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丽古墓群壁画
离开好太王碑,约十分钟就到了禹山墓地,禹山墓地位于太王乡禹山村,是洞沟古墓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禹山2110号王陵为中心分布的一组大型陵墓群,主要包括俗称的“四盔坟”与“五盔坟”的两排封土石室壁画墓、四神墓、YM2112号墓、角抵墓、舞踊墓、马槽墓、王字墓、环纹墓、冉牟墓、散莲花墓、长川2号墓、长川4号墓、长川1号墓、禹山3319号墓、五盔坟1号墓、五盔坟2号墓、五盔坟3号墓、五盔坟4号墓、五盔坟5号墓、四神墓、禹山2112号墓、四盔坟1号墓、四盔坟2号墓、四盔坟3号墓、四盔坟4号墓、兄墓、弟墓、折天井墓、龟甲墓。共计26座。综合表现了高句丽王室与宗室、亲缘、尊贵、陪葬等埋葬制度。
洞沟的高句丽石基壁画,所绘内容,一种是反映社会生活,有乐舞、宴享、传膳、庖厨、弹琴、吹长角、狩猎、武骑、角抵等;另一种是描绘“四神兽”的,画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个动物为东、南、西、北四方的“方位神”,这在汉代绘画中是常见的题材。
这些壁画中,“角抵冢”画二壮士,裸着上身,正在交手相搏,为当时当地风俗的反映。虽未脱稚拙的表现,但笔力已雄健,且能生动地写出人物的情态。
也就在“角抵冢”中,还有树鸟的描写。图中的一树,枝干欹斜,枝头栖四只动态不同的小鸟,带有花鸟画的特色,是发展汉代壁画的具体表现。
此外,在“舞蹈冢”中,还画有莲花,也带有花卉画的风味。在这个时代,花鸟画已出现,只不过没有作品保存下来,这种树鸟、莲花的表现,当是花鸟画在发展过程中初具面貌的作品。
洞沟古墓的壁画,它在创作上与其他各地的绘画表现有着一定的关系。比较明显的如“三室冢”中的《武骑图》与麦积山127号窟壁画《武骑图》,又“舞蹈冢”西壁的《狩猎图》,与敦煌莫高窟249窟所画的《狩猎图》,在艺术表现上,都有相近的地方。
高句丽的这些墓室壁画,还透露出当时当地的宗教观念。如长川1号墓前室藻井东侧,画有《礼佛图》除了画佛以外藻井上画飞天。佛旁画供养人,有侍立的,也有跪拜的。这些供养人,拟是墓主人及仆从。此外,后室四壁还画有各式莲花。又在“三室冢中画有身后有背光的“乐天弹琴”,以及那些莲花的描绘,很可能是佛教绘画初传东土,这个地区民间艺人将这种形式较先用到了墓室上。
这些古墓的壁画,它在表现手法上,基本上继承了汉代的传统。作品都以墨线描绘,然后加以色彩,所用颜色不出朱、赭、黄石黄、石绿数种,间用白粉深青紫及青色。运用朱、绿、黄赭来点缀人物的服饰,为汉墓壁画中所屡见。但是,不可否认,在这些艺术表现上,也有着高句丽人民的创造
按照史料记载,高句丽地方政权一共有28位王、传袭21代。自第二代长寿王迁都平壤,之后的8位王的墓理论上应该在平壤周边,特别是对将军坟初步判定为长寿王坟。
综上所述,辑安高句丽应该埋葬有19位王(如果朱蒙坟随迁到辑安,应有原址遗址),但目前只发现有12位王坟,其中一座好太王坟可以准确判断外,另外四座为初步判定,其余的都还是悬念。
同样令人非常遗憾甚至沮丧的是当我们到达禹山墓景区时,大门上锁。门上贴着告示,大意是因疫情原因,禹山景区关闭。当时心里比赶了五十多公里路到太极湾不让进沮丧百倍。心里感觉“拨凉拨凉的”。因为老朽多年以来心里一直想去趟辑安观赏高句丽古代壁画。起因是在八十年代初放署假时,一天闲着实在百无聊赖,而打发无聊最好的办法就是看书。于是四处翻书,无意间翻到一本《中国艺术史》,书中对有古代高句丽古墓壁画艺术给予很高的评价。
辑安高句丽壁画,有高超的艺术价值,除壁画数量上不如敦煌之外,在绘画内容、反映生活的深度和广度, 绘画技巧和绘画材料上, 都和敦煌不相上下。中国古代壁画艺术可与说“西北有敦煌,东北有辑安”。能与敦煌比肩这是多么高的赞誉。其艺术性非常高的。这也是我多年来一直向往去辑安的原因。
三十多年来借出差及与家人一起出游的机会,将国内省级的主要城市及大众景区几乎走了一遍,并养成了积门票的习惯,唯独没有去过辑安。因此,此次辑安游最向往的景点就是观赏高句丽古墓壁画。此次到了辑安而没机会观赏古墓壁画,所以心里感觉“拨凉拨凉的”。
中国境内壁画墓
从辑安三十二处高句丽墓 群来看,石坟主要分布在靠山处,土坟则多在河谷阶在和平川地带。在保存较好的地区,尚能分辨出埋葬的先后顺序。并可以看出,不同的家族各有自己的墓地,并且按不同成辈次的规律的埋葬。坟墓的可能是辈次和身分高低的象征。从整体上看,靠山的石坟年代较早,而葬在河谷和平川及石坟周围间隙的土坟年代相对较晚。
对比两类墓葬研究,可以看出建筑技术进化过程,如石坟类多作简单的椁室,土坟类是石材砌筑墓室。石坟娄的棺室皆长在顶部中央,而土坟类均将棺室砌筑在地表或地下。在石坟类中的方坛阶梯石室墓虽然出现墓室,但仍在顶部中央。综上观之,高句丽的墓葬形制由简单的棺室向墓室发展,并由顶部的中央逐渐向地表或地下演变。埋葬地点的规律则多数从高处向平川地带发展。
辑安附近的洞沟古墓群可分为六个较大的墓区:下解放(原下羊鱼头)墓区;禹山墓区;山城下墓区;万宝汀墓区;七星山墓区和麻线沟墓区。
景区门票(疫情前)30元,疫情前有联票。
虽然景区没有开放,没能亲眼看到向往以久的精美壁画,但由于早些年读过这方面的书箱。所以还是将高句丽壁画简单说几句。
墓室壁画是宫廷画的一种转嫁,它不是让世人公开观赏,修墓绘壁画一方面是为了表明对死者的敬仰怀念,显示其高贵,另一方面有希望死后可以像生前一样继续享乐,过着荣华豪富富贵的生活,强烈的心里因素造就了壁画的传承,高句丽人在公元前一世纪开始到七世纪中叶活跃了七百多年。他们对修坟建墓十分重视,并有厚葬的习俗,这使他们建造了很多坟墓。使当时的绘画艺术都有许多实迹保存至今,特别是其中有人物风俗图。他们形象地再现高句两座 的民族的传统风格和当时的艺术特征。
辑安高句丽古墓壁画完成于公元3年至公元427年,高句丽迁都平壤之前。众所周知,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开始凿建敦煌莫高窟。由此推算,集安高句丽壁画创作时间与敦煌早期壁画创作时间基本相同,或更早一些。只是敦煌莫高窟历经北魏、北齐、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明代,历时千载,相继凿建,现保存壁画4.5万多平方米。而集安古墓壁画,由于高句丽迁都平壤、战乱和封禁,长达1500多年一直埋没在乱石荒草之中,直到1949年之后,我国考古工作者才对集安壁画认真清理和保护。
已发现的壁画墓廿多座,重要的有角抵墓、通沟12号墓、长川1号墓、舞蹈墓、三室墓、四神墓、五盔坟 4号和5号墓等。墓用石材砌筑,封以黄土,也有的封以砾石。墓室有单室、多室之分。墓多早年被盗,墓内遗物多已无存。墓内壁画反映了高句丽的贵族生活和社会风俗,有很高的学术和艺术价值。
因为厚葬的习俗才有辑安如此庞大的古墓群和灿烂多彩的壁画艺术。文献记载“厚葬,金银财币,尽于送死。积石为封,列种松柏” (但令高句丽人没想到的是厚葬的结果是高丽古墓多数被盗)。
中国在墓室中绘制壁画的风气是在西汉中原地区兴起的,以洛阳的西汉壁画为代表,壁画以升仙为主要内容,图像是以墓顶天穹为中心的壁画在布局,东汉时墓室壁画的兴盛期,整个黃河流域都发现东汉壁画墓。壁画中反映了现实生活内容的逐渐增多。这种墓室壁画在高句丽早期墓室壁画中也多次出现。辑安高句丽壁画墓除四座是积石墓外,其余皆为封土墓。大体上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
早期壁画艺术
早期相当于四世纪中叶至五世纪初,这一期的壁画墓有:以角觗墓、舞踊墓、山林狩猎等为主。麻线1号墓、万宝汀645号墓。对于其年代的考证主要是通过壁画的内容:一方面考虑到佛教艺术在高句丽的流行,莲花图、飞天等壁画题材的年代应该不早于佛教传入高句丽的4世纪末;另一方面,以魏存成先生及齐东方先生对马镫的研究成果,确定早期壁画墓的年代应在4世纪末至5世纪中这个时代范围内。
早期和中期的壁画, 拙朴、雅气, 充满灵性, 十分贴近现实生活, 好似一部形象的历史长卷, 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高句丽民族的乡土乡情和社会风貌。在这些壁画上, 人们可以看到:贵族和妻妾宴饮, 厨房中厨师在烹鱼炒肉。喜爱舞蹈的高句丽人排起长队, 头戴羽饰, 挥动双臂, 跳起集体舞, 或者表演独舞。市集上的表演更热闹, 在大树下有耍猴的,表演幻术的, 玩杂耍的。摔跤是高句丽人喜爱的体育活动。大力士们身着短裤 ,赤膊上阵, 双方各将头压在对方肩上, 手抓对方腰带, 奋力搏斗, 还有老人助兴。贵族出行, 有车辇, 有随从。狩猎是高句丽最喜爱的活动, 不论王公贵族还是平民百姓, 都把射猎看成生活的必需。狩猎者有的骑马 , 有的步行, 有的弯弓回首, 瞄准奔鹿, 有的射中猛虎 , 猛虎逃窜 ,猎犬穷追不舍。茂密的山林中, 野猪、熊、虎、鹿、狍子、兔、雉鸡、鼬鼠……在出没。策马持弓的武士和两乘牛车正准备运送猎物。争战和扩大疆土是高句丽生活中的重要内容, 双方将军身披铠甲, 头戴兜鍪,战马也披着铁甲, 兵刃相加。双方的步兵也扑打在一起。战胜者
举刀砍杀俘虏, 被俘者跪在马前, 引颈待毙……能够体现出高句丽作为一个边疆民族所具有的尚武好战的特征。。
早期高句丽壁画艺术的画面构成
早期高句丽墓室绘画中的墓主人生前生活场面大多是程式化带状构成形式。绘画者根据主人的意图,生活内容和故事情节的发展。有秩序地体现出时间化关系及事物的故事及事物主次关系的形象,画面中的人物姿态和场景的变化相对缓和,是通过出行、狩猎以及用舞等场面进行逐步深入引导来表现的。其次,是满幅式构成,就是把整个画面都充满,不仅有秩序、而且每个单体之间不会相与掩盖,使整幅画看上去委饱满。如长川1#墓室壁画,整个画面结构紧凑、各个单体之间空隙较少,人物众多,场面气势恢宏,内容非常丰富。
简练的线条艺术
线条,是我国传统绘画的艺术语言,将人物的个性和复杂的内心以简洁的线条塑造出来。运用简练的线,总结出形象轮廓。形成了独特的绘画风格。这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如《舞踊墓》图中。线主要塑造人物、动物、树木、花、房屋建筑、器皿等形象。线条的使用惟妙惟肖,自知的线条构成了丰富的画面,使得画面具有韵律感和节奏美。画中用四条曲线及线条的精细相间来表现山的形象。用十二条线段勾画出弓箭。同时可以看出,在人物和动物的形象上都是简单的线条。虽然线条简单,但也能表现出人狩猎的场景。画面中圆滑的线条,大方得体,表现富于弹性,给人以情景再现的视觉。
等级严明的人物艺术刻画
在人物刻画上,高句丽墓室绘画按照严格的等级制度,按君尊臣卑、官尊民卑、男尊女卑来区分人物的大小。在壁画上为了突出“王者”的尊贵,通过“人比山大”的夸张的艺术表现手法,将山水树木等景观作为人的陪衬,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如狩猎图。
东晋大画家顾恺之,其作品《女史箴图》中的山、兽、林、马等表现得比较真实,画面结合得很完整,这主要依靠线的变化来表现不同的画面,依靠层次差别来表现不同的山峦变化,利用俯视角度来表现纵横的山川。这些都是以后山水画的重要表现技法。在顾恺之的另一作品《洛神赋图卷》中,画面中所配置比例上,不免出现的是六朝的形式,即所谓“群峰之势、若饰犀栉;或水不溶泛,或人大于山”的情形。但这样组构画面并不有损于主题内容,这里的山水树石所起的只不过是一种陪衬作用而已。
壁画《家居宴饮图》
《家居宴饮图》是目前发现的墓葬壁画较早的一个,多数学者认为画于四世纪中叶,画面为墓主人的宴饮图。壁画位于墓室的北壁正对着墓门,为墓室的主壁,墓顶绘日月星辰。甬道左壁绘门犬。主室前壁绘交柯大树。东壁画朱红色梁柱斗栱,其中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特有的形制,墓葬壁画又不能把整个房子都画在上面,用斗拱是代表在居室内,在屋内还有一个装饰帷幔,帷幔下面还有打结的四条长长的飘带,颜色已经看不清,当时颜色应该是鲜艳的。居室中有一面部脱落较严重的男主人坐像,男主人居中,男主人双手叠放在胸前,双腿叉开,一脸庄重,在男主人左侧,还有一人难以分辨,男主人身后是台灯或熏香。一侧有两女子垂首跪坐,双手合抱胸前,朝向墓主人,左侧有2妇人列坐,应为妻妾,面前各设小几,旁有侍女各3人。手持巾具的男女侍从和厨房及上菜食者表现出贵族饮食生活。面对两个女主人的图案,其中一个为跪坐姿,后面的人物形象依次向下排列,有女侍、有男侍。在每个主人的旁边都有一个三足几,类似今天日常所用茶几,侍从在给主人送食物时也端着茶几,几的腿为动物蹄的造型,也叫兽蹄足几,上面放着盛食物的。两个主人坐的也是兽蹄足的几,东壁和北壁的壁画的一个过渡连接的过程,图中两个侍女,前面的侍女是直接端着几过来,几上放的盛食物,后面这个侍女端的就是一个盘,这幅墓葬壁画的生活场景其实是一个动态的。不是很呆板,墓主人对饮或对坐的这种宴饮形象,在中国的墓葬画中是比较常见的一个题材。
壁画显示出高句丽文化的独特风貌,表现在人物服饰上,男女主人短衣束带,穿饰有圆点纹的左斜襟衣和灯笼裤,骑士戴饰有羽毛的帽子,是高句丽族特有的装束。男主人和妻妾都是垂足而坐的坐姿,而中国汉人在唐代之前都是席地跪坐的坐姿。自五代以后才开始逐渐改用垂足而坐的坐姿。壁画中成群结队的舞伎舞动长袖,与汉晋壁画中通常只有二、三人起舞不同。印证了陈寿在《三国志》中高句丽喜好群居歌舞记载。
在主人面前至少有八名侍者排成一排,等待主人有召唤,其排场实在不一般。现存只能看得见侍者的头部,看不清他们手中拿着什么。
从墓内整体壁画看,有欢乐舞蹈、角觗游戏、有家庭宴会,自然少不了庖厨。庖厨正做准备,右手拿把小刀。
贵族家宴,在中国有中国历史上追溯到战国之前。孔子也主张食不厌精。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更是兴盛,人们从思想上对礼教和禁欲主义有了一定程度的摆脱,享乐之风盛行,在饮食上更为明显。钟鸣鼎食之家无不整齐肴馔,追示精致。
到了隋唐时代,家宴种类繁多,似乎找到了一个理由即可举行家宴庆贺。如婚嫁、生日,节日等。据《南部新书》“长安市里风俗,每至元日已后,递余食相邀,号为传座”。这样的风气不能不影响到高句丽。在高句丽墓室壁画中多处出现家宴的场景也是十分自然的。
壁画《舞蹈墓壁画》
由于壁画毁坏较严重,在人群中找不到墓主人在那里。墓主人应该是画中最尊贵者,难道墓主人是画中底部骑马者?让人实在无法理解,因为一墓主人应该在画的中心位置;二
是有骑在马上观看舞蹈吗?三是在整个一面墙壁上,精心绘制一幅人数众多的舞蹈图,而墓主人却没有出现在画面中。那么我们只能这样理解,墓主人坐在室内中央一边宴饮,一边在观看歌舞。否则我们无法解释清楚。先看左上角,在门楼内有三个侍女,一名在前招手引路,另二个手托案盘跟随而去,从壁画中可以看出,盘中应是精美食物,无疑是送给墓主人的,对面的房间里还有的茶炉,还有仆人,从这个场景中可以看出是墓主人的后院。为此,舞蹈者在这里彩排,居画中的舞者双臂向后扬起,以示舞蹈开始,他虽穿舞衣但与其他人舞姿不同,应是一位领舞者。领舞者头带两只长长的雉翎,穿对称花衣,肥筒花裤,双臂后摆,长袖下垂,动作十分优优雅。跟随他身后的四个舞者前面两人穿花巽裙。长裙下摆绣花边,几乎盖住双脚。后两人穿花衣筒裤,长袖和衣服下摆都有黑色的花边,与领舞者相同。只有衣裤的颜色有些不同。这五位舞者,动作整齐划一,甩起长袖,迈开轻盈的脚步,翩翩起舞。舞者表演,右下方七人就是“乐队”。他们以合唱伴舞。左第三人好奇地回头看了后面的同伴。这可能是对这幅壁画的合理解读。
喜歌擅舞习俗
在《三国志》、《魏书》、《北史》、《旧唐书》、《新唐史》、《通典》等诸多史籍中,都记载了高句丽民族有喜歌擅舞这习俗。《三国志》卷30《魏书•东夷传•高句丽》记载:“其民喜歌舞,国中邑落,暮男女相聚,相就歌戏”。《旧唐书》卷29《音乐志》又记“舞者四人,椎鬃於后,以抹额,饰以金铛。二人黃裙襦,赤黃袴,极长其袖,乌皮靴,双双并立而舞”。《新唐史》卷21《礼乐志十一》记,高句丽有“胡旋舞,舞者立毡上,旋转如风”。这都是对喜歌擅舞的详细的描述,在高句丽古墓壁画上,得到了证实。
唐代大诗人李白有一首诗《高句丽》:“金花折风帽;白马小迟回。翩翩舞广袖;似鸟海东来”。李白写这首诗时高句丽已经灭亡近百年,但他笔下生动再现了高锃丽舞者的形象。
壁画《狩猎图》
汉代壁画中出现大量的狩猎场面,有骑马、有坐豪华马车,手拿弓箭等武器,潜在山林中肆意奔跑,追杀猎物,说明狩猎是汉代流行的娱乐活动(如三国时孙策因狩猎而亡,其弟孙权因沉迷于狩猎而到臣下的多次劝告,可见在汉代狩猎是一项流行活动)。高句丽狩猎一是面是受汉代影响;二是由于地域环境“多高山深谷,无良田”;三是高句丽本身就是游牧民族,狩猎成为千家万户的主要肉食来源,也是贵族的娱乐活动。在舞蹈墓北壁梁枋下绘有《狩猎图》。
狩猎图(网上图片)
唐代诗人杜甫在《王兵马使二角鹰》中有“角鹰翻倒壮士背,将军五帐轩勇气”。唐代诗人王维《观猎》:“风劲角弓呜,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枊营。回看射雕处,千里墓云平”。
山峦显得很小,而人物却画的很大。显示出主人的高大威猛。画面中的两名猎手骑马飞扬,扭弓射箭,追杀免、鹿、野猪等,一位拉满弓瞄准老虎,勇敢的猎犬紧跟主人扑向老虎;另一位猎手,在远处拉满强弓,转回身瞄准一对奔鹿,画面中的老虎和鹿,急速飞奔,动物的造型准确生动,人物造型优美。画风与汉代一样,这种狩猎现场在高句丽墓室壁画中较多。说明狩猎在高句丽是委重要的活动。
这幅狩猎图绘画技巧高妙,造型优美准确是高句丽壁画中的精品和代表作。
《猎野猪图》在壁画的左侧,这是一个十分有情趣又相当紧张激烈的场面。在茂密的山林中野猪臀部中了一箭,鬃毛倒竖,拼命逃串。猎手拉开强弓,紧紧赶。眼看野猪钻进密林,逃之夭夭。突然埋伏在树丛中的猎手冲出来,锋利的标枪对准以野猪的大口。这一幕实在太精彩了。
在猎野猪图的下方,是《猎虎图》,在大树下面有一个熊洞,一只胆战心惊的熊正躲在树洞里,向外窥视。只见头部头部和身上连中两箭的猛虎丝毫不害怕猎人。显示山中大王的威风,向猎手扑来,吓得战马扬起前蹄,张嘴长嘶,拼命逃跑。头戴羽翎的猎手将硬弓拉成满月,正向猛虎射出最决定命运的一箭(决定人死还是虎亡的一箭)。这一瞬间紧张得让人喘不过气来。有趣的是那只黑熊,眼睛得很大,吓得不敢喘气,那实情十分准确,真是画家神来之笔。
在猎虎图上部,一只母鹿带领一只小鹿逃跑,小鹿身中一箭。很明显,母鹿不想放弃自己受伤的孩子,它正回头无助的回头看着自己的孩子。但这一切都无济于事,猎手会很快将这对鹿母子猎杀。
《三国志•魏书•诸夏侯曹传》,汉末三国时,曹真爱好狩猎,曾经“为虎所逐,顾射虎,应声而倒”。《三国志•吴书•张昭传》,孙权“每田猎,常乘马射虎,虎常突前攀持 鞍”。可见,壁画上的猎虎图,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
唐代诗人王昌龄《观猎》
角鹰初下秋草稀,铁骢抛鞍去如飞
少年猎得平原免,马后横捎意气归
壁画《牛车》
《狩猎图》的右侧,有两辆牛车,上部牛车有篷盖和驭者,下部牛车已经无法看清了。可以把牛车看成与狩猎活动的一部分。这辆牛车停在林子里,是在等待运送猎物的。猎手们射中的考虑、鹿等自然需要用牛车运送了。
从壁画中可见,高句丽时期所使用的牛车与中原同时期(魏晋)南北地的几乎没有区别,可见高句丽受中原文化影响之深。
壁画《抚琴图》
舞踊墓有一幅《抚琴图》,。一对抚琴女郎分别坐在古树两侧,弹奏着乐曲,从图上看,两位弹琴待女,配合十分协调,右手在轻按琴弦,左手在用力拨动琴弦。只是今日无法知道她们演奏的是什么曲子,更听不到优美的音乐。也许,这是弹给墓主人听的,只有飘浮在天空中的幽灵才能听到吧! “大音稀声”。这是老子的话,最伟大的音乐具有最美妙的音调。也可以理解为最大最美的声音是乃是无声之音。
史料记载中国周代就有琴。《诗•小雅•甫田之二》中就有“琴瑟击鼓”。的记载。到三世纪,中国的琴艺已达到成熟期。而且在音色、泛音及各声方面,也达到了成熟期。是当时世界上音乐理论最高权威。并发明了按平均律调音的音阶。汉魏六朝时用于伴奏和歌。曹丕《燕歌行》“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的诗句。隋唐时已开始广泛应用。
琴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早在春秋时孔子曾学琴于师襄子。而且孔子所教的六艺中的“乐”。“乐”里应该含有弹琴及琴谱吧?
在古代中国常常是“君子因雅琴之道,故从容以致思焉”(《后汉书•曹褒列传》)。汉刘向《新论》“古者圣贤,玩琴以养心”。如《汉书•司巴相如传》,司马相如善琴,卓王孙女文君“好音”,相如“以琴心挑之”,文君睹其貌,闻其琴声,“心悦而好之”,遂与相如私奔。
中国的七弦古琴,是世界上唯一不带定音档的弦乐器。
舞踊墓简介
舞踊墓(JYM458),位于辑安东北三公里,南靠角觗墓,1937年倭国人曾对该墓进行过著录,因墓中绘有群舞壁画而取名舞踊墓。早年墓室祼露,1956年将墓门封闭,1962年、1963年进行局部培封,1966年洞沟古墓群实测时编号为禹山墓区第458号墓葬。1977年5月,辑安县文物保管所加修了墓道、墓门并将壁画进行了封护。现已作为重点保护墓葬。
该墓为封土石室画墓,截尖方锥形封丘,封土为边长十七米,现高四米,墓葬用石材砌筑墓道、甬道、耳室及墓室,外培黃褐色粘砂土成丘。
形制与角觗墓(JYM457)相同,惟大小略有出入。
墓室、甬道、耳室均用白灰涂抹,上绘彩色壁画。
壁画《角觗图》
墓址在吉林集安县城东的洞沟盆地上,是洞沟古墓群著名壁画墓之一。因墓室右(南)壁绘角抵图,故名。角觗是二人角力的技艺。相传始于战国,有种说法认为汉代的角觗戏是模仿头上长角的蚩尤与轩辕相斗,以角觗人,久而成为一门技艺。中原地区汉墓壁画中就有角觗的图像。
角觗,在中国古代为一种健身游戏,即摔跤。远在秦代就很盛行。《史记•李斯列传》,秦二世常在甘泉宫中欣赏角觗游戏,在江陵凤凰山秦墓中曾出土一把梳子,上面就绘有角觗图。到了汉代,特别是西汉中期,角觗更受欢迎。成为贵族奢侈生活的一部分。《后汉书•东夷列传》,东汉顺帝时,夫余国来朝,朝廷也为其安排角觗表演,根据好太王碑碑文“惟昔始祖之创基也,出自北夫余,天帝子之”,从这些史料分析,高句丽古墓壁画出现角觗图是必然的。夫余国来朝,看了角觗表演带回高句丽是极其自然,顺理成章的事。
高句丽墓室壁画中的角觗者,头上都有尖锥状的发髺是沿袭汉代角觗戏的旧俗。到了晋代人们把角觗、摔跤游戏称为相扑或相格。军中用相扑作为健身强力的手段之一。一直到北宋时期,相扑依然盛行。并向东传入倭国。成为倭国的国宝,直到今日,倭国仍保留着相扑之名,相扑的装束也保留着唐代的样式。
墓址在吉林集安县城东的洞沟盆地上,是洞沟古墓群著名壁画墓之一。因墓室右(南)壁绘角抵图,故名。墓顶绘日月星辰。甬道左壁绘门犬。主室前壁绘交柯大树。东壁画朱红色梁柱斗栱、垂幔,中坐黄衣长裤妇人,左侧有2妇人列坐,面前各设小几,旁有侍女各3人。南壁斗栱下绘大树,上落4鸟,树下2人在角抵。2人高鼻深目,筋骨强壮,裸露上身,头系巾结,仅着一短裤,各出右手从对方左腋下穿过,互提背后裤腰,胜负未分。旁有1老人拄杖观看。树荫下蹲伏2兽。树后有小屋l座。左壁并列2大树,下有牛车及御人牵马,多剥蚀不清。壁画运笔朴拙,单线平涂,设色单纯。
角觗图在墓室南壁上,十分富有生活情趣。两个大力士在树下角觗,双方势均力敌,正处在胶卷上状态。互相将头部靠在对方的肩头,双手紧紧抓住对手的腰胯,摔打得难分难解。他们好似在喘息,积蓄力量,准备再摔。他们的激战,不仅仅吸引人们观看,而且树上的小鸟也伸长了脖子,摔跤力士的交战,使大树下各自的主人担心。一位裁判蓄着胡子柱着棍子。这是一块生动有趣的摔跤赛的壁画,实在难得。
两位力士祼身赤膊仅穿黑色短裤,头上结黑巾,其中一位高高的鼻梁,眼窝深陷,分明是西域胡人。
力士们身着短裤,赤膊上阵,双方各将头压在对方肩上,手抓对方腰带,奋力搏斗,还有老人助兴。
壁画《三足鸟》
高句丽人崇拜起源于中原的神物三足乌如同龙和凤,除了为日神,意代表着力量。高句丽的三足乌文化由中国中原地区传入,体现古代中国人对鸟和太阳的崇拜。高句丽人对三足乌的这种崇拜在高句丽古墓壁画中有描述。把其当做最高权利的象征。把其当做最高权利的象征。
《春秋元命苞》曰:日中有三足乌。乌者,阳精。其偻呼也(偻呼,温润生长之言—原注)三足鸟的出处考证: 战国与秦代的铜镜上有三鸟环日图。高句丽人对三足乌的这种崇拜在高句丽古墓壁画中有体现。高句丽古墓壁画有着丰富的内容,其中的四神崇拜、伏羲与女娲图、神农图、道家羽衣仙人图等均体现了中原对高句丽文化的全面影响。同时高句丽的射猎、战争壁画也体现了其作为一个边疆民族所具有的尚武好战特点,应该指出的是,这些图画在构图等方面与中原魏晋以来的古墓壁画并无重大区别。高句丽壁画是反映高句丽在文化上属于中华文明体系的铁证。
不仅战国与秦代的铜镜上有三鸟环日图,汉代瓦当上有绕日飞行的三鸟纹,而且在汉代画像石《羿射九日》图中刻画的栖息于扶桑神树上的也是三足金乌,可知这在古人心目中皆是对三足乌最为生动的表现。
三足乌又称三足金乌,在中国古代神话里,红日中央有一只黑色的三足乌鸦,黑乌鸦蹲居在红日中央周围是金光闪烁的“红光”,故称“金乌”作为一种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鸟之一,金乌形象原是二足西汉后期演变为三足详见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二足金乌,又因为不同于自然中的乌鸦,加一脚以辨别,三足乌是中国神话传说中驾驭日车的神鸟名。为日中三足乌之演化。三足乌亦称“踆乌”。居于日中,有三足。
根据《山海经》等古籍的记述,中国远古时代太阳神话传说中的十日是帝俊与羲和的儿子,它们既有人与神的特征,又是金乌的化身,是长有三足的踆乌,会飞翔的太阳神鸟。如《山海经•大荒南经》中有"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山海经•海外东经》说"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山海经•大荒东经》也说"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便是对十日神话传说的记述。《淮南子•精神篇》中说"日中有踆乌",郭璞注解说"中有三足乌",则是对太阳为金乌化身的说明和解释。远古神话传说中的十日,每天早晨轮流从东方扶桑神树上升起,化为金乌或太阳神鸟在宇宙中由东向西飞翔,到了晚上便落在西方若木神树上,这表达了融化于神话之中古代对日出日落现象的观察和感受。
《玄中记》:"蓬莱之东,岱舆之山,上有扶桑之树,树高万丈。树颠有天鸡,为巢于上。每夜至子时则天鸡鸣,而日中阳鸟应之;阳鸟鸣则天下之鸡皆鸣。"中国民间传说此鸟为日之精,居日中。汉代画像砖上常有三足乌,居于西王母座旁,为其取食之鸟,或说即三青鸟。
《洞冥记》卷四:"(汉武帝)曰:'朕所好甚者不老,其可得乎?'朔曰:'东北有地曰之草,西南有春生之草。'帝曰:'何以知之?'朔曰:'三足乌数下地食此草,羲和欲驭,以手掩鸟目,不听下也。食草能不老,他鸟兽食此草则美闷不能动矣。'"《艺文类聚》卷一百引《黄帝占书》:"日中三足乌见者,大旱赤地。"后因以指日。
《河图括地图》:"昆仑在若水中,非乘龙不能至。有三足神鸟,为西王母取食。"
汉代王充《论衡•说日》:"日中有三足乌,月中有兔、蟾蜍。"
《淮南子•精神训》"日中有踆乌。"汉高诱注:"踆,犹蹲也。谓三足乌。"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西王母]戴胜而穴处兮,亦幸有三足乌为之使。"
张守节正义引张揖曰:"三足乌,青鸟也,主为西王母取食。"后亦因以借指日。
唐代杜甫《岳麓山道林二寺行》诗:"莲花交以响共命鸟,金榜双回三足乌。"仇兆鳌注引黄生曰:"三足乌,即日也。"
宋陆游《月夜短歌》:"明星虽高未须喜,三足阳乌生海底。"
关于三足鸟,人们一直都很疑惑。常言到:三条腿的青蛙难找,两条腿的人到处是。为什么偏偏中国神话里却出现这种三足的鸟呢?并且这种鸟还在太阳里,古神话称为三足乌,这种三足的乌鸦在汉代的画像里有其形象:黑黑的鸟长着三条一样长的腿。关于鸟为什么是三条腿,据一位搞生殖崇拜的专家在其著作里说,三足鸟是男性崇拜,另外的那条腿就是男根。鸟在民间骂人的话里就是男性生殖器。这些解释都有一定的说服力。
附一:角觗墓介绍:
角觗墓(JYM457),位于县城东三公里禹山南麓平缓的坡地上,地属果树乡,墓葬南眺洞沟平原,距好太王碑约1.5公里。北靠舞踊墓,相隔仅数米。
此墓早年被盗,1937年倭人池内宏等到辑安对该墓进行著录。因墓中绘有二人角觗壁画,名之“角觗墓”。1956年、1962的、1963年进行局部培修,1966年洞沟古墓群实测时,编号为禹山墓区第457号墓。1976年7月,加修了墓道、墓门并将壁画进行了化学封护,现以作为重点保护墓葬。
角觗墓是一座封土石室壁画墓,截尖方锥形封丘。封土直径约十五米,高四米多。整个墓葬由墓道、甬道、左右耳室和墓构成。
墓葬耳室、甬道、墓室抹白灰,上绘壁画,虽经千年沧桑,斑驳陆离,仍不失为高句丽颇具特色的壁画墓葬之一。
评论(0)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