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去年把故宫600年展列入了年度看展list,才有了这趟行程。
其实,去看看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又何尝不在自己的心愿单上呢?
运气好的是,我们定下去北京看展的时间,恰巧是京城秋色最浓的时候;在天气方面,北京可是从来没有辜负过我们。
眼下,北京又将迎来一年里最美的时候;正在计划下一次北京行程的我,觉得必须先把上一次的北京游记给写了。对于北京的想念,也在我打开一个又一个照片文件夹时,而变得越来越浓。
虽然600年大展早已落幕,但是仍然希望这篇游记,能对同样想去北京赏秋的你,提供些许思路。
老舍说,春天要住杭州,夏天要住青城山,而秋天一定要住在北平。因为,北平的秋天便是天堂。青天下的驯鸽飞声阵阵,紫禁城的红墙灿烂夺目,中山公园、北海的菊花齐姿绽放,鳞次栉比的胡同,到处都是黄叶飞舞。
北京的秋天也似惊鸿一瞥:当热烈的阳光洒向这座古老的城市,它顷刻间散发着时光倒流之美。银杏黄了,大雪落了,唯有这两个时刻,北京就成了北平。
努力回想几个月一年前的这趟旅程,许多细节早已记不清。但是记得在北京的那几日,每天的行程都因为天气的帮忙而格外充实;也在浓浓的秋意里,收获一抹又一抹的亮色。
秋日里的北京,天气不冷不热,风也是吹面不寒;晴空湛蓝高远,白云去留无迹。偶然抬头,总能望到不知名的院落内,黄叶在光影里轻灵跃动,先人诚不欺我。虽然每天都在铁人暴走,但是脚步也因为目之所及的风景,而变得轻快了些。
依旧是非常个人“意识流”的安排。然而无论第几次来,都觉得北京城市之大,4,5天真心不够。
如果可以,希望将来能在这里小住一阵子。
DAY1 上海——北京——地坛——东棉花胡同——南锣鼓巷
DAY 2 故宫(600年大展、银杏、汉服拍摄)
DAY 3 奥森——红砖美术馆
DAY 4 东交民巷——妙应寺白塔——中山公园——上海
中午到达北京,经历了一系列出站、午餐、酒店入住、收拾、出门找车站...真正到达地坛的门口时,已是下午3点了。怀着旅途第一天最饱满的热情,我们在北京见到的第一抹秋色,就是地坛西门门口的这条银杏大道。
北京有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先农坛五大坛,其中地坛便是北京经典的赏秋胜地。平时的地坛,就是北京人的大公园,许多中老年人会在公园里聚会、锻炼,特别接地气。而到了秋天,一波又一波的赏秋游客来到地坛,地坛也迎来了一年里最美、最热闹的时刻。
第一次知道地坛,是史铁生那篇《我与地坛》的文章中。
1972年,19岁的史铁生因双腿瘫痪,只能终日与轮椅相伴。他每天摇着轮椅来到地坛,找一个寂静的角落,或许是园子的老柏树下,也或许是废弃的墙角当中,默默地发泄自己的沮丧与落寞。来地坛,成了史铁生每天的习惯,他在园内有时陷入沉思,有时也观察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看可爱的孩子捡拾树叶,听散步的老人诉说着家长里短。
地坛就像一个沧桑的老者,包容下了他所有的情绪,也陪伴他度过了那段最艰难的岁月。他不再觉得行动受到了限制,而是感到了莫大的自由。
今天,地坛早已没有了文中那“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记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有的只是“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以及,让我们惊诧不已的秋色。
往事如烟,浮生若梦。现在的地坛早已不是“闹市里一个寂静的角落”,尤其是秋日里的地坛更加人来人往。百年古树郁郁葱葱,红的枫叶、黄的银杏、绿的松柏,绽放得热烈而生动。两百多株银杏一年又一年,从不失约,洒下令人期盼的满地金黄。
地坛的银杏大道,被网友评为“北京十大最美银杏观赏地之一”,是来这里赏秋必拍摄的点。这里压根不用费心去找,园内人最多的地方就是了。据说这是北京最古老的银杏大道,有的银杏树、在建地坛的时候就种上了。银杏大道中央,人头济济,每个人都各凭本事,举着出相机与手机,只为拍下这场秋日的盛宴。斜阳透过金丝般的叶脉,金黄透亮,煞是好看。
如果不想拍到人从众的画面,可以拿大光圈镜头虚化背景,或者使用长焦镜头并抬高机位,拍一些局部特写;或者可以去大道两侧的辅道,人会相对少一些。
加载更多
胡同,是北京这座城市的脉络;它虽然不是北京的全部,但却是当代北京最珍贵的城市名片。最纯正、最地道的老北京胡同在哪?这个其实很难定论。但是唯一可以肯定的是,绝对不是游客们逛得最多的南锣鼓巷。南锣鼓巷由于一度过于商业化,使这里淡化了本该有的生活气息,慢慢变成了商业街。
但殊不知,南锣鼓巷从南向北,东西两侧各有8条胡同;与主街巷不同,这些胡同却是不为人知的宝藏。它们一律冷冷清清,少有行人,却有南锣鼓巷缺失的生活氛围。如果你也喜欢清静,非常适合去这些胡同慢慢闲逛,耐心品味,感受胡同真正该有的魅力。东棉花胡同,就是其中之一。
它是南锣鼓巷南头东侧的第三条胡同。从元朝以来,打铁、卖棉花等各种生意,就在胡同里做得风生水起了,东棉花胡同的得名,据说就是因为这里原有个棉花市场,明清两代都叫这里为棉花胡同。1979年为区别西城区棉花胡同,这里改称东棉花胡同。
进入胡同不久,正逢胡同里的小学放学;大批家长聚集在本不宽敞的胡同里,一时间熙熙攘攘,应该是一天中胡同里最热闹的时刻了。
东棉花胡同里藏着许多院落,很多院子古朴庄严但是大门紧闭,给东棉花胡同增添了几分神秘。这里虽无大的景点,却有着幽深宁静的小景致。其中,东棉花胡同15号里,藏着北京最美、雕刻最繁复的西式砖雕拱门。它身在杂院却精美异常,突兀得令人诧异。
15号院原是清朝末年广州将军凤山故宅的一部分,相传此人与慈禧交情深厚。他曾留过洋,出访欧洲,考察德奥新式陆军,因此对西洋文化情有独钟,所以在其老宅内建了这座西式拱门。据说原宅巨大,几乎占整条胡同的一半,现在仅存一座三进的四合院,这不免让我想起了上海那条叫做涌泉坊的弄堂,过去现在也有类似的境遇。
民国初年,由于家道中落,后人只有将房子分割出售。如今,这座宅子已经看不到当年的辉煌,但是曾经象征宅邸奢华的的这处砖雕拱门却保留了下来;与周围胡同居民极具生活化的居住场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座砖雕拱门大约四米高,两米多宽,建于民国初期。拱门上面砖雕华丽精致,可见工匠下的功夫之深。走近细看,拱门下为石雕须弥座,座上均为砖雕,拱门门楣上面刻着“出将入相”四个大字,如今虽然依旧模糊难辨,但是却表达了当时宅子的主人对子孙后代建功立业的无限期望。
加载更多
每座城市,都有一条能代表自身城市文化的特色商业街(区)。比如上海的田子坊、 成都的太古里、武汉的汉街、广州的上下九等等,对于北京来说,就是能代表胡同文化的南锣鼓巷了。由于我们逛完东棉花胡同,计划去聚宝源吃涮肉,必然会经过南锣鼓巷,因此就顺便逛了一番。
本来对这样的热门街区不太感冒,可能是疫情后+工作日的关系,傍晚的南锣鼓巷没有传说中的的人潮,但是比起周边与之垂直的那些仍然生活着的胡同,依旧是喧闹了些。天色渐暗,路过曾经大排长队的诸如文宇奶酪店这种网红店铺,门可罗雀,不知到周末能不能恢复以往的盛况?
除了文宇奶酪这样的传统店铺,更多的是新式的小吃和饮品铺子,去胡同里的星爸爸买了入冬后第一个圣诞杯,感慨北京闹市区的星爸爸居然不用排队!
加载更多
每次去北京,都要留一整天的时间给故宫。在开宫门的那一刻进入,直到广播喇叭开始赶人,才意犹未尽地离开。六百年的风云变幻,化作一日间所有的惊鸿一瞥;没有哪个地方能有这样典正而恢弘的色彩,这世间大美胜过万语千言。
趁着600年大展与银杏季,终于圆了穿明制汉服游故宫的梦,入坑以来最想穿汉服去的地方。
因此,一大波图片即将袭来——
【我们当天的路线】
8:30午门进宫——午门600年展(已结束)——穿过协和门走文华殿外——红墙——进宁寿宫珍宝馆——东六宫(我们去了延禧宫、钟粹宫、承乾宫)——午餐——御花园——慈宁宫寿康宫——武英殿十八槐——中轴线(三点半前到达)——16:30神武门离开
当天从东华门沿着筒子河走到午门广场,然后在广场左侧核验预约信息与身份证。现在去故宫都需要先在网上预约,不接受到现场买票。8:30左右排队的状况如上图,窗口一旦开了队伍移动得很快,从排队到核验完大概只用了5分钟。
过午门后,便是上雁翅楼看展的台阶,刚开门时人不多,未曾想到下午回午门时居然大排长龙了。一入宫就把展给看了,实在是太明智了。虽然大展早已落幕,但凭着当时全网“错过再等一百年”的口号,还是值得在游记里好好回顾一番的;许多文物,是第一次展出,也可能是最后一次。
600年大展有个非常具有“故宫范儿”的名字,名为“丹宸永固”。“丹”指的就是红色,代表了故宫红色的宫墙;“宸”指的是屋檐、房屋,代表帝王的居所。所以,“丹宸”就指故宫,而“丹宸永固”就是祝故宫及其代表的历史、文化能一直传承下去。
因此《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展出内容的主角不是别的,就是故宫本身,比以往任何一个展都要特别。
这次大展,展现了紫禁城600年的风雨历程。由“宫城一体”、“有容乃大”、“生生不息”三大主题,分别位于三个展厅。
其中“宫城一体”聚焦明代对于故宫的规划与修建,展出了大量明中都宫城出土的琉璃瓦(安徽凤阳县博物馆藏)。
“有容乃大”聚焦于清代对故宫的更新与使用,梳理了这段时期皇宫的生活风貌。
“生生不息”则聚焦于当代对于故宫建成博物院后的修缮、维护与发展。
三个主题看似无关实则连贯,我们得以看到故宫从明代建成以来、到现在成为中国最受欢迎的博物院的一路历程。从1420到2020,从明清皇室的紫禁城到大家的故宫,这里的脚步随着时光从未停下。生生不息,才能换来这丹宸永固。
女生总对华美的服饰特别感兴趣,因此这个展柜前总是女生不断。你能相信吗,如此华美,只是一件“衬衫”而已。
展厅的中轴线,也绘制了故宫的中轴线,策展方有心了。
加载更多
宁寿宫区域是进入故宫后需要再买小门票进入的区域,除了内部的珍宝馆 ,建筑群本身也很有看头,强烈推荐入内一看。乾隆为了自己在退位后有地方养老,特意花了5年时间重修了宁寿宫;因此,宁寿宫是仿照故宫中轴线模式打造的太上皇宫殿,被誉为小紫禁城。
从故宫地形图上看,位于东路的宁寿宫区域,是太上皇的领地;而位于西路的慈宁宫、寿康宫区域,则是太后太妃的住所。除此以外,对称美学在故宫里比比皆是;仔细研究的话,颇有意趣。
九龙壁是宁寿宫的影壁,进宁寿宫前,可以留意下,这是中国三大九龙壁之一,虽不是三座里面最高最大最精美年代最久的,却是最能讲出故事的一处。
大致故事是九条龙本应全部由琉璃烧制,但是有一条龙的肚子却和其他都不一样。因为工匠在烧凿时出了纰漏,重烧误了工期便是大罪,于是急中生智用一块木头雕好造型涂上白漆蒙混过关。就这样,众人一齐骗过了乾隆,躲过了杀身之祸。然而经年累月,白漆脱色后才真相大白。1924年,末代皇帝溥仪被轰出紫禁城后,偶然在报纸上看到了这一“欺君大案”,仍叫嚣着要严惩这些“刁民”。
宁寿宫建筑群也是前朝内廷的格局,皇极殿是宁寿宫建筑群的主殿,是乾隆归政后临朝受贺的地方。重檐庑殿顶,面阔九间,地位相当于太和殿。如果你是上午开馆时便得以入内,恭喜你可以包场皇极殿了!它的名气虽不如太和殿、乾清宫,却也见证了不少历史事件。
比如,乾隆在退位后的嘉庆元年正月,便在皇极殿举办过他人生中最后一次千叟宴。此时乾隆已是86岁,参宴老人均为70岁以上,从全国各地赶来,最年长的竟有106岁。据说该宴结束后,许多老人因为种种原因都没扛住...
另外,慈禧的60大寿,也是在这里举办的;慈禧去世后,也曾在此停灵。
目前皇极殿重新对外开放,游客可以站在围栏外欣赏里面的原状陈列,靠近皇极殿可以闻到一股很明显的木头散发出的香味。殿中有四根沥粉贴金蟠龙柱,顶部的八角浑金蟠龙藻井虽不及太和殿的,但也值得一看。
皇极殿的四周就是珍宝馆。珍宝馆的存在,让故宫作为国内少数拥有二道门票(小门票)却不被吐槽的博物馆。目前故宫收藏着180多万件文物,珍宝馆则展出其中约400件文物。展品以清代宫廷文物珍玩为主,四个展厅具体陈设着珠宝、金银、玉石和盆景类的文物。大到赏玩珍品,小到日常用品都有。很多难得一见的珍品都藏于其中,十分震撼。
加载更多
作为故宫内部银杏的主要火力集中区,每年秋天,延禧宫门前总是站满了赏秋的人。
因为一部《延禧宫略》,延禧宫成了故宫东西六宫里最有人气的宫殿;而因为宫墙里有两棵银杏树,再走马观花的游客,来故宫时,都要来延禧宫的宫墙下,看看属于故宫的秋天。
北平的秋,是从故宫开始的。当一夜间秋风尽染庭中古树,霎时间片片明黄呼应着雄浑的赤紫,故宫就美了紫禁城,而北京就美成了北平。
故宫的秋,美在朱红宫墙外金黄的银杏,亦美在百年来宫廷的雅致静美。一树橙黄,满目生机,那一抹抹鲜亮的颜色,演绎着它六百年来的岁月流动。
深秋,高远的天空是紫禁城的气质,浓烈的阳光是紫禁城的岁月。透过金灿灿的银杏叶拍摄脊兽、骑鹤仙人、红墙琉璃瓦,那些美轮美奂的斑驳光影,是这故宫里一年一度的限量版美景。
《延禧攻略》热播后,延禧宫变成了故宫的热门景点。很多人都去延禧宫寻找令妃居住的痕迹;可是在历史资料里面,均未看到令妃入住延禧宫的记录。延禧宫不但不是宠妃的居所,因这里曾多次发生火灾,离皇帝寝宫又比较远,并不算很受人“待见”,只有不受宠的妃子才会入住延禧宫,与冷宫无异。
与延禧宫产生联系的妃子中最有名的一位,就是隆裕太后。她在宣统元年,大清风雨萧条之际,斥资在延禧宫旧址上修建一座名为灵沼轩的“水晶宫”,作为我国最早的西洋式水族馆。这也是故宫中唯一拥有西洋风格建筑的一座宫殿。
加载更多
故宫里一共有四处花园,御花园是最有名的一处,也是最大的一处。御花园坐落在北京城的中轴线上,所以它也是按照轴线对称的布局来设计的。比如浮碧亭相对澄瑞亭,万春亭相对千秋亭,从名字上看就能知道是一对组合。
其实这种对称设计并非符合中国古典园林的惯例,但是御花园是皇宫花园,必须要遵守中轴线对称布局的定律。
很多第一次来故宫御花园的人,对其的第一印象都是又小又乱;小是因为他的面积只占故宫的1.7%,乱是因为这里凉亭较多,大部分游客都会来这里休息。
去御花园一定要去千秋亭里面看一下,亭内天花板绘双凤,藻井内置贴金雕盘龙,口衔宝珠,是故宫里最美貌的一座亭子,没有之一。下午接近傍晚,藻井下方的漏窗会有斜照的光线投进来,极尽奢华之美,记得带上广角。
钦安殿是御花园的中心,也是故宫中轴线上最后一座建筑,也是唯一一座神殿。钦安殿常年大门紧闭,许多导游对其讳莫如深。钦安殿从外观上就与故宫其他建筑不同,其他建筑通常为庑殿顶、歇山顶或者攒尖顶;但是故宫里只有钦安殿是重檐盝顶,俗称地中海。站在殿前拍不出屋顶全貌,有兴趣的可上网查询一下钦安殿的航拍图。
因为位处北方,钦安殿里面供奉的是道教中负责镇守北方的玄武大帝,据说这个神像的外貌是永乐皇帝朱棣要求工匠依照自己的面貌打造的,声称自己乃真武大帝飞升500岁之后的再生之身。感受一下来自封建帝王自上而下的PUA。
真武大帝是水神,虽然紫禁城建成后共遭遇了大大小小的火灾四五十次,各个建筑都有不同程度的损毁;只有钦安殿如开了挂一般的,每次都能幸免于难,神殿名不虚传。
浮碧和澄瑞为横跨于水池之上的方亭,朝南一侧伸出抱厦。浮碧亭代表“夏天”,澄瑞亭代表“冬天”,结合千秋亭与万春亭,正好集齐了春夏秋冬。浮碧亭和澄瑞亭建筑格局基本一致,因亭内有两排座椅,如今这两座亭子是游客来到御花园最受欢迎的小歇之地。
清宫剧里御花园是后妃们最爱偶遇皇帝的地方,但是事实上,嫔妃们出入御花园也是需要遵守严格规定的。比如皇帝和太后在御花园时,她们便不得随意进入了,除非得到允许。
另外,御花园也是三年一度的选秀女的地方。待选的秀女们从神武门进入紫禁城后,再从名字充满寓意的顺贞门进入御花园,等待命运的安排。不过等到慈禧垂帘听政时,御花园选秀则更像“权力的游戏”了,相关人士配合演出就行。
玉翠亭周围,以及一旁的一颗古杏树,可以说是御花园最佳机位。只是下午各路摄影工作室将这里围得密不透风,像我们这样的个人散客只能在一波又一波拍摄团队的缝隙里,抓紧拍几张。不知上午会不会好一点。
御花园人太多,我们草草拍完后,便往西路走。我们这次直接跳开了西六宫,在直奔慈宁宫寿康宫的路上,不忘回头看了一眼隆宗门上的箭镞,就在“宗”字的左侧,生满了铁锈却一直没有拔出来。
隆宗门西面靠近军机处值房,这里是通往慈宁宫以及后宫西苑的要道。当时的嘉庆皇帝在木兰围场参加一年一度的木兰秋狝,天理教头领林清带领两百多名教徒攻入紫禁城,打到了隆宗门。与在这留守的智亲王和火器营激战,终是不敌装备优良的军队而被团灭,箭簇就是当时交战留下的。
嘉庆回到紫禁城后,有人提议将这箭簇拔下,但是嘉庆皇帝却认为这是一件非常耻辱的事情,便命令这只箭簇不要拔,专门留在这里警示后人,于是匾额上的箭簇就这样保留了200多年,成为了一件比较特殊的文物。
故宫里的慈宁宫与寿康宫,虽然都是太后太妃居住的处所,但是几百年来在这里发生的事,可绝不是一处养老宅院那么简单。并且,慈宁宫与寿康宫虽然都是太后(包括太妃)的住所,但是两者之间却有不可不提的前后继承关系。
我们从小看的那部神剧《还珠格格》里,乾隆朝的太后老佛爷,是住在慈宁宫里的,其实并不然。在孝庄太后过世之前,慈宁宫确实是太后的居所。但是孝庄去世后,慈宁宫变成了孝庄的个人纪念堂,后来更是成为专供举行典礼的场所。
于是,无人再住慈宁宫。乾隆是个大孝子,特地为崇庆皇太后修建了寿康宫,崇庆皇太后在此生活了42年,此后寿康宫才是清代太后们的居所。每天,后宫嫔妃们都要一早一晚来这里向太后请安两次,可谓后宫里最高的权力机构。
长期以来,慈宁宫一直是故宫的“未开放区域”,大门紧锁,秘不示人。现在的慈宁宫区域,是当初经过3年修缮,于2015年10月重新开放的,由宫殿区和慈宁宫花园组成。
因此,慈宁宫花园看着就比故宫其他花园更新一些,人也比主殿更少,非常推荐来这里走走。花园里树木葱茏,四季花开,到底在这花园里隐秘这多少宫女的私密,谁也说不清。当年的成若馆、慈荫楼依旧在,临溪亭四面的门也全部敞开,成了拍摄汉服、清宫服的热门取景地。
慈宁宫花园里也有几株高大的银杏,不过我们那时已经有点审美疲劳了,就没拍。
位于慈宁宫一旁的寿康宫虽然没有慈宁宫的威严气势,但也精巧雅致;是个闹中取静的所在,非常适合太后们颐养天年。
寿康宫后殿是皇太后的生活起居之所,是整个寿康宫最有特色的地方。内部的原状陈列富丽堂皇,“慈寿凝禧”匾额为乾隆手书,紫檀缂丝屏风宝座由苏州工匠制作,顶部的浑金升龙火焰宝珠藻井美轮美奂,气势尽显。
寿康宫是可看性很高的一处宫殿。这里和慈宁宫一样,游客不多,可以在不被打扰的情况下欣赏这片参差错落的皇家宫殿。寿康门,以及其中的几处小院落也是非常理想的取景机位。加上内部的原状陈列,让整个寿康宫成为“内外兼修”的一处宫殿区。
武英殿因为十八槐附近的银杏,每到深秋,这个平日冷清的地方就会人气暴涨。武英殿附近是故宫中最大的银杏观赏区,中间还铺设了一条木栈道供游客欣赏。银杏一旁的红色宫墙很高,显得银杏也格外霸气。这里无论是拍人还是拍景,都是个非常理想的地方。
在晴朗的天气,阳光会穿过枝叶在地面上、红墙上漏下细碎的光斑,金黄的银杏叶与弘义阁的彩画相互映衬;想象中故宫的秋色,莫如眼前所见。
武英殿不远处就是断虹桥,从南开始数第四只狮子,与众不同。其他石狮子都是四脚着地的,而只有这只狮子双脚着地,一只爪子捂着脑袋,另外一只爪子捂着小腹。因为它的造型过于独特,所以民间流传了很多版本的传说。
加载更多
最后,我们选择在故宫关门前,回到中轴线。不过600年大展之时,傍晚的中轴线客流并没有减少的趋势,看看在午门前排队看展的队伍便知道了。
非常喜欢的一张,作为ending photo吧。
时光带走了风起云涌的大历史,却始终带着温情眷恋紫禁城。相信故宫,能成为一个永恒的文化符号;丹宸永固,是大展的名字,也是一个美好的愿景。
出故宫的神武门,本想去角楼咖啡,结果看到这阵势,好吧打扰了。
加载更多
来北京赏秋,除了故宫、天坛、雍和宫这样的传统历史景点,北京的大型公园,也是一个好去处。没有了宫廷建筑带来的空间线条限制,户外公园的秋色更多了一丝野性与无羁。就连这里的色彩主次搭配,都像画家灵感迸发时随性涂抹而得,少了那么些章法,却在大自然里兀自跳脱缤纷。
如果来北京赏秋,时间又只够去一个公园的话,我推荐奥林匹克森林公园。
这里既是一个可以欣赏景色的公园,也是当地人在周末时会带着孩子过来游玩、跑步、或者呼吸新鲜空气的地方。我们刚入园,就看到了许多游客沿着塑胶跑道跑步竞走,健身氛围很浓,充满生活气息。
从地图上看就知道奥森很大,大到比圆明园和颐和园加起来还要大。公园以五环路为界,公园分为南、北两园;我们当天时间有限,只去了南园,还只限于南园的左半边。饶是如此,也用去了我们半天的时间。
从南门进入后左转,沿着健身步道一直走,会遇到一大片银杏林。不过我们到的时候,这里的银杏林已经掉了一大半;不过等我们再往后走的时候,发现这片银杏林确实是最大、最正气的一处,难怪来这里的拍照的人也最多。
南园以仰山、奥海、人造湿地等大型山水景观为主,这里除了能看到银杏,还能观赏枫叶、芦苇、白杨等多种秋叶。虽然都是小型的,但对于赏秋色来说,已经足够了。大片的金黄色银杏林以及河岸两边的红黄绿的交织色彩,让人看着就心旷神怡。
公园里的沉水廊道,这里有非常艳丽的落羽杉,观赏期比银杏更长一些;桥边的湿地还有大片芦苇可以拍
加载更多
第一次知道红砖美术馆,是因为那张层层叠叠造成视觉延伸感的月亮门照片。整个美术馆就像它的名字一样,红砖是它的基本元素,是文艺风格的标准配色,加上丰富错落的各种几何形状线条,配上不同时间段不同的光影,让人一见钟情。红砖美术馆虽然非常偏远,但在北京依旧能和市区里的老建筑们平分秋色。
下午,入口处长椅边,午后阳光为周遭的一切蒙上了一层柔光滤镜。
红砖美术馆主要包括展厅与红砖院子两部分,其实并没有传说中那么大。入内后的中庭出镜率很高,上下都用红砖砌成了圆形,联通为一个纵向颇有深度的空间。独特的结构造型引人注目,既适合拍照,底部的台阶类似剧院座椅、也给观展客人提供了休息的场地。
而对于想看展的人来说,红砖美术馆里的艺术中心不时举办的各类前卫艺术展,拍照的同时还能接受艺术熏陶。我们去的时候正在进行的展是“2020+”,有许多天马行空的艺术装置,部分装置还可以和观众产生互动,很有意思。
这些由鞋子与织物组成的装置名叫《行思》。每双鞋分别被一条长长的织物“腿”相连,汇聚成林;漫步穿行其中,且悟且进,集体潜意识暗流其中......
这是展厅里的互动行为装置,无色喷砂玻璃,大家可以用笔沾了清水,在玻璃上写字。写上的字会迅速消失,诉说着记忆与遗忘、当下与永恒的交织。
加载更多
印象中的胡同,总是青砖灰瓦,庭院深深,充满生活气息;然而在东交民巷,路静人稀,鳞次栉比的西洋风格小楼掩映在浓密的国槐树里,完全打破了人们对胡同的“刻板印象”,原来胡同还可以这样!东交民巷,虽然现在看来更像一条马路,却被誉为北京最洋气的一条“胡同”。
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之后,这里成了使馆界,所以有了如今那么多各国风格的西洋建筑。东交民巷现存建筑均保留原状属于当时欧美流行的折衷主义风格,充满“高度混搭”的形式美,同时也融合了很多中国元素。全长近1.6公里的东交民巷,非常适合步行参观。
我们当天是在东交民巷/正义路路口下的车,下车后首先看到的就是风格梦幻的中国法院博物馆。这里原为日本正金银行,它的外立面以红砖与石材交替砌筑,顶部冠以鲜红色的半圆形穹顶,整体红白相间,外形如同一座古堡,具有明显的荷兰古典主义风格。上午的光影给法院博物馆带来了非常强烈的明暗对比,建筑在太阳光照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连色彩饱和度都加重了一级。
这幢建筑也是前来东交民巷打卡的游客们最热衷去的一处,就连建筑对面写着“东交民巷”的路牌也格外受欢迎。
也许只有在纬度更高的北方,才会有这样让人着迷的光影魔法吧。
路两边的行道树合拢为一条林荫隧道,遮天蔽日;仍是欣欣向荣的绿色,仿佛时光还停留在夏天。阳光在这条街上也是影影绰绰、朦朦胧胧;掩映着道路两边的建筑,看着更为神秘。
而在同一条路上,不过几十米的距离,有的树早已树叶落尽,枝桠也光秃秃,呈现出了冬天的萧索冷寂。
加载更多
一直有去北京拍妙应寺白塔的执念,因为之前看了许多在北京取景的电视剧里,都有当地人骑着自行车从白塔边的红墙经过的画面,当时就被种草,这画面简直是我心中的“北京名场面”!因此就算当时白塔寺还没开放,我们也毅然从东交民巷坐地铁去了阜成门。
北京的白塔,最有名的有两处,一是北海公园的白塔,与湖光山色相伴;另外一处就是妙应寺白塔,在胡同深处显得鹤立鸡群,又被胡同浸染得多了些亲民的味道,似乎不再那么高高在上。这座白塔元朝始建,比大部分北京建于明清的国保年代要早。据记载为元世祖忽必烈亲自选址修建,耗时八年,它所在妙应寺也是元朝时期的皇家寺院。
在白塔寺不开放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只有站在胡同的高墙下,从各个角度仰望这处精神地标。
在许多电视剧里出现的画面,便是在白塔寺东夹道胡同拍摄的。有三两游客和我们一样,特意过来拍摄这一具有“京味”的场景。如今纯正的北京胡同越来越少,而白塔附近的胡同却是难得保留老北京气息的地方。
有人说,白塔是老北京胡同的最后回忆,胡同在北京的概念中越来越商业化的今天,只有这里的胡同依旧充满故事与人情味。灰墙土坯、窄小的胡同、快递小哥的电瓶车来来往往,却形成了这里最真实的风景。
我们去的红墙正在粉刷,似乎刚刷了一层,还没到那种宫墙红的程度。又没有了之前在照片上那种斑驳沧桑的感觉,这倒让我有些失望。下次有机会再来,希望能多留些时间给这里的胡同深处吧。
TIPS:
妙应寺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171号,拍照的胡同就在寺庙东侧
交通:地铁2号线阜成门站B出口,向东步行700米左右
其实白塔附近是一块宝藏地区,汇集了许多北京小众景点:比如历代帝王庙,万松老人塔、鲁迅故居、广济寺、以及相对热门的西什库教堂。往东再一直走,便是北海公园,把这些景点串联起来,很适合作为一日游的citywalk路线。
中山公园是我们在北京的最后一站,也让我们这次的赏秋之旅有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对于来北京的游客来说,因为天安门-故宫这个区域实在太过热门,往往忽略了从天安门到午门的中轴线两边,还藏着两座常常被遗忘的宝藏公园。即中轴线左边的中山公园(原明清两代的社稷坛)和右边的劳动人民文化宫(原皇室太庙)。
在我正愁着最后一天没地方去的时候,偶然间看到网上关于中山公园秋色的即时推送,便立马拍板去这里,最后回民宿拿行李也方便。后来,到了秋天就“美绝人寰”的中山公园,也向我们证明了选它没错。
中山公园的前身是明清两朝的社稷坛,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的地方。因孙中山先生故后曾在此停灵,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所以更名为中山公园。它的风格和天坛 、 地坛 一样,是—座纪念性的古典坛庙园林。它与太庙沿中轴线一左一右分布,也是沿袭周代以来“左祖右社”的礼制建造。
刚进来就遇到一只圆滚滚的大橘,在角落里晒着太阳;和宫里的御猫一样,也是特别淡定。
之所以说中山公园是个宝藏级别的赏秋胜地是因为——它不但紧邻故宫,可以欣赏皇家古建筑与银杏相结合的画面;它还有许多其他秋色可以欣赏,比如橙红的乌桕,落羽杉,红枫,与金黄的银杏互相映衬,加上依旧碧绿的柳树,好一派秋日里的橙黄橘绿,就连那一泓碧波也跟着斑斓了起来。
就算等到银杏叶落,这里的秋色依旧不会那么快“褪色”。
入园后右转一路往南,看到明清风格的长廊,就意味着离水榭不远了(可在地图上直接照着水榭的方向走)水榭附近就是园内最适宜赏秋拍照的地点。
加载更多
在北京短短的4天3夜里,其实正餐也就那么几顿;虽然南方胃对那些最传统的京味美食并不完全适应,但是每次来北京,还是老北京烤鸭+老北京涮肉+非北京菜这样的一个食肆挑选组合。
已经养成习惯了,来北京第一顿晚餐必吃涮肉,热腾腾地把身上每个毛孔都打开,无比畅快。
老北京涮肉的老字号不少,最知名的就是南门与聚宝源两家。想着南门已经开到上海了,平时也能吃;于是我们在逛完东棉花胡同后,选择了聚宝源后海店,步行过去几百米就是。5点多到店里,一楼已经坐满了,二楼还空空荡荡,没想到等我们点完菜,也差不多都坐满了。店里生意太好,导致服务员总是有点忙不过来。
点了一份双人套餐,再加一份烤羊肉串,荤素搭配,两个人绝对够吃。老北京涮肉吃的就是清水汤底,锅底里只有一些花椒八角之类的香料,吃的就是个原汁原味;再蘸上北京人最爱的麻酱,第一口总是非常惊艳。羊肉的鲜嫩与麻酱的醇厚,无疑是天作之合。
点了烤现烤羊肉串,肥瘦相间,味道也不错,不过和西北的比尚存在一段距离
套餐里的一品烧饼,和我想象中味道不太一样,比较扎实,不建议饭前吃
逛完故宫以后选择的晚餐餐厅,由于我们就住在距离这家餐厅几百米的地方,因此特地去拿了个号,再回民宿补了个觉,醒来差不多正好轮到我们。
似乎来北京也没吃过除了四季民福以外的烤鸭,因此也没什么可比性。所以还是熟悉的味道,还是熟悉的配方,还是熟悉的蘸酱配料。
两个人点半只就行啦,浓郁的油脂炙烤带来的香气,蘸白糖或者配上黄瓜条、山楂条卷上饼吃,都别有风味。尝遍各种花式吃法后,会发现半只的量刚刚好,多吃了还是有些腻的。
贝勒烤肉,意外的好吃,肉质鲜嫩。炙烤的羊肉配上大葱与孜然,没有膻味只有香气,非常入味。
巧手拌豆苗,非常爽口解腻,每次必点的一道菜
来北京之前就听闻TRB的大名,据说北京人遇到需要庆祝的日子不知去哪儿时,都会选择TRB。第一家TRB Hutong开在嵩祝寺及智珠寺内,因此TRB的全称就是temple Restaurant Beijing。我们去的故宫旁这家名字就成了TRB Forbidden City,这家离我们入住的民宿很近,步行过去就几百米,于是戴先森生日当天就去吃了个晚餐。
TRB Forbidden City就在东华门门口,但是我们前几天路过了几次,从来没注意到。餐厅与故宫的围墙只有一个筒子河的距离,入口处竹林掩映,被布置得非常低调,一般不是特意要去用餐的人,路过时都不会留意到它。
餐厅内部走的优雅精致路线,光线非常昏暗。餐厅共两层,都有朝向故宫东华门的景观位。一楼的座椅间隔较小,时不时能听到旁边桌的谈话内容,听说二楼更清静一些。如果是为了观景去这家餐厅的,建议不要去吃晚餐,因为故宫的景色肯定是白天看着更有感觉。
不过餐厅内部太热了,南方人对北方的屋内外温差表示轻敌了。
餐厅经营的是法餐,都是五道菜set的形式,我们点了两份不一样的套餐,正好都可以share。虽然是五道式,但是前前后后上桌的餐品远远不止五道,量不多但是吃到后面略感心累。
旁边有许多过来约会劈情操的小情侣,浅斟慢酌;相比之下在外面拍摄一整天的我俩简直就像干饭人!菜上桌后尝一口交流一下口感,便火速吃完。纵使这样,前前后后也吃了2个小时。
因为全程上桌餐品很多,每次上菜服务员都会以饱满的热情介绍餐品,吃法,并且每道餐都会提供相应的餐具。最后离开之前服务员还会贴心地送上小礼物,里面是可以当作零食的小甜点。总之,全程胃口都有被照顾得很好的感觉。
加载更多
去红砖美术馆的当天,到那已经过了中午,饥肠辘辘间,如获至宝似的发现美术馆里有一家咖啡馆,还有简餐供应。餐厅内部和美术馆的风格浑然一体,都是满满的红砖元素。饭点过后咖啡馆里人不多,可以安安静静地透过玻璃窗,看美术馆园林区域的景色。
点了咖啡、意面、沙拉,甜点,每次来咖啡馆吃午餐都是这些标配,都是不会出错的选择,味道也在咖啡馆出品的及格线以上。难得在美术馆这样的景区里,价格还算心平气和,不赶时间的话,坐一下午喝喝咖啡也会觉得很惬意。总之,是来看展的小伙伴们随便吃吃的首选。
我们在外旅行午餐通常吃得比较随便,都是找个咖啡店吃个简餐,不影响下午的行程。拍完白塔就找去了莲coffee&T,最大的原因还是咖啡馆的户外平台可以从相对高的角度看到白塔,以及当时并未开放的妙应寺。
双休日中午去的,我们到的时候正好还有一个空桌,幸运落座。户外平台不过6,7张桌子,正对白塔的位子自然是没有了,但不妨碍跑过去拍两张照。
这家是西城区咖啡厅热门榜第2,咖啡确实做得不错,就是简餐做得让人印象不深,到现在我已经快忘了是什么味道了。
白塔与视野里层层向外铺展的屋顶,还是很有老北京的氛围的;目前白塔寺附近可以展望白塔的景观咖啡馆也越来越多,参观完正好找个地方歇歇脚。
从咖啡馆平台的另一侧可以看到封闭维修的妙应寺,略显神秘,当时看已经修缮得差不多了。
每次去北京住宿都要选上很久,因为住宿的位置,对于游玩的便利程度太重要了!这次选择了东华庭院四合院这家民宿,最看重的也是它的位置。
民宿就在北池子大街上,距离故宫直线距离只有100多米,步行到东华门也就500多米。在民宿吃个早餐,可以悠哉悠哉地步行过去等故宫开门,实在不能更方便!周边的餐厅也很多,步行500多米北河沿大街上就是一个大型的公交站,可以去很多地方。
地理位置上唯一的缺陷就是周边没有非常近的地铁站,最近的地铁站在1号线天安门东,不过下来要走将近一公里,走到8号线中国美术馆站也要1公里多,因此往来景点还是建议坐公交或打车。
四合院非常地接地气,藏身于胡同深处。需要穿过当地很有生活气息的小胡同,七拐八弯才能到达,每天这样来来回回地走,很有在老北京的感觉。
到了民宿后里面豁然开朗,是很典型的四合院格局,中间的大院子被老板放着用餐的桌椅。院子古色古香,以前是袁励准的旧居(听老板说袁世凯的四姨太也曾在此居住过),经过改造后才成的民宿。青砖黛瓦的屋檐,周边都是正金黄的银杏树,还有老板在窗口晾晒的柿子,偶尔一阵寒鸦飞过,都很有北方秋日的氛围。
在故宫东华门附近看了许多住宿,酒店都很老旧,民宿的话许多价格上千的房间都没满20平,性价比太低。我选的这家是综合下来房间面积最大(30平左右)并且房间设施也算有特色、不显旧的。屋子内有许多京味装饰,床也够大够舒服,让人意外的是还有浴缸和洗衣机(虽然不见得能用到)。
但是不足的是,就是卫生间比较简陋,不知道为什么要把那么多空间让给安置浴缸的地方;并且卫浴没有干湿分离,这个我预订酒店时没注意到,失策了。
另外,房间内没有桌子,这个不管对于每天要对着电脑的人,还是要化妆的女生,都非常不方便。
总之这家是优势明显,缺点也很明显的一家民宿。如果你觉得这些缺点对你来说并不是问题,选择这里还是很不错的。
地址:北京市东池子大街50号
秋意浓,回忆也浓。
北京的秋,每一片风景,每一条街巷里都蕴藏着这座城市独特的气质与灵魂。
百余年来,居京和旅京的文人们,对春华秋实的北京有大量的溢美之词,让北京的秋美得看得见、摸得着;不是故意塑造出来的,而是生活的现实。在大地与天色进入初冬的萧索与乏味之前,短暂的秋天是一年里最后一抹闪耀的色彩,占尽风情。
看过了北京的秋,也曾赏过北京的雪,希望下次还能收集春天的百花烂漫,与夏天的浓荫蔽日;可以陪着这座古都走完四季。
全文完
2021.10月初
评论(5)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