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历史📖:文殊院始建于隋大业年间(605~617年),最初,蜀王杨秀以“圣尼”命名,信相是一个“圣尼”的名称,最终定名叫信相寺。五代时一度改名「妙圆塔院」。宋代仍称信相寺。清顺治元年(1644),文殊院再次被全毁。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集资重建庙宇,改称文殊院。传说在清朝有个禅师在禅定中显现火光瑞相,老百姓觉得申请认为是“文殊菩萨”现世,所以更名为文殊院。里面有特别多的佛教珍宝,很出名的玄奘法师顶骨舍利、佛陀舍利、清圣祖玄烨所写“空林”二字横幅。这里供奉的是地藏王菩萨、四大天王和弥勒菩萨、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被誉为中国长江上下游四大禅林之首。
景点结构📙:文殊院是成都市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佛教寺庙,建筑为典型川西平原古建风格,主要为木构建筑。有六重大殿,还建有钟鼓楼、祖堂、准提殿、圆通殿、玉佛殿、三圣殿、五观堂等殿堂以及千佛和平塔、放生池、东西花园。
门票🎫:免费
照壁
山门对面,约8米高、呈“品”字形状。据记载,照壁上的“文殊院”及“睿泽深天地,宗风越古今”联幅为慈笃禅师手书。
天王殿(山门)
始建于康熙四十五年(1706),重建于道光元年(1821)由慈笃禅师建造,本圆和尚改建,山门和天王殿合二为一。
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王殿(山门)
殿中供奉铜铸弥勒菩萨坐像,高1.7米,道光九年(1829)铸造,是唐末五代时期浙江奉化地区布袋和尚形象,弥勒佛龛两侧楹联:“大肚包罗现前住位兜率主,微笑圆融当来出世弥勒尊”。殿柱上有清代方丈弗文际微所题的楹联:“陆海涌精蓝永祝国祚万亿,蓉城辉法界长宣佛化三千”。
钟楼
钟楼
里悬有4500多千克的铜铸大钟一口,钟楼有楹联云:“晨钟暮鼓警醒世间名利客,经声佛号唤回苦海迷路人”。大概意思就是:这里的名利客需要我们,这里的迷路人也需要我们。
双杉经幢
大雄宝殿后檐阶外,原有左、右二株古杉,是文殊院中最古老的古木,相传此处为古信相寺山门遗址。双杉于1963年枯死,现在的双杉是后来补种。
加载更多
评论(2)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