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北山岭之中,有一处古鰼国遗世的村落,飞鱼图腾,岁月千年。
四面浅山包裹,风过处,一曲清溪流淌而出。稻香梯田、飞鸟绕谷,这里便是鰼部族人世代安居的乐土。
川崖田垄相连,竹林潇潇间,山野之逸,农桑之乐,天人合一。
村民饮山泉水,食自耕粮。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恬淡清雅。
清晨,鸡鸣声叫醒了整个村庄。云雾在山间萦绕,草木上挂着露珠,空气中有泥土香气。
村里的老人早早起来,打扫完庭院,趁着凉快去田里劳作,割草、放羊。
这里几乎每家都有耄耋老人,身体硬朗结实,能下地干活。
农户们忙碌着摆弄新收的谷物,剥玉米、打黄豆。屋顶庭院都成了晒秋场,给原本朴素的寨落着了最艳丽的颜色。
山谷日落时间比较早,四五点钟准时传来叫卖声。镇上的小商贩下乡在田野间吆喝,每天一趟。
这是孩子们最期待的声音,平日攒的零花钱就等着这了。
特色磨豆花经井水浸泡、石磨磨合,一炉微火,一点胆巴水,挤压之后,鲜嫩的豆花成型。
蘸上辣椒碟,再撒点葱花,加上几滴木姜油,味道巴适得很!
饭后,孩子们三五相约,拿着竹筒下溪谷,抓螃蟹。繁星点点,蛙声一片。
这里的村民淳朴热情,近一半是红苗族人。每当有节事或者重要客人到来,芦笙响起,大家载歌载舞
。
斗脚舞、敬茶歌是苗家人最盛大的欢迎。
他们没有文字,苗绣就是他们的文字,他们的史书。苗绣的纹样中,承载着族人世代的传说和秘密,也寄予了美好的祝福。
苗家姑娘四五岁便跟随母亲学习刺绣,见山绣山,见水绣水。她们最得意的作品,便是耗时一两年为自己做的嫁衣。
竹编是男子们的看家手艺,师徒代代传承。大到家里的桌椅,小到硬币般大小的毽子。每个物件上都潜隐着温情与灵魂,是村民生活里不可缺少的味道。
梧桐山是中国石油、中国扶贫基金会,以及习水县人民政府联合打造,合作社委托隐居乡里运营管理。由村里的老房子改建的10处院落,山坡上、稻田边,散落在山谷的两侧。
谷内白鹤栖居,百灵啾啾,百鸟朝凤,凤栖梧桐。小院以鸟命名,黄鹂、翠鸟、松鸦,最高处的院子取名凤凰。
小青瓦,坡面屋;穿斗枋,转角楼;木构架、白粉墙;是典型的黔北民居。村寨楼宇,落落大方。
前后两院,上下两层;繁花遍野,芳香四溢;院子周边是低矮的坝墙、木质地板,和松软草坪。每个院子都设计有秋千和小沙坑。
外表传统、功能现代,天窗的保留增加了阁楼的采光性,室内整体为简约风格。
客厅宽敞明亮,黑色金属门框和原木色桌椅相得益彰。恰到好处的开窗,把最好的风景都捕捉到。
小院配有专属管家服务,很少与外人接触的阿姨们努力变得不再羞涩,她们用不太利落的普通话,表达着她们的关心。
下午茶是一份清凉的红糖冰粉。烛光杯影之间,傍晚的稻田晚宴是小森林一样的浪漫。
评论(2)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