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西中部
有一座文化气息浓郁的江南望郡
文章节义之邦
这里,有革命摇篮井冈山
有江西的“母亲河”赣江
有传承数千年的庐陵文化
有欧阳修、文天祥、杨万里的乡愁所系
......
这里就是
吉安
利用假期,开车出门透透气,散散心,吉安不远,自驾不累。
第一站:吉州古窑。
【江西生产瓷器的地方,不光是瓷都,还有一处与景德镇齐名】
提起瓷器,大家首先想到的肯定是景德镇。其实,同在江西,古时吉安市的瓷器制作也毫不逊色。
吉州古窑是中国十大历史名窑之一,也很厉害,景德镇在江西北部,它在中部,具体位置是永和镇西侧赣江江畔,距吉安市约11公里,早在隋代,吉安曾称为吉州,因此取名吉州窑。
吉州古窑由吉州窑博物馆、宋街、古村、遗址公园组成,博物馆、宋街、古村是免费开放,遗址公园是要买门票的,之前看过博物馆、宋街、古村,此次趁遗址公园免费活动,便直奔没游过的这块。
穿过宋街,来到吉州窑遗址公园,遗址长2公里,宽1公里,它的核心看点是吉州窑,吉州窑因建在永和镇,所以又叫永和窑,它兴于唐,鼎盛于宋,终烧于元末明初,寥寥几字,吉州窑的兴亡盛衰跃然浮于眼前。
吉州窑燃烧了600余年,至今保存着从晚唐至宋元时期的24座窑包,是迄今中国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民窑遗址群,已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些窑生产的陶瓷在宋元时期是重要的商品之一,为促进中国与世界的贸易往来、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看好它的不仅有国人,异域人也很垂青它,世界各地很多博物馆和收藏家都藏有吉州窑的名贵产品。1975年,在东京博物馆举办中国陶瓷展览,吉州窑的兔毫斑、鹧鸪斑和玳瑁斑成为传世珍品,日本国珍藏的吉州窑的剪纸贴花盏被誉为国宝。韩国中央博物馆陈列的42件吉州窑瓷器被视为稀世珍品,而英国博物馆所藏的吉州窑产凤首白瓷瓶堪称瓷中尤物,木叶天目盏则被列为国宝。
吉州窑在宋元时期是与景德镇窑并驾齐驱的,吉州窑的大师们很擅长偷师学艺,效法南北百工,不仅学景德镇,还注重向北方学习,在借鉴定窑、磁州窑、龙泉窑、建窑的基础上,别具匠心地创造出了“木叶天目”、“剪纸贴花天目”和“玳瑁天目”3个产品,世间独一无二,举世无双,借赣水之便,远销海外。
也许你会问什么是“天目”?唐宋年间,日本众僧纷纷到浙江天目山国清寺庙求学,回国时带些寺庙中所用的黑釉茶盏送给亲友,这些茶盏深受日本人的喜爱,称之为“天目盏”。木叶天目的精妙在于将天然树叶风干后附在瓷胚上,通过高温烧制,木叶的形状和纹理清晰地印绘在瓷釉之中。倒入茶水,树叶仿佛飘在水中,还有随着水面上下浮动的错觉。神不神奇?
湖边屹立着一座气势不凡的茅庵岭龙窑,这座斜长38.8米、宽4米的龙窑是从平地上堆建成的,窑床平面呈长条形,坡度约20度。该窑叠压在另一个龙窑遗迹之上,就如洛阳城叠压在几个朝代的城址上。内行人还看得出这里分了练泥池、淘洗池、制坯操作区、蓄泥池等工作区域。
这种如岗似岭的大窑包,在永和镇星罗棋布,散布着20多座,足以说明当时的窑火是何等的旺。
滚滚红尘千百年,沧桑未蚀吉州窑。残碎的吉州窑瓷片唾手可得,这些瓷片是否就是远去的故事?驻足龙窑,在零落的碎瓷中对话历史,畅想曾经的传奇与神秘。
景区在龙窑的旁边兴建了一个沉浸式影院,游客进了这里不光会仔细观看,更是拍拍拍。
为再现古吉州窑的工艺制作和恢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游博范围,让游客观赏和体会到1200年前的吉州,如今修复了古街、古码头、古村、画水塘、钓鱼台、东坡井,建了考古研究中心、大师工坊、柴烧艺术博物园、陶瓷产业园、吉州窑创意文化村和农业观光旅游区,可谓看点多多。
吉州窑考古研究中心是仿宋建筑,院落布局,分为陶瓷作坊区、互动区、展示区、研究区,既有陶瓷研究,又有教学培训、实习体验。清舍陶吧的工作台上摆了一盘糖果,我从盘中拿了一颗,因为要端单反拍照,就顺手放进口袋,出了陶吧大门没几步,从里面追出来一人,问我刚才往口袋里放了啥东东,我赶紧掏出来还给他,他见是糖果,就说“算了,算了”。
在陶冶坊,游客可花30元钱亲手拉坯、旋转胎盘,体验一把DIY的乐趣,制作专属自己的陶瓷作品。
2018年2月24日北京卫视《非凡匠心》栏目组带着张国立来到吉安拜访吉州窑陶瓷技艺传承人伍映山,现场学习制作“木叶天目盏”。
来这里收获的不仅有看不太懂的古窑,还有直观的很养眼的小桥流水、亭台轩榭、湖光岭色,晒出这张图后,不知道的还以为这是西湖哩。
行走在木桥上,几叶碧荷摇曳,湖波荡漾,白水淼淼。这湖是历代窑工为烧瓷而取土挖成的,而今成了一景。像这种取土而成的湖泊水塘,在永和镇还有不少。
如果走累了,沿途有舒翁轩、环秀轩、秋月寒江亭,可歇息片刻,这是一种自然与传统技艺的完美结合。
遗址公园内还建有周必大纪念馆、大夫第、欧阳珣事迹陈列馆、中市牌坊、清都观等,各种建筑与古陶瓷文化组雕相映成趣,引来众多游客观瞻。
永和镇在古时还曾一度归东昌县管辖,不妨进入东昌古县陈列馆,了解它的历史脉络、前世今生。
欧阳修是吉安人,欧阳珣也是,虽不如欧阳修出名,但爱好书法的人,都模仿过“欧体”,书法家们冲冲冲。
疫情期间进入周必大纪念馆,须先在门口扫个码,如果是老年机的则要登个记,我后期把木㬵板上的二维码消掉了,否则百家号等平台会误判我搞营销推广,不让过稿。
纪念馆建得不错,有个大院落,里面还有个池子,小园林无疑了。
“围炉记”是喝茶的地方,邀上三两好友在此品茶论道再好不过,即便不喝茶,在此闲坐也是惬意无比的。
辞别吉州古窑,赶往第2站:渼陂古村,这是我心心念念的一个目的地。
【拥有众多古建和红色遗址的“庐陵文化第一村”渼陂,为何游人甚少】
吉安市富水河滋养了庐陵文化,河畔有一个古老、神秘的村落,它就是渼陂古村,以其厚重的历史、古老的贛派建筑群、璀璨的雕刻艺术及可歌可颂的红色文化,开始吸引游人的目光。
渼陂村位于青原区文陂乡,其村名是怎么来的呢?“渼”,指的是波光粼粼的河,“陂”,指的是河岸。然而这个村名却是个“泊来品”,它原在千里之外的陕西韩城夏阳,杜甫去过这个地方,写下了《渼陂行》。后来渼陂梁氏为避战乱,举村南迁,走到这里便不再南下了,由于这个地方也坐落在河岸边,所以沿用陕西的“渼陂”作村名,借以怀念故土夏阳老家。
不得不服梁氏会选地方,江西的渼陂村地处庐吉泰三地的交汇点,又有富水河、渼水河两河相夹,凭借发达的水运和独特的位置,迅速走红,至明朝宣德年间,街市上的店铺已鳞次栉比,小者以作坊起家,在村里设店开铺,经营主体多样,既有独资,又有合伙,店铺多达一百多家,经营商品齐全,从粮食、棉花、布匹、食盐、陶瓷等国货,到洋纱、洋布、洋药、洋油等洋货,大者则雇请船队,行走粤赣,长途贩运,富水河上千帆竞发。大户人家还开有钱庄、当铺,无所不有。到了清光绪年间更是不得了,富豪遍地,形成了江右帮,与山西帮、徽帮并称为全国三大商帮,富足热闹达百年之久。
先民有钱了就建房,炒房地产,房屋越建越多,越建越大,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建筑群,数不清的石刻、木刻、彩绘、楹联、牌匾、雕屏,无不隐含了庐陵人非凡的智慧和生活情趣,折射出博大精深的庐陵文化的熠熠风采,也记录着这块红土地上的沧桑岁月。
这是一个典型的江右民系古村,全是明清赣派建筑,房子看上去有些破旧,但正反映了它的原汁原味,村里没有不协调的改建扩建,也缺乏商业气息,明清时期建的房子大都保留下来了,原样完好的有367栋,其中有与清明上河图媲美的古街,有以国保文物“永慕堂”为代表的古祠7座,每栋都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
古村没有一条笔直的街巷,在巷子里穿行如果没有导游带领,可能会迷路。
那条主要的商业古街不叫渼陂街,而叫陂头街,呈S型,走在悠长的古街,众多古老店铺林立街旁,“悦来客栈”、“永泰药房”等招牌字迹依稀可见,地上的车辙印也印证了当年这个有着“小南京”之称的古村的繁华。
当年古街上的一些店今天还开着,不过有的是店主换了,有的是货架上的商品换了,富龙我看到了梁必愈艺术工作室,看到了红木精品馆,也看到了几家小食品商店,进店的顾客很少,喧哗也少,街上显得有些冷清。
两旁店铺还是那时的砖木瓦房或木板门结构,尽管风雨不断变迁,但从这些店铺的痕迹中,仍能想象出昔日渼陂的繁荣热闹。
行走在古村,穿梭在千米长的石板铺成的巷子里,如同穿越到了旧时代,一切仿佛变得慢了起来。
看着这些老旧板壁,似乎闻到了童年时期潮湿的霉味,熟悉又亲切,这是一个可以让人自适心安的地方,应该多来走走才对。
把这么多古建筑留住了,是当地人最引为自豪的事,我们外来人走在村里几乎看不到古建筑贋品,在村里转悠就像走进了露天古建筑博物馆,从一扇扇破旧的木板门窗缝里,能听见古人的呓语。
与岁月一起老去的,除了年华,还有古村;与流水一同逝去的,除了落花,还有繁华。
来渼陂,找回你的童年回忆,抽陀螺、滚铁圈、丢沙包,重温儿时的快乐。
如今的小孩也都吃过爆米花,但见过这种爆米机的没几个,每当师傅用脚踩一下压力笩,在即将响起一声“嗡”、我们赶紧用双手捂住两个耳朵时,便是我们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刻。
渼陂古村挂着许多灯笼,造型各异,仿佛在举办一场灯笼艺术展。
奇葩的是村中有栋房子与四周的建筑格格不入,太违和了,跟当年上海滩的房子很类似。
行走在古街上,我们看到了一个电影中熟悉的地方,那就是《闪闪红星》里潘冬子翻米牌的店铺。不过,无论是“今日售米”还是“今日无米”,全凭游客的兴致,翻一翻,拍个照,哈哈。
在渼陂古村,不止有《闪闪红星》,还有《决裂》、《山重水复》、《井冈山》等一大帮剧组来拍摄过,有的影视剧你看过,人们又把这里称为“电影村”。
以我的认知,文昌阁应该是新建的作旧建筑,是古村的一个例外,正巧有一帮小学生在台阶上不认真地写作业,很应景。
万寿宫在古街的一头,宫内的中央有个戏台,古时万寿宫还开设有赌场,是当时人们休闲娱乐的地方。
最吸睛的是村里的“翰林第”,也叫永慕堂,一度为红四军总部旧址。这幢建筑始建于宋代,至今保存完好,古朴雅致,雄伟壮丽。一对很萌的石狮子把守着门口,大门上高悬“翰林第”匾额,祠堂飞檐高挑,是三进的砖木结构,彰显主人的富有和地位。
渼陂古村更多的是亲民、接地气的建筑,门前的院墙上爬满了藤蔓,细看之下还长有青苔。
时不时地遇见满是青萍的池塘,歪脖子大树,田园风扑面而来。
富水河环绕村庄,渼水河自南而过,河边有栋造形奇特、大门朝向违背常规的房子,这是主人不放过一寸土地的节奏啊。
河岸停靠着几只竹筏,河中划着一只,竹筏上的游客在放飞身心。
渼陂不仅是千年古村,也是将军故里、红色热土,是一个让人豪气万丈、荡气回肠的古村。作为井冈山革命斗争的延续地,它曾是赣西南苏维埃政府和江西省苏维埃政府所在地,保留了“二七”会议旧址、红四军军部旧址、毛泽东旧居、朱德旧居、黄公略旧居、曾山旧居等许多红色遗址,许多建筑物的墙壁上还留有180多条当年红军所书的标语。
村中的小广场上搭了一个小舞台,看得出是仿当年的简陋样子,富龙我没赶上表演的时间节点。
顺着小巷,绕几个弯,“二·七”会议旧址呈现在眼前。1930年2月6日至9日,毛泽dong在这里主持召开了红四军前委、赣西、赣南特委、五、六军军委联席会议,即著名的“二·七”会议,颁布了二七土地法,轰轰烈烈的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从此燎原中国。
“名教乐地”屋为毛泽dong旧居,墙上有一副对联:“万里风云三尺剑,一庭花草半床书”,这是毛爷爷最喜欢的对联,它也恰恰反映了老人家的革命生涯,后来他把这副对联着带到了中南海。
曾山旧居在一条很窄的巷子里,广角镜头也无法拍到屋顶,“二七”会议期间曾山就住在这屋。1899年12月曾山出生于吉安县永和镇白沙锦源村,乳名洛生,号如柏,27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主席、上海市副市长、中央财经委员会副主任、交通部部长、内务部长,1972年病逝于北京。若提起他儿子的名字,可能大家更熟悉。
红军食堂里没有了红米饭、没有了红薯,也没有了南瓜汤,这些当年难以下咽的食物在当今少年的嘴里却成了人间美味。
渼陂村也是一个出人物的地方,村里先后出了四位共和国将军,他们是被彭德huai誉为“万岁军”的三十八军军长梁兴初中将、政委梁必业中将以及原兰州军区政治部主任梁仁芥、中国军事科学院博士生导师梁必骎两位将军,渼陂因此又被誉为“将军村”。
这是万岁军经典战役展示馆,可能比现在的俄乌战争还经典些。
梁兴初将军故居前站的这个人与将军无关,纯属路过而已。
渼陂村集发达的古代商业文明以及红色文化于一体,以“文武合一、耕读合一、官商合一、红古合一、村街合一”的独特魅力展示在世人面前,被世人誉为“庐陵文化第一村”。
【红军第一所军校在富田古镇开办,《爸爸去哪儿3》来过,你来不来】
提起文天祥,很多人耳熟能详,尤其是他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宣言成了千古绝唱,从古至今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而今天我要说的不是他,乃是他的故里:富田古镇。
富田古镇地处吉安市青原区,为国家4A 级旅游景区,一座拥有1800多年历史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这里还是庐陵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古色、红色和绿色旅游资源在此叠加,交相辉映。
富田古镇虽没有乌镇、周庄的富庶和婉约,也不如丽江、凤凰、平遥等古城的热闹繁华,但它有着别处不具备的正气风骨、家国情怀和人文之风。
小小的富田古镇拥有一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一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一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两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五个中国传统村落,此行我选择了其中2个景点。
首先去的是匡家古村,来到了村口的售票处,但窗口里空无一人,车子开进去也不见人出来阻拦,莫非取消了门票吗。
匡家村曾一度改姓,那是在宋太祖时为了避赵匡胤的“匡”之讳,而拿掉了外面的筐,改姓王了,也是够委屈的,连自己姓的权力都没有,直到元朝中统年间才恢复了“匡”姓。
时光隧道使匡家村变成了一个古村,村中有条古街,始建于三国,盛于唐代,自古有句顺口溜“有女嫁到富田街,天晴落雨穿花鞋”,傲娇的神态溢于言表。
如今街上的民居、商铺仍保存完好,多为明清时期的赣派建筑,很接地气的一至两层。
古街还兼作驿道之用,路面由卵石铺就,中间铺着平坦光滑的青石板,那是为了方便推独轮车的商人。
来的这天古村里四顾无人,只有我和老婆2位贸然闯入的游客,我们可以横着走,慢慢溜达溜达,幽深的街巷,斑驳的老屋,精美的雕刻,美轮美奂的宗祠,都在唤醒藏在心灵深处的乡村记忆。
抬头望见这个气派的牌楼,就知道村里出过状元,从这里走出去的文天祥被宋理宗钦点为状元。
匡家村现存祠堂8座,座座在诉说着慎终追远的家族文明,这个是匡家宗祠,凝聚人心之所。
随处可见的宗祠尽显明清风范,此为匡锹立二公祠,可能是另一个房族的吧。
又来了一座,叫省吾公祠,省吾是什么意思呢,我读书少,只知道三省吾身。
村里的祠堂多,庙也不少,村庄东、南、西、北各有一座古庙,这是西庙,与我们往常拜的大庙有出入啊,它是一座小庙,建在街中心。
北庙在古街的另一端,同样很袖珍,春节时贴的横批“心诚则灵”,挺有自知之明啊。据说还有光济庙,是为纪念三国关公而建的。
小村庄里出了科甲世家,说明匡氏家族在历朝历代中出过不少才子。
将相家就更厉害了,匡衡在汉朝当过宰相,另一人担任过齐国大将军,追宗思远,难怪匡家敢有如此大的口气。
匡家古村还是红色的村,早在第二次革命战争时期是第二次反“围剿”的前沿阵地,是红白军激烈争夺的地方,土地革命时期匡家村是江西省行动委员会驻地,相当于现在的省委、省政府,设置过红军医院,开办了赣西南赤色邮政总局,并发行了苏区第一张“赤色邮政”邮票,中华苏维埃全国总工会苏区执行局、赣西南总工会、江西省苏维埃政府财政部、江西工农银行都曾在村里办公,俗称“小瑞金”。
当古色与红色相遇,走进匡家村,就像走进了一座革命历史博物馆,惊喜地看到“邓小平旧居”。
古村中业态丰富,吃喝玩乐的地方都有,当年的客栈还保留着,不过现在不接客了。
虽然这家饮食店关门了,但是历史上的它完全不是这个样子的啊。
饮食店的几十米外是龙川阁门坊,元朝时龙川阁旁边有座南禅寺,后来被毁为平地,阿弥陀佛。
龙川阁门坊的下方就是水运码头,当年这里舟帆不息,人流货流那叫一个多。
随着公路的发展,富水河已多年不行舟,河道不再疏浚已搁浅,从此渐渐淡出了大众的视线。
古桥依然在渡人,桥面已更新,桥墩却依然是当年的桥墩,建筑质量杠杠的。
匡家古村1公里外有个陂下古村,还是国家4A级景区,有着千年历史了,但一直不火,自从《爸爸去哪儿3》来这里后才改观了。
陂下古村有个像模像样的游客中心,入口处有个验票机,也是无人值守,我们就从闸口进入了景区。待我出景区后在验票口抽烟时来了一对夫妻,看到他俩左右为难,我说:“直接进去,不用买票。”他俩真进去了,十有八九认为我是工作人员。剧透一下,古村的另外三面可任意进入。
村内外的古樟树野蛮生长,树冠如盖,据当地人介绍,全村现存500年以上的古樟80棵,享有“樟树村”之誉。
村庄古樟多,祠堂也多,有聚巢式、门楼式、孱亭式等样式,“敦仁堂”是总祠,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很有年份了。
要进入总祠,须先从“朝天门”牌坊下穿过,“朝天门”雄伟壮观,雕刻精美,如同一位岁月老人,守望着古村,品味着人世盛衰的滋味。
“无祠则无宗,无宗则无祖”,宗祠建筑一般都比民宅规模大、质量好,而且越有权势和财力的宗族,其祠堂往往越气派,厅堂高大、雕饰精美、用材上乘,那是光宗耀祖的象征。
陂下,古名潭溪,所以看到潭溪胡氏宗祠就不用惊诧了。
自唐代开基以来,陂下村一直在发展,悠久的历史底蕴使得这个村落处处是古迹,御史第里藏着的厚重故事谁人能知晓。
陂下古街则形成于清道光甲午年,古街不长,仅百余米,街市不大,但“粮食杂货”、“布匹染坊”、“醩坊”、“药铺”,一应齐全,此街热闹了很长一段时间,直至解放后才停圩。徜徉在这条古街上,让你有种错觉,仿佛自己是民国时期的公子哥、富家小姐,来街上散心的。
行走在村中,心细的我察觉出全村的巷道都是封闭式的,只有迎龙门、朝天门、延福门、龙川阁四个门供村民进出。看完景区介绍,才知晓这是因为古时天下混乱,附近的山上有贼寇,山贼们经常下山到村里骚扰。为了抵御强盗的劫掠,村民们不得已将村庄建成封闭状。倘若贼寇进入巷道内,只需将大门一封,山贼就只有挨打的份了。
高高的围墙把平民生活锁在安静的院内,原汁原味的幽深老宅犹如一幅淡墨色的长轴画卷,肆意斑驳的绿藓,印着岁月的痕迹。
八字墙是村里的一个看点,它用“三合土”砌成,墙与强谐音,寓意是这屋里出生的人,每个都命好,命硬,不会早夭。
游客们最感兴趣的是村中的“双胞胎井”,村里的人常年喝着这口井里的水,奇迹出现了,解放以来就有18对夫妻生了双胞胎,人间最温暖的市井气,其中奥秘好想去探索~
翻开泛黄的书页,陂下古村还传唱着一个个生动的红色故事。
毛爷爷曾在敦仁堂主持召开了“赣西南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现在敦仁堂被评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星聚堂建于明朝,太平军攻入村庄后点燃一把火将它烧毁,到了晚清时期全村人又重建了星聚堂,江西省委、省苏维埃政府就是在这个大祠堂里召开了第四次会议。
竹隐堂也是建于明朝,堂牌是状元曾彦题的,1930年红军在竹隐堂里开办了第一所红军正规军事院校“中国工农红军学校”,毛爷爷任校长,朱DE任政委,竹隐堂还一度成为“AB团”看守所。
乐善堂在竹隐堂旁边,此屋为红军学校的学员宿舍,读完书回去睡觉抬脚即到了床上。
瑞公祠建得晚些,建于清朝,是当年红军时期的县委保卫局。
新书院建得更晚,不过也有年份,建于1926年,原是一所私塾,门头上嵌着“入德之门”,道尽了前朝教育的盛况和沧桑。1932年红军队伍来了后,一些头头脑脑都住在这栋房子里。这是一个时代的记录。
学贤堂在人民公社时期已身不由己,改作了大队食堂,村里的劳力有一半在这屋里吃大锅饭。这又是另一个时代的记录。
评论(0)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