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因北有福山,故名。福州是一座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北宋治平年间,太守张伯玉在城内遍植榕树,又称榕城。
“三山两塔一座楼”:三山指的是福州城内鼎足而立的乌山、于山和屏山。三山之上,各有标志之物,乌山有乌塔,于山有白塔,屏山有镇海楼。相传,三山就是福州的龙脉,乌塔和白塔分列东西,那是龙的双角,镇海楼在北,那是龙的尾巴🐲
三坊七巷为国内现存规模最大、保护最**的历史文化街区,是全国独一无二的古建筑遗存,是“中国城市里坊制度活化石”。向西三片称“坊”,向东七条称“巷”,自北而南依次为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三坊”,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吉庇巷“七巷”。
三坊七巷为国内现存规模最大、保护最**的历史文化街区,是全国独一无二的古建筑遗存,是“中国城市里坊制度活化石”。向西三片称“坊”,向东七条称“巷”,自北而南依次为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三坊”,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吉庇巷“七巷”。
三坊七巷地处市中心,三坊七巷是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简称。 三坊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是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由于吉庇巷、杨桥巷和光禄坊改建为马路,现在保存的实际只有二坊五巷
加载更多
“杭”其实是从“航”音衍化的,这里有一个地理变迁的历史过程。古时闽江水绕过大庙山,上下杭便是上下航的津口埠头。这片曾经以商业的繁华而闻名的古老街区,一直以来是民俗、史学专家们研究福州商业发展历程的重要地方。
由上杭路往里走不远,左边不远处是尚书庙,纪念着南宋著名爱国民族英雄—陈文龙。尚书庙正前方是三通桥,一座古桥,那斑驳的桥体好似在诉说着历史。 站在三通桥上可以欣赏如同水乡的上下杭。由三通桥下来,就可以看到上下杭的仿古牌坊。
加载更多
于山,又名“九仙山”。相传战国时有一支于越族迁居于此,因而得名“于山”。汉代又有何氏九兄弟在山上炼丹,终而成仙,又称“九仙山”。又名“九日山”。据传汉武帝时,闽越王无诸于九月九日在此举行宴会而得名。平远台,始建于宋代,毁于元朝战火,是于山二十四奇景之最。峰北侧的平远台石刻刻于明代,一棵老榕树已经将石刻包住了~
状元峰,又名鳌顶峰,岩壁上有许多历代名人题刻,其中宋淳化元年(990年)所刻的一段是福州现存年代最早的摩崖石刻之一。因南宋绍兴年间陈诚之在此苦读考中状元,因而取名“状元峰”
狮子岩的美主要还在于岩顶上附生的一株大榕树,根须造型独特,盘错虬结,纠缠在岩顶之上,远远望去象雄狮飘逸的鬃毛,故得名“狮鬃榕”
于山位于福州城区中心鼓楼区东南隅,相传汉代何氏九兄弟炼丹于此,因名九仙山。又以闽越王无诸九日宴饮于山,取名九日山。又因古代有一支“于越氏”居此,俗称于山。
传说,宋高宗的母亲章太后病后失明,梦见仙人告诉她要用丹井水洗眼。试过好多丹井水后,只有于山丹井的水让她洗后复明。明朝沈德琛有诗:“烧丹人去迹具陈,废井千年水尤绿”
加载更多
唐天祐元年(西元904年)闽王王审知为其父母荐福,于山麓建造报恩定光多宝塔,翌年又环塔建佛殿,定名为“万岁寺”。同年,开始修建南北夹城,城墙依山南麓修建,将九仙山圈入城中。闽天德三年(后晋开运二年,西元945年),在山北创建兴福院,即后来的法海寺。同年南唐攻闽,破建州,然攻福州夹城不克,被迫退兵。闽国既亡,翌年福州守将举州归附吴越。
第一进为“天王殿”,第二进为“毗卢殿”,第三进为“法雨堂”,定光塔位于法雨堂后,高41米,七层、八角,外敷白灰。
定光寺俗称白塔寺,是闽王王审知在唐天祐二年(905年)创建的,为宫殿式建筑。两年后,为祝贺朱温即位,改名为“万岁寺”(俗名塔寺)。是福州当时福州最辉煌的名寺之一。全寺原有精美殿宇二十余座,后在明嘉靖年间主要殿宇大多毁于倭患。现存建筑多为清•道光(1821~1850)及光绪年间(1875~1908)所重建,分三大殿:天王殿、大雄宝殿和法雨堂。大殿左右为华封堂、方丈室、客厅、僧舍。
白塔是王审知为其母亲和长兄祈福而建造,乌塔是王审知为唐德宗皇帝祝寿祈福而建造~塔记:篆额“崇妙保圣坚牢塔”碑文楷书,21行,行27字。碑质黑色页岩,高l.37米,嵌于第五层南面塔壁。另有祈福题名碑,上列闽国16名高级官员爵号、职位及妻子的爵封、姓氏,镶嵌在第七层南面塔壁佛翕中
白塔原名报恩定光多宝塔,是闽王王审知为其父母荐福,于唐天佑元年(904年)建造的。矗立在于山西麓,与乌山乌塔遥遥相对。
此碑官方简介:该碑为清乾隆44年(1779年),闽浙总督三宝上疏,得乾隆皇帝恩准后竖立的。碑高3.5米,宽1.59米,厚0.4米。质地为水成岩石。碑上方镌刻的是乾隆皇帝御书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至今已有220多年的历史。碑面阴刻一尊络腮胡须、形象略嫌粗犷的大士(男相观音),大士坐于树下,手持净瓶,烟口飘出一缕轻烟,烟端处显现一尊面目姣好的女相观音。据记载:观音为佛教大乘菩萨之一,传入中国之初为男相,元以后盛行女相。而此碑表现的正是研究观音从男相变为女相的有力的实物见证。这在福建是仅有的,在全国也是极为罕见的。根据碑中的文字记载,该碑又是古代“祈天求雨”的重要实物资料,弥补了古代官员“祈天求雨”时,只留下文字记载,而没有实物的不足,实属难得。
观音阁中有栋建筑的大厅被布置成前敌总指挥部的会议室。大厅中间摆放了一张大会议台,会议台两边排列着十多张藤椅、八仙椅,正前方还设有主席位。就在主席位后面的墙上,挂着一面现今很多人都没见过的旗帜,就是当年鼎鼎大名的“铁血十八星旗”。
加载更多
醉石,明嘉靖年间,倭寇进犯东南沿海,戚继光奉旨援闽,在宁德、连江、福清、莆田等地打了一系列的大胜仗,平定了多年的倭患。当他率领部队准备回浙江路过福州时,全城百姓夹道欢迎,在于山大摆庆功宴。戚继光也开怀畅饮,不觉醉卧这块石头上,酣然入睡。后人就以刻石作为纪念。现醉石二字是1978年才仿原字重书刻上的
郁达夫“满江红”题记、“誓雪国耻”的题刻。
郁达夫的《满江红》
三百年来,我华夏威风久歇。有几个,如公成就,丰功传烈。拔剑光寒日本人胆,拨云手指天心月。到于今,遗饼纪东征,民怀切。
会稽耻,终须雪。楚三户,教秦灭。愿英灵,永保金瓯无缺。台畔班师酣醉石,亭边思子悲啼血。向长空,洒泪酹千杯,蓬莱阙。
补山精舍原建于北宋年间,最早是白塔寺和尚接待达官贵人大施主的地方,因其小巧玲珑而得名。后几经毁建,现存的是清道光年间所建。
在补山精舍内可以看见这么一方巨石,形似武将头盔,石头顶上有一莲式须陀座石塔
武威塔的原名是“螺洲石塔”,原本座落在螺洲镇吴厝村孔庙的北侧。
万象亭,它为纪念南宋主张抗金的福州知州兼安抚使辛弃疾而建。年已五十多岁的辛弃疾曾于1193年重阳节在此作了一首《西江月》,慨叹人生得有几多愁,万象亭中把酒醉方休。
加载更多
相传清初靖南王观依山而建,坐北向南,前施临崖粉墙照壁。山门立于半山坡,门内左右相向祀哼哈二将(山门已毁圮)。拾级而登殿堂,高差达十余米,依次为前庭(左右钟鼓楼)、三清殿、香亭、玉皇阁,阁西侧披霞宫、东侧斗姥宫和东轩等。
“第一山”,据清代的冯登府认定是宋代大书法家米芾的真迹,且是美女簪花体。但也有专家认为是后世仿摹的。怪只怪米芾爱石及山,山山第一...
乌塔位于福州市内乌石山东麓,与于山白塔遥遥相对,原名 “崇妙保圣坚牢塔”。因塔身为花岗岩青石所砌呈乌黑色,故称乌塔。它的前身系唐贞元十五年所建“净光塔”。塔为八角七层,通高三十五米,每层塔壁均有浮雕佛像,共有四十六尊。四层、五层、七层,嵌有塔名碑、建塔塔记和祈福题名碑等。
先薯亭是为纪念明万历年间引种和推广番薯的归国华侨陈振龙和福建巡抚金学曾而建的。陈振龙原籍福建长乐,迁居福州。早年往吕宋(今菲律宾)经商,在当地发现一种薯类,清甜可口,可充粮食,就想方设法将它引回福州,并在巡抚金学曾的帮助下,试种推广。当时福建正逢饥荒,番薯的试种、推广,使人们度过了饥荒。金学曾还在总结陈振龙父子经验的基础上,写成中国第一部有关番薯的专著《金薯传习略》。从此,番薯逐渐推广到全国各地。
始建于唐贞元十五年(西元799年),赐名“贞元无垢净光塔”,后废; 闽永隆三年(后晋天福六年,西元941年),闽王王延曦为祈福,在唐代“无垢净光塔”旧址上兴建此塔。原计划造九层,天佑九年(西元944年),闽王王延曦在部属政变中被杀,塔仅建七层结束。
乌山多花岗岩,表皮经风雨侵蚀发黑,“黑”福州话为“乌”,故称乌石山,俗称乌山。另传说闽王余善曾登山射乌鸦,故又称“射乌山”。另外唐天宝中玄宗曾敕乌山为“闽山”,宋代程思孟也曾改山名为道山,但均未能流传开来。
加载更多
崇妙保圣坚牢塔:位于鼓楼区乌石山东麓,建于五代后晋天福六年(941年),原名“崇妙保圣坚牢塔”;塔身风化后呈黑色,俗称“乌塔”。与于山白塔并称“双塔”,是福州的标志
乌山多花岗岩,表皮经风雨侵蚀发黑,“黑”福州话为“乌”,故称乌石山,俗称乌山。另传说闽王余善曾登山射乌鸦,故又称“射乌山”。另外唐天宝中玄宗曾敕乌山为“闽山”,宋代程思孟也曾改山名为道山,但均未能流传开来。
福州文庙,又称“先师庙”、“圣人殿”,初为培育生徒的学宫,兼祀孔子,在州城西北。唐大历七年(772年),福建观察使李椅移建今址。位于福州市鼓楼区圣庙路,现存庙宇是清咸丰元年(1851年)十二月至四年(1854年)六月所建。坐北朝南,占地7552平方米,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有下马碑、棂星门、泮池、大成门、大成殿、孔子坐像、七十二贤人石雕像等~
福州镇海楼位于屏山之巅,是福州知名景点之一。明洪武四年(1371年)始建,原是作为各城门楼的样楼,后更名为镇海楼,是福州古城的最高楼,为城正北的标志,并作为海船昏夜入城的标志,“样楼观海”曾是福州西湖外八景之一。镇海楼历经六百余年沧桑,屡建屡毁。现存的镇海楼于2006年11月开始重建,2009年1月24日正式对外开放。重建的镇海楼楼体由基座层、台基层及二层楼阁组成,总高为31.3米(其中台基高10米);基座层内设地下宫,台基层、楼阁一层作为展厅,二层作为观景休闲厅。
福州镇海楼旧址位于屏山之颠。镇海楼始建于明洪武四年。明初,福州时有海患。为了防御日本人的入侵,也为了城市的发展,明洪武四年(1371年)驸马都尉王恭负责砌筑石城,称为福州府城。建福州府城时,王恭先在屏山顶修建一座谯楼,作为各城门楼建造的样本,称为样楼。样楼是重檐歇山顶的双层城楼,高约20米,是当时福州最高的建筑物,成为城正北的标志。样楼楼前广场有七口石缸,排列如北斗七星,称七星缸。当年登样楼可以望见大海,所以又名镇海楼
镇海楼位于屏山之巅,历经六百余年沧桑,九毁九建,但每次重建都严格遵守原来的尺寸,“尺无所短,寸有所长”,变化不超过一尺。唯一的一次是咸丰十年(西元1860年)楼遭雷击之后重建,宽度缩减了三尺,结果仅30余年便坍塌,为史上最短命的一回,官民多认为为这是原有的尺寸被改变造成的。
1000多年历史的涌泉寺建筑规模宏伟,布局精巧,有“进山不见寺,入寺不见山”之妙,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之精华。据清代黄任《鼓山志》记载,涌泉寺“其先为潭”,五代后梁开平二年(908年)填潭建寺,寺前曾有一壑泉水如涌,故名涌泉寺。 涌泉寺中有“三宝”(陶塔、雕版、血经)、“三铁”(铁树、铁锅、铁木)~
福州市有涌泉、西禅、林阳、地藏、万福、雪峰六大重点寺院...
涌泉寺“无尽石门”,石柱上有一幅对联:
净地何须扫
空门不用关
相传在建寺时,这里没有水源,后来在一位罗汉的梦中指点下,才找到了涌泉,为感谢罗汉赠泉,所以此泉称为“罗汉泉”,涌泉寺因此而得名。
加载更多
天王殿的背后是大雄宝殿,殿内供奉者三尊大佛,殿前的牌匾上“大雄宝殿”是清末学者陈宝琛所提写的。殿内还有弘一法师写的“证无上法”横匾,并保存着一口康熙五年铸造的大铁钟。
法堂位于寺里的最高处,堂内有着清雍正年间刻印的六大橱数千册佛金。
加载更多
林阳寺,整组建筑群大体仿效鼓山涌泉寺,亦以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为中轴主体建筑,左右峙立钟鼓两楼。旁村禅堂、僧室、客厅等规模雄伟,当时福州五大禅寺之一。
加载更多
雪峰寺又名崇圣寺,全名雪峰崇圣禅寺,位于闽侯县西北雪峰凤凰山南麓。唐咸通十一年(870)建,现存殿宇多为光绪年间重修。
加载更多
升山寺位于福州新店镇赤星村的湖顶山,素有闽中宝刹第一的美称,是福州最早的禅寺之一,比鼓山涌泉寺还早346年~
华林寺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北隅、屏山南麓。北宋乾德二年(964年),吴越国王钱氏割据时,福州郡守为祈求国境安宁而建,初名“越山吉祥禅院”。宋高宗赵构赐御书“越名“越山吉祥禅院”。宋高宗赵构赐御书“越山、环峰”,明正统九年(1444年)赐额“华林寺
华林寺创建于宋朝初年,它的构架形式,不但可以看出北宋的建筑特点,而且还可以上窥前代的建筑风格。由于中国长江以南地区多雨、潮湿,古代木构建筑很难保留下来,在宋代木构建筑本来就保存很少的南方地区,此殿尤显珍贵,是研究古建筑的珍贵实物资料。
华林寺历经几多春秋,仅存大殿,后增建山门、左右配殿和廊庑。大殿为抬梁式构架,单檐九脊顶,高15.5米,面积574平方米。大殿有18根木柱,柱子以上全由斗拱支撑,不用一根铁钉。其建造手法在全国唐宋木构建筑中独具一格,大殿虽经明、清两朝多次重修,增建周廊下檐,但其主要构件仍为千年原物,是我国长江以南最古老的木构建筑物。
大殿为八架椽屋,大殿有十八根木柱,斗拱和梁架交融在一起,柱子以上几乎全部由斗拱支撑,梁的作用反而比斗拱小,并且不用一根铁钉。
大殿虽经明、清两朝多次重修,增建周廊下檐,但大殿的主要构件(梁架、斗拱等)仍为初建时的原物,保存唐宋建
加载更多
开元寺铁佛为闽王王审知所铸。王审知还铸四尊开元寺天王圣像,分别安座于福州城的四方城墙上,守卫福州城。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改名开元,寺门口的开元寺牌匾,据说是1000多年前的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所书。
灵源阁后侧,铁佛殿前侧,有两座石塔,分别叫做“弘法大师法身塔”“智证大师法身塔”。这弘法大师即空海和尚,智证大师即圆珍和尚。这两塔为日本友人、日本众议院议员冈下信子女士等捐赠。
弘一大师曾以“妙相庄严”四字赞叹开元大佛,大师所书“妙相庄严”四字,至今尚悬挂于铁佛殿内。
据说,这尊巨佛是用蜡铸法浇铸的。近年来在维修开元寺中,发现古佛座下有口枯井,证实了当初是在这口井上的周围筑模型,浇铸铁水后让中层的油蜡遇热熔化流入井中,使佛体呈空心状态。
开元寺还遗留宋代石槽3个,系香积厨内所用的贮水槽,其一为北宋大观二年(1108年)所制,上镌铭文62字,为古代石器之罕见。另两个石槽,一槽横侧刻文全灭,一槽横侧仅有“嘉祐辛丑岁常住造”8字。
加载更多
福州金山寺建于宋代,是福州唯一的水中寺。金山寺原是江心的小石阜,因为它的形状象石印浮于水面,有如江南镇江之金山,故曰“小金山”。如今,这里仍可寻见古时的金山寺八景:“洪塘古渡”“石仓秋烟”“妙高钟声”“半洲渔火”“云程石塔”“巴山风帆”“环峰夜月”“旗麓斜阳”
金山四周水流汹涌,白浪滔滔,有“砥柱中流”之势,俗传它能“从潮高下,水涨而山不没”。
七八百年前,人们在这小阜上盖起一座七层八级的实心塔,高约7米,花岗石砌成,后又在塔周围建成殿堂。因限于地形,寺院没有巍峨的殿阁和巨大的佛像,但却小巧玲珑
"一座花园,一条路,一丛花,一所房屋,一个车夫,都有诗意。尤其可爱的是晚阳淡淡的时候,礼拜堂里送出一声钟音,绿荫下走过几个张着花纸伞的女郎……"这是叶圣陶1923为烟台山所留下的描述。
百年来的历史风云变幻,烟台山形成了以山地街巷与小尺度公共空间为肌理,同时保留有园、庐、舍和西式公馆等多种建筑风格中西院落的独特风貌基因。
烟台山位于福州市仓山区闽江南江滨,海拔高41.6米,南望五虎,北眺三山,具有"苍山烟霞、高丘低江"的景色。是整个福州古城传统中轴线序列组织的结尾。老街巷中分布着的大大小小历经岁月洗礼的斑驳建筑,无一不在印证着这片土地曾鼎盛繁荣的中西文化交融史。
美国住福州领事馆
加载更多
福州旗山因为其原生态、气候温和等特点,十分适合猕猴的生活和繁衍,于是便形成了一个“猕猴的王国”。游客在游览旗山的过程中或许能看到树上、地上、石头上看到猕猴的踪影。旗山的猕猴也十分“好客”,只要游人不做出要伤害它们的举动,它们便会很乐意和游人成为朋友,为游人表演各种“杂技”,乖乖地呆着那里等游人给它们拍照。
旗山位于闽江南岸的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又名翠旗山,脉延福州闽侯县的南屿、上街两乡镇。山势逶迤似翠旗招展,故名。与福州鼓山东西对峙,有“左旗右鼓,全闽二绝”的佳誉。山势延绵数里,山峰海拔高达775米
加载更多
五虎山壁立千仞,谷口深隘,四峡如门,形势险要。元末陈友定曾遣兵在此驻守,至今寨门遗址犹存。隘谷以内平畴数顷,岩洞幽深,溪流屈曲,水声潺潺,附近有灵壁岩、鲤鱼石等胜景。宋朱熹避伪学来游,筑吟翠山楼于下卓,留有诗篇《方山》:“到山不识山面目,但见九鼻盘溪曲。归来兀坐小窗下,倚天百尺堆汉玉”,至今石崖犹存其“怡山良石,神仙所居”的题刻。
加载更多
加载更多
寿山村是石之瑰宝寿山石的唯一的原产地。其位于中国福建省福州市的东北部,出福州市区北上,在蜿蜒而平坦的盘山公路上行车三十余公里就能到达寿山。
麒麟
鸿运当头~马儿奔腾
加载更多
加载更多
加载更多
评论(2)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