓的安达卢西亚风格。
不吹不黑,这里的颜色亮丽到刺眼。。
像这样的晴天,光是在蜿蜒曲折的巷子里待着,心情也不由自主地变得明媚起来,在蓝白小镇里生活,得抑郁症的几率一定很低~
看得出来突尼斯人十分热爱花花草草,走在街上随处可见娇艳欲滴的花朵,有的静静盛放在花盆中,有的已悄然攀上了墙头。四周蓝白相间的屋子,层层叠叠一直堆砌到山顶高处,踏着鹅卵石铺就的街道沿着山势蜿蜒而上,让人感觉仿佛置身于童话之中。
唯一能让人找回方向感的,就是这未曾刷上蓝白油漆的古旧通道。
关于被拍摄,突尼斯人似乎比摩洛哥人更好说话,突尼斯的伊斯兰女性绝对比摩洛哥的开放多了。。
穿街走巷,地中海的气候让人燥热难耐,我开始往海边靠近,寻找那家依山而设,拥有无敌海景的CAFE DES DELICES咖啡馆。这家咖啡馆外是阶梯形的露天坐位,坐满了凭海临风的人,点一杯冰镇汽水,静静地发会儿呆,这便是整个蓝白小镇最为美妙的地方。
抬头晴空万里,低头遍布游艇。
加载更多
麦地那去过两个。
不管哪一个,我和小伙伴们总会在十分钟后失散。
我可能在背街小巷埋头拍照,她们也许在那家商店,也许这家,反正不到集合时间见不到人。
重逢的时候,她们手里大包小包收获满满,骆驼皮包,手工地毯。
后面的日子总是在揣摩如何把这些东西都塞进行李箱的问题。
不得不说突尼斯的手工地毯确实有着非常优秀的性价比,比方说孟夕脸那么大的一块,大概能铺半个餐桌那么大的,算下来也就百来人民币,且花纹精细,线条笔直,没有歪斜。
麦地那保留了当年普通百姓的阿拉伯生活,这里的2800个手工作坊和3050家店铺,每年都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外国游客。走进保留了传统生活方式的集市,就像穿梭于一座阿拉伯文化博物馆,水烟、卖头巾大袍的商铺、伊斯兰风格的木门等让人应接不暇。
妇女们戴着各色包头巾,在街角小商店里采购茶叶或绸缎,因为尊重当地文化,所以并没有过多拍摄当地妇女,这些汉子们,你们将就看看吧~商铺摆满了各式商品,各种花色的小地毯、陶瓷碗碟、精美摆设……这些工艺品都在门口堆着、墙上挂着,甚至挤满了过道,来来往往凑热闹的游客更是将巷子塞得满满的,赶上几个热闹的摊位,恐怕得侧着身过。
路过一家理发店,店内没有过于先进的设备,但这并不影响tony老师傅的精湛手艺,看这小伙的造型还不错,我能感觉他倒是想努力地挤个微笑出来,只是不太敢动。。
看看这精美的手工,不必开口就能猜想到昂贵的价格。这里的每条小巷都会分类,贩卖制定类别的商品,比如铜器巷只卖铜器、金银手饰巷只卖饰品、皮革巷只卖皮革等,保持着封建有序的管理方式。
这里的副食店有很多看起来还不错的点心,论斤卖,物廉价美。
加载更多
从突尼斯到凯鲁万,周围的建筑慢慢的从蓝白变成了黄色。作为北非地区最重要的伊斯兰圣地,凯鲁万是来突尼斯必打卡的古城,这座古城在当地穆斯林们心中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虽然在各大寺庙中的名次并不靠前,但以黄土色砖瓦为结构的清真寺还是十分罕见的。
凯鲁万曾经是阿格拉比德王朝的首都,虽然11世纪后因突尼斯城的兴起而失去首都地位,但几个世纪以来都是北非的宗教和文化中心。 眼前这个奥克巴清真寺,便是凯鲁万著名景点之一。
奥克巴清真寺是与麦加、麦地那、耶路撒冷齐名的世界四大清真寺之一,也是阿拉伯建筑的经典代表之作,寺内走廊和大厅内的600根连拱柱廊,有罗马式、阿拉伯式和拜占廷式风格等,据说有的是从古罗马人的大浴场拼接来的大理石罗马柱,风格迥异,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比起那些金碧辉煌的清真寺,多了几分历史厚重感和庄严圣洁的氛围。
奥克巴清真寺的方形宣礼塔高35米,是整个古城里最高的建筑物,相隔很远就能眺望到,悠扬的诵经声每天都会从这座塔里传遍全城。
来到礼拜大厅,我们被告知不能进入内部,只能从门口拍几张照作罢。大厅宏伟壮观,门廊和柱子平列,分为17个楹间。大厅正面有15扇大小不同的木门,每扇门由数百块雕有各种图案的嵌板组成,地上铺着各种花色的毯子,供穆斯林前来跪拜诵经。廊柱脚也被席子包裹,虽然并不知道这样做的意义何在,但看到那个大叔靠着挺舒服的,大概也就明白了。
礼拜大厅内的看守人,这样站一天想必也是十分无趣的吧。。。
从外面看奥克巴清真寺像是一个四边形的堡垒式建筑,里面是一个长135米,宽80米的巨大的空间,包含一个柱式祈祷大厅,一个大理石铺成的巨大庭院和一个巨大的方形宣礼塔。清真寺的庭院和走廊可容纳5000人同时进行礼拜,没啥特别的,主要是来感受一下气氛。
烈日当头,寺庙里没有一点绿化,来访的人们都在高宏的廊道里乘凉。
寺内来访的信徒和游客来来往往,兜转一圈后要么离去,要么就席地而坐,靠坐在古罗马柱子边,用纸笔描绘着寺庙的样貌。需要注意的是,女性进入清真寺内需要围上头巾,不能露出头发,入口处可免费借用。
加载更多
如果有时间,那就去一趟吉利特盐湖吧,突尼斯之旅便不留遗憾。在去吉利特盐湖的公路上,两旁平原的植被越来越稀疏,漫漫黄沙扑面而来。偶然遇到了一支机车队伍,不得不说,这种旅游方式实在是太酷了。。。这条公路横穿吉利特盐湖,途中可以随意停车拍照欣赏。
吉利特盐湖早期由造山运动而隆起,据说湖底曾经发现过鲨鱼的骨骸,证明远古的时候这曾是海洋,一年之中有十个月都处于干旱之中,所以在盐湖上行走的概率很高,深吸一口气,都能嗅出大海和海盐的气息。
吉利特盐湖绵延数百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盐湖,颜色梦幻而美丽,水中出现的白色固体,是盐分堆积所成。
虽然被称之为湖,却由于阳光燥热,超速蒸发,而雨水太少,导致这里没有多余的湖水,这一片近于干涸的盐地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光彩,走在上面,能踩出咔嚓脆响,感觉十分微妙。
撒哈拉的沙子细腻,撒哈拉的狂风肆掠,半点不担心在沙漠里换镜头的问题,因为我带的就不是自己的相机。
托泽尔,是撒哈拉的旅游中枢,同时拥有着盐湖和绿洲。从托泽尔开车来到这块沙漠腹地,远远地就能看到一群突兀的建筑群,四周寸草不生,就像置身于火星一般,这里便是星球大战取景地了。
据说这处星球大战的外景地将在未来数年内被沙漠彻底掩盖,为了避免遗憾一定要趁早来看看。
这里仍然摆放着着当年拍摄时留下的道具,褐色的土地已经呈现出了沙漠特征。眼前这座矗立着的发射塔不禁让我想起电影中那个荒芜的塔图因星球,走近看才发现这个火箭其实是木制品。
方底圆顶房屋完美地构筑了《星球大战》所需要的村落场景,这里,曾经是柏柏尔人的居住地,同时也是他们储藏食物的地方。让人痛心的是,经历了30多年的风吹沙蚀,许多房屋已经出现了破损。
欢迎大家来到塔图因星球的莫斯艾斯帕基地。
这些五颜六色的布料,是沙漠中唯一的色彩。
由于水资源的匮乏,加上沙尘,每个人无一例外都是灰头土脸的,在城市里讲究的卫生习惯,在这里姑且可以放一放。
看到灰烬里那个圆形物体了吧,我斥巨资买的饼!
沙漠中的福利~~
加载更多
哈马马特是座建于公元12世纪的小城,离突尼斯机场挺近,这也是我突尼斯之旅的最后一站。
其实突尼斯的很多城市,主色调都是蓝白,哈马马特的建筑风格也不例外,毕竟都是靠地中海吃饭的~~走在哈马马特的街上让我有种来到了希腊小岛圣托里尼的错觉。
哈马马特老城最早是由腓尼基人创建,历史上是一个与世无争的古老渔港,现在依然保持着几个世纪以前的格局,由居住、经商和游览三个部分组成。居住区多为低矮的一层建筑,外墙涂刷成白色或米黄色,门窗统一漆成各种蓝色,显得干净整洁。窄小的胡同蜿蜒曲折,如同脉络一样互通,有点小巷子的宽度只容许两个人擦肩而过。
最有特点的是几乎每家门的两边都画有形状各异的鱼,据说这是当地人崇拜的一种图腾。
几乎每幢房屋的窗户都用了阿拉伯式的藤曼图案,极具异域风情。
老城麦地那看上去比较整洁干净,这里是艺术家聚集的地方。商店里卖的大都是原创油画等工艺品,随意挑一幅画,都是独一无二的纪念物。
需要注意的是,在当地麦地那,除非是真的喜欢,否则不要轻易问价,因为商贩的热情会让你招架不住,从店内出来拉扯个数十米也是常有的事。这里可以讨价还价,有的甚至可以用屠龙刀,但有的店里写了拒绝还价,就不要不知趣了~
加载更多
评论(2)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