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个小时,两天时间,一次说走就走的川南寻古。旅行之初本是奔着泸县而去,却发现途中的美好——内江与隆昌,终究不止是一次次擦肩而过,直到深入其中,才发现曾经的错过,是多么的遗憾。
借着探访泸县的机会,顺路前往内江,也算是对这座屡次擦肩的城市一次还愿。以前只知道内江出了一个张大千,却没想到它其实更是身边的宝藏小城。当然,此行的目的还在于圣水寺,虽然与诸多城市山林的庙宇重名,但不妨碍它成为独一无二的国保。
去的时候,刚好处于疫情后开放不久,所以整个寺庙几乎没有多少访客,守门的嬢嬢象征性的在门口收一元的香火钱。初入圣水寺,好像也并没有想象中的古老,大概是近期进行了一番重装与扩张,依山而建的寺院,除了中轴线的建筑之外,还向两侧延伸出多重院落。
根据寺院内的石刻记载,圣水寺始建于唐咸通年间,后来在宋大中祥符二年进行过增修,可惜的是,明末遭兵燹毁损,在清康雍年间再次进行大规模复建,所以现在看到的建筑应该基本都是清代建筑。
不过单单只是说寺院建筑的话,其实亮点不多,这可能与后人的修复有关,看起来算得上年代感的,只有放生池中的明代石桥和大雄宝殿前的宋代经幢,所以才开始探访圣水寺的时候还是有些失望,直到进入藏经楼后的山洞,圣水寺的精彩才慢慢展开。
初入山洞,只觉昏暗,但是清凉之意,瞬间就扫除洞外的暑热,甚是清幽,再一细看发现,这里原来就是唐代观水禅师观水开悟之处,山洞深处得一泉水流出不涸,清纯甘甜,寺庙也因此而得名。借着微光,再观之四周山壁,原来竟有诸多摩崖造像,只是风化严重,大多已经漫漶不清。这时才恍然大悟,原来圣水寺真正的价值,其实在于摩崖造像,而这个山洞只是开始。
加载更多
翔龙山摩崖造像大概是我造访过的最“大隐于市”的摩崖石刻了,如果没有路牌的指示,谁会想到在内江市政府旁边繁忙的交叉路口旁,竟然藏着如此规模的唐代中晚期的摩崖造像与题刻,说是“闹市石刻”也不为过,距今已经一千多年的历史。
沿着公路旁陡峭的山路拾级而上,仅仅十余级台阶,就进入了翔龙山摩崖造像的核心区域。踏入山林之中,就像打开了另一片世界,清幽宁静的山野之气,与山下车水马龙的景象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据史料记载,翔龙山古称香山,宋代在山前傍崖接楼,兴建资圣寺。上世纪50年代的调查曾予记录:寺在市郊三里,仅大殿为明代建筑,殿是重檐歇山式,面阔三间,进深四间......现为内江专署礼堂。”不过调查并未提及造像。上世纪60年代寺院就被拆除,所在区域兴建了大量民房,直到2007年开始整治文物环境,翔龙山摩崖造像才真正得以面世。
千手观音龛造像是翔龙山中最大的造像,像高近8米,体量硕大,雄浑华美,均为原生岩整体凿造,尤以手臂、法器等细节出彩,可惜脸部为近年修复,“完美”的诠释了何为违和之感。后来查阅资料才知道,在造像右侧崖壁上还刻有南宋淳熙三年(1176年)的题记,说明了佛像的建造时间,不过当时并未注意。
千手观音像龛周边则是翔龙山摩崖造像的主造像区,虽然佛龛密集,不过规模都不大,根据崖壁形态开凿在不同的位置,但经常年的风化,大多只剩下轮廓,无法辨认面目。
加载更多
离开内江一路南下,下一站便是有“中国石牌坊之乡”之称的隆昌。石牌坊其实并不少见,作为中国传统建筑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建筑类型,成为流芳百世的精神载体,也是古人毕生的追求。
而隆昌之所以被冠以“石牌坊之乡”,还在于它保存的数量与规模以及工艺精湛,都是全国罕见的。据《隆昌县志》记载,隆昌城内的石牌坊曾经多达69座,另有171座庙观镇山门坊。
可惜世事变迁,如今隆昌保留下来的仅有17座,其中大部分为清代嘉庆、道光、咸丰年间所建,时间跨度超过300年。这17座石牌坊中,有13座集中地分布在隆昌市区,其余4座则散布在隆昌乡野。隆昌石牌坊不仅包容了天下“忠、孝、节、义”四种类型,而且还有百寿坊、镇山坊、山门坊、观赏坊四种类型。
时间关系,这次只是拜访了位于隆昌南关的石牌坊群,也是隆昌市区石牌坊最集中的区域之一,这里共矗立着6座石牌坊,从西向东依次是郭玉峦功德坊、舒承湜百岁坊、节孝总坊(共2座)、李吉寿德政坊、觉罗国欢德政坊,其间还有憩堂留荫、政通人和、除暴安良3座德政古石碑。
加载更多
其实从来都没有想过泸县那么美,如果不是这次临时决定去川南寻古,大概永远都不会知道隐藏在川南的这座小城,其实度假氛围丝毫不输都江堰和峨眉山,一路都是湖光山色,环境优美。
特别是这次入住的泸县天展温泉度假酒店,不仅有着纯天然的温泉,而且居然就紧挨着泸县宋代石刻博物馆,之间是濑溪河的内湖公园,步行不过10来分钟。温泉类似于青城道温泉,有各种不同药用的小泡池,享受私密的同时,也能彻底放松心情,唯一吐槽的就是山边蚊虫真心有点多。
昨夜雨水淅淅沥沥没完没了,好在早上终于停了,走出房间竟然有些凉飕飕的感觉,一扫昨日闷热的心绪。泸县访古的第二天,终于正二八经开始泸县的行程,第一站就是泸县宋墓。作为2002年全国重大考古发现之一,泸县宋墓是目前全国已知的最大一处宋代石刻石墓群,大约有500多座墓葬,在泸县19个镇都有发现。
因此打卡所有的泸县宋墓并不现实,更何况墓葬发掘现场基本上都已填埋,所以打开泸县宋墓的最佳方式,便是参观泸县宋代石刻艺术博物馆,而这座基于泸县宋墓而新建的博物馆,震撼程度真的比想象中还要精彩。
为什么我觉得这个博物馆特别震撼,因为博物馆的整个陈列完全没有一点墓葬的阴森之感,而是穿越历史的风尘,将深埋地下的秘密通过现代的方式展示出来,营造出南宋时期一个个鲜活的生活场景。
而埋藏千年的秘密,便是墓室中体现着宋人的审美观念和雕刻技巧的石刻,题材包括武士、侍仆、四神、启门和伎乐等。武士类主要以手执兵器的男性为主,有点像佛教中的天王形象,飘逸而有动感。而泸县宋墓还出土了我国唯一的女将军造像。
加载更多
从泸县到玉蟾山,虽然路程不远,但是上山的道路坑坑洼洼,对于新手来说,车道还是有些狭窄,错车需要格外小心。
玉蟾山的山门在半山腰,郁郁葱葱的山势,一眼望不到尽头。玉蟾山虽然在国内名气不大,但却是名副其实的「川南明珠」,以山幽、石奇取胜,完全不输峨眉、青城。当然,我造访这里的原因还是因为此山藏有国保——玉蟾山摩崖造像。
从山门到玉蟾山摩崖造像大概需要徒步20分钟,陡峭的山路几乎让人没有喘息之处,在夏日也是走得汗流浃背。
玉蟾山现存400余尊明代摩崖石刻,算得上是巴蜀石窟最后的辉煌。据史料记载,从唐代景福二年起,玉蟾山便建有圆通寺。每年观音盛会,川南各地香客、游人云集于此,盛况空前,故玉蟾山又有「小宝顶」之称。可惜圆通寺早已毁于清同治年间,只留下崖壁上精美的造像,题材则以佛教为主,部分为道教或是世俗造像。
加载更多
离开玉蟾山已是午后,一锅好吃的荤豆花,开启泸县下午的探访。不过第一站就意外打卡失败,本是最期待的龙脑桥,却遇上了九曲河涨水,竟然将整座桥都淹没水下。
于是临时改道屈氏庄园,路上正好可以打卡新晋的国保圆通寺。说是国保,却更像乡间野庙,手机上导航到丘陵深处的农田后,竟然就显示目的地已到,可是举目四望,却没有半点寺庙的痕迹,只得硬着头皮继续前行,好在不远处找到一处农家,一问才知圆通寺就在附近,不过藏在小山的上面,难怪怎么看都没有找到。
于是在村民的指引下,总算找到了上山的小路,不起眼的国保碑,就在山下的农田中,不注意很容易就错过了。山路并不远,几个拐弯后便到达圆通寺,不过寺门紧锁,难道又要吃闭门羹?
还好山上有一人家,一问才知寺庙钥匙就在他们家,一番困难的沟通后大妈给我们打开了寺门,不过她应该是以为我们是来烧香的,一直给我们推销各种香蜡。
圆通寺始建于明正德元年(1506),万历三十六年(1608)重建,清光绪四年(1878)培修,是座木石结构的古建筑寺庙。大概是近年维修的缘故,寺庙整体看起来很新,不过好在梁架、斗拱等应为当年原物,所以依然可以窥见些许旧时的影子。
看资料,圆通寺原来有三重大殿,但目前仅存前殿、中殿和右厢房,规模并不大,特别是里面卡通质感的雕塑若干,也是让人大无语,5分钟不到就可以走完,目测也只有中殿还有些看点,而且门口还写着「此处危房,严禁入内」……
加载更多
评论(6)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