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束了在辑安游历,打道回家,顺便写写感受,仅此而已。但在将军坟、好太王碑,耳边总是听到高句丽是 朝鲜 的等等,尤其是在丸都山城,耳边的杂音更多,总是有人不断的在说高句丽是 朝鲜 的等等。甚至有些人说的话让人听了非常愤怒。真的搞不懂,这些人没有读过书,对 中国 边疆史竟然如此无知。所以想写点有着高句丽历史的东西。
箕子朝鲜
要说高句丽由来,我们还是先从箕子朝鲜谈起。《史记•卷三十八•宋微子世家第八》“箕子者,纣亲戚也。纣始为象箸,箕子叹曰:“彼为象箸,必为玉桮;为桮,则必思远方珍怪之物而御之矣。舆马宫室之渐自此始,不可振也”。纣为淫泆,箕子谏,不听。人或曰:“可以去矣”。箕子曰:“为人臣谏不听而去,是彰君之恶而自说於民,吾不忍为也”。乃被发详狂而为奴。遂隐而鼓琴以自悲,故传之曰箕子操“武
王既克殷,访问箕子。武王曰:“於乎!维天阴定下民,相和其居,我不知其常伦所序”。
箕子朝鲜(公元前1122~公元前194),根据《史记》、《尚书大传》、《汉书》、等史书的说法,商朝遗臣箕子率五千商朝遗民东迁至今朝鲜半岛北部,联合当地土著居民建立的“箕氏侯国”,被认为定都在大同江流域今平壤一带。这个国家在西汉初时被燕国人卫满所灭。
公元前三世纪末,箕子朝鲜历史上第一次有记载。在中国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的名著《史记》中记载,商代最后一个王商纣王的伯父箕子在商末期,带着商代的礼仪和制度到了朝鲜半岛北部,被那里的人民推举为国君,并得到的承认,史称“箕子朝鲜”。
直到武王伐纣之后。于元年给西雍的写了一封邀请信,请来镐京做官。
於是武王乃封箕子於朝鲜而不臣也。其後箕子朝周,过故殷虚,感宫室毁坏,生禾黍,箕子伤之,欲哭则不可,欲泣为其近妇人,乃作麦秀之诗以歌咏之。其诗曰:“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彼狡僮兮,不与我好兮!”所谓狡童者,纣也。殷民闻之,皆为流涕。——《史记 宋微子世家》。
关于周武王分封箕子于朝鲜之事,是应该予以承认的。王符《潜夫论.五德志》记载“武王封微子于宋,封箕子于朝鲜”。《后汉书》:“昔武王封箕子于朝鲜,箕子教以礼义田蚕,又制八条之教。”《尚书注疏.卷五考证》:“朝鲜,箕子所封,不应在化外。”《周易集注.周易下》:“箕子逃之朝鲜,武王以朝鲜封之,因以洪范援于武王,人方知其不狂。”《旧唐书.温大雅传》:“辽东之地,周为箕子之国,汉家之玄菟郡耳,魏晋已前,近在提封之内,不可许以不臣。
二人之间达成了一种高度的默契,表现出两位杰出政治家的宽广胸襟和超迈气度。《尚书大传》所说“箕子既受周之封,不得无臣礼,故于十三祀来朝”并不符合客观实际。武王是“亲虚己”访问箕子,向他虚心求教,但并没有箕子朝周的迹象。还有,武王和箕子会见的地点不在成周而在管地,就更说明了这点。
从《史记》的记载来看,周武王把箕子开分封到了“朝鲜”,但是不以“臣”待之,言外之意,“箕子开”可以不行臣属之礼,虽然“朝鲜”是西周的封地。
到了战国末期,随着秦统一步伐的加速,其它六国百姓,尤其是地处于北方的燕国、赵国、齐国老百姓,为了躲避中原战乱,纷纷逃往朝鲜半岛。此时,朝鲜也受到燕国和秦国的攻击,但并未灭亡,而是转战海上。(很可能从此开启了倭国的文明起源)。秦朝统一天下后,箕氏朝鲜臣服于秦,确立了臣属关系,成为秦朝的海外属国,但没有给秦朝进贡。
箕子朝鲜立国以来,作为中国的一部分,历经西周、春秋、战国、秦、至西汉初年,已近千年。然而随着西汉诸侯国燕国局势动荡,原燕王卢绾因援引匈奴对抗中央(或者说是刘邦诛杀功臣导致人心惶惶)。北逃出塞;其中又有卫满从燕地逃亡辽东,“魋结蛮夷服而东走出塞”(《史记•朝鲜列传》),这次“胡服逃亡”又一次引发了中原-燕-朝鲜的连锁反应。
关于箕氏朝鲜的疆域,学术界有很大的分歧。有学者认为,最初的统治中心在辽西的大凌河流域,西周末春秋初,迁到辽东地区,遭到燕国打击后,才移到了鸭绿江以南地区。也有一些学者坚持,一开始统治中心就在今朝鲜平壤市。《山海经.海内北经》:“朝鲜在列阳东,海北山南,列阳属燕。”“列阳”即列水的北面,山南水北为阳。再看郭璞的注:“朝鲜,今乐浪县,箕子所封也。列亦水名也,今在带方。带方有列口县。”
“列水”是今天的哪条河?意见纷纭,莫衷一是。有学者说,是载宁江,有学者说,是大同江。在这里需要指出,史籍对古朝鲜河流地名的记载是非常混乱的,并由此导致了今天学术界对其认识的模糊。从这则史料看,列水就是大同江。《山海经.海内北经》把浿水和列水张冠李戴了,而郭璞更是不加分辨地对其作出解释。
《战国策.燕一》记载,苏秦说燕文侯“燕东有朝鲜、辽东,北有林胡、楼烦,西有云中、九原,南有呼沱、易水”。“呼沱”即今滹沱河,与易水均在今山西、河北境内。《战国策》所记为战国燕将秦开击朝鲜前的燕国疆界,并不是后来的疆界情形。《文献通考.四夷考.朝鲜》引述《魏略》云:“后子孙稍骄虐,燕乃遣将秦开攻其西方,取地二千余里,至满潘汗为界,朝鲜遂弱。”这说明在秦开击朝鲜之前,朝鲜的疆域至少在鸭绿江以北地区,也极有可能到了辽西地区。只是在遭秦开军事打击后,其领土才南缩到了满潘汗以南。“满潘汗”又名“番汗”、“汗水”、“沛水”等。满潘汗即今清川江。《史记索隐.朝鲜列传》记载:“自始全燕时,尝略属真番、朝鲜,为置吏,筑障塞。秦灭燕,属辽东外徼。”可见,“满潘汗”和“浿水”在此当指同一条河流,即清川江。“沛水”可能就是“浿水”。“上下障”即南北两条屏障,或为水,或为山,或为人工设障。在此,当指清川江和大同江两条大河。
这可以找到旁证,燕人卫满逃奔朝鲜时,是“东走出塞,渡浿水,居秦故空地上下障”,然后“说准求居西界”的。“塞”指大宁江长城,位于大宁江及其支流昌城江,以及昌城江的支流城兴川的东岸,南起平安北道博川郡的中南面,向北经过元南里,宁边郡的古城里,泰川郡的龙兴里、鹤塘里、德化里、丰林里、阳地里,东仓郡的鹤峰里、鹤松里、凤龙里、鹤城里,直至新安里。
《朝鲜史略》注“浿水”为大同江,这是错误的,应是清川江。对于“上下障”的地理范围,刘子敏认为“乃是延伸到清川江以南,秦长城以西的沿海之地”。显然,刘子敏也认为浿水即清川江,但可惜的是,他犯了严重的地理方位错误,清川江在大宁江的南面,长城只能在其北,不可能在其南。所以,“上下障之地”应在清川江以南求之,但当在清川江和大同江之间的沿海狭长地区。在燕击箕氏朝鲜之前,其北部的西边界在清川江以北,甚至到了鸭绿江以北和辽西之地。之后才大体稳定在清川江一线。
以上讨论的是箕氏朝鲜北部的西边界问题。它的东部疆域相对于西部来说,要广阔得多。学术界对这个问题注意不够,认为它的北界就是清川江,殊不知,清川江是发源于狼林山脉南麓的由东北向西南流入黄海的一条河流,是不能完整构成箕氏朝鲜的北部疆界的。《后汉书》:“北与高句骊、沃沮,南与辰韩接,东穷大海,西至乐浪,沃沮、句骊,本皆朝鲜之地也。昔武王封箕子于朝鲜。”《后汉书.高句骊传》:“沃沮、东岁皆属(高句骊)焉。”显然,《后汉书》中的“岁”是指东秽,它和沃沮都是先属古朝鲜,后属高句丽的。
当时箕子朝鲜作为割据政权,和中央的汉帝国以朝鲜清川江为边界,而卫满所守的“百里西边”就是当年秦的“故空地上下鄣”即大宁江-清川江之间的地界。卫满就陷入很尴尬的境地;一方面是作为箕子朝鲜的屏障,一方面却又占领汉朝宣称的领土为屏障,哪一天汉天子如果以此为由兴兵攻打箕子朝鲜,箕准很可能就把卫满卖了啊!与其做人鱼肉,不如铤而走险,这也是战争流民普遍存在的心态(罗马帝国就是收留“蛮族”难民而亡),最终导致了箕子朝鲜的灭亡。
战国时箕子朝鲜版图(网上图片)
战国后期箕子朝鲜版图(网上图片)
秦时箕子朝鲜版图(网上图片)
西汉初箕子朝鲜版图(网上图片)
卫氏朝鲜
战国时期燕国全盛之时,曾经占领真番(朝鲜信川市)、朝鲜(朝鲜平壤市)为属地,设置官吏,修筑要塞。秦灭掉燕国之后,真番、朝鲜脱幅而去。
西汉初年,由于刘邦在建国之后开始诛杀功臣导致人心惶惶,燕王卢绾甚至援引匈奴对抗中央,但实力远逊于刘邦的卢绾毫不意外的最终失败了,不得已下只能北逃出塞。而当时随着卢绾从燕地出逃的还有一个重要的人,这人便是卫满。
这次事件史称“胡服逃亡”,“魋结蛮夷服而东走出塞”(《史记•朝鲜列传》),也正是这一事件,使得近千年来未和中原王朝有什么联系的朝鲜半岛又再次和中原王朝开始了新的联系,并且直接导致了箕子朝鲜的灭亡和此后的一系列连锁反应,最终导致了箕子朝鲜的灭亡。
卫满率领部属刚来朝鲜时,得到朝鲜王箕准的礼遇。箕准拜他为博士,赐给圭,封给西部方圆百里的地方。箕准的目的很清楚,就是希望通过卫满,来为他守护西部边境。然而卫满是个很有政治野心的人,他利用封地为依托,不断招引汉人流民,积聚自己的政治、经济力量。
公元前194年,羽翼已丰的卫满,派人向箕准假传汉朝要派大军来进攻,请求到准王身边来守护。箕准不知是诈,许诺了卫满的请求。于是卫满趁此机会,率军向王都王俭城(今朝鲜平壤)进发,一举攻占王都后,自立为王,国号仍称朝鲜,历史上称其为“卫氏朝鲜”。箕准战败后,逃到了半岛南部的马韩地区。
汉朝兴起后,因距离遥远,难于守御,所以只重修了秦朝时的原有边塞,以浿水(朝鲜半岛清川江,浿读如沛)作为边界,由汉朝设置的燕国管辖。前195年,燕王卢绾谋反,投降匈奴。燕国人卫满聚集亲信一千余人,把头发结辫,身穿蛮夷服装向东逃出边塞,渡过浿水,在秦朝放弃的空地上定居,自立为王,逐渐将真番、朝鲜的蛮夷部族和从燕国逃出的人归于自己的统治之下,建都王险城(朝鲜平壤市。称朝鲜王国,也称卫氏朝鲜)。
到汉惠帝、高后时期,因天下刚刚安定不久,辽东郡(辽宁省辽阳市)太守便与卫满约定,由卫满作为汉朝的藩属,负责阻止其他蛮夷部落侵扰汉朝边塞,但如果各蛮夷部落的首领要到汉朝晋见天子,卫满不得阻挠。辽东太守向朝廷汇报,朝廷嘉许,同时对朝鲜给予大量赏赐援助,卫满利用汉朝的支持向外蚕食扩张,真番、临屯(韩国江陵市)都来臣服归属,卫满控制地域扩大到方圆数千里。
王位传至卫满的孙子卫右渠时,卫氏朝鲜招降的汉朝逃亡之人越来越多,而卫右渠又从来未到长安朝见过汉朝天子。辰国国君(位于朝鲜半岛南部,是一个组织松懈的部落联盟)想要上书汉朝,晋见天子,但被卫氏朝鲜阻隔未能成行。
前109年,刘彻派使臣涉何前往王险城与卫右渠谈判,但卫右渠不肯接受诏令。涉何返回,到达边界时,刺杀了护送他的朝鲜将领,然后渡过浿水,驰入汉朝边塞。向刘彻报告说,朝鲜不愿归附,我杀死了他们的名将。刘彻认为涉何做得对,未加责问,任命他为辽东郡东部都尉(驻地在辽宁省凤城县东北)。卫氏朝鲜岂能咽下这口气?派兵攻击辽东郡,杀涉何。
刘彻接到报告后,对卫氏朝鲜击斩涉何,以及拒抗汉朝的态度,大光其火,决定收拾卫氏朝鲜。于是,招募天下犯有死罪的人当兵,由楼船将军杨仆率领,从齐国渡渤海,左将军荀彘从辽东郡出发,跨越马訾水(即鸭绿江,訾读如资),海陆两路夹攻。
荀彘以前曾数次跟随大将军卫青攻击匈奴,虽未封侯,但做到将军,战力当不容小觑。此番,荀彘以左将军身份领兵,左将军为重号将军,地位应在楼船将军杨仆之上。此番出兵,军士多为犯有死罪的人,可以想见,彼时,刑狱之广,到了什么地步。
前108年,汉军进入朝鲜境内,卫右渠派兵抵抗。杨仆率领齐国军队七千人先行抵达王险城。卫右渠据城坚守,探知杨仆兵力单薄,索性先下手为强,出奇兵袭击杨仆。杨仆军团溃散,逃入山中,过了十几天才逐渐收拢。荀彘率部抵达浿水,遭遇朝鲜军队,不能突破。
刘彻见两位将军如此狼狈,便想展开政治攻势,派卫山前往朝鲜,借助军事压力,劝卫右渠归顺。卫右渠见到卫山,行礼道歉,说,我本愿意归降,但又害怕两位将军向我使诈,把我给杀,如今见到天子信节,所以再次请求归降。于是,卫右渠派太子前往汉朝谢罪,并献马五千匹,又为汉军提供粮秣。太子率众一万余人,全副武装,即将渡过浿水。面对朝鲜庞大的护送军队,卫山和荀彘担心会出变故,便对太子说,既然朝鲜已经归顺朝廷,太子到长安朝觐,应由中国护卫,不需要朝鲜武装部队保驾。朝鲜太子一听,也怕卫山和荀彘用计杀他,于是不肯渡过浿水,带人返回。卫山回京报告刘彻,刘彻责备卫山败事,斩首。
于是,再次开战。荀彘大破朝鲜军队,渡过浿水,向前推进,逼临王险城下,包围西北两面,杨仆则屯兵城南。卫右渠坚决守城,汉军一连数月未能攻下。荀彘率领的燕、代地区兵卒大多强劲剽悍;而杨仆所率齐国兵卒因曾经遭到败亡,全都心怀恐惧,手下将领也感到惭愧不安,所以在围困王险城时,倾向于和平解决。荀彘不断发动猛攻,朝鲜就暗中派人与杨仆私下商议投降之事。荀彘几次和杨仆商量共同攻城的日期,但杨仆想与朝鲜私定和约,所以不与荀彘会合。荀彘也派人寻找机会劝说朝鲜归降,但朝鲜偏偏不肯向他投降,只想向杨仆投降,于是,荀彘、杨仆心存芥蒂。荀彘琢磨,杨仆先前曾经兵败,犯下丧失所属部队之罪,而今与朝鲜私相友善,而朝鲜又不归降,所以怀疑他有背叛的阴谋,但未敢发动。
刘彻因为荀彘、杨仆二人包围王险城后行动不一致,军队许久不决战,所以派济南郡
(山东省章丘市)太守公孙遂前往纠正,并授权公孙遂遇事可以相机行事。公孙遂到达后,荀彘说,卫氏朝鲜早就应当攻下,拖了这么久还未攻下,是因为杨仆好几次不按照约定的日期会合。又将平时自己对杨仆的怀疑一一告诉公孙遂,说,现在这样还不先发制人,恐怕会成大祸。公孙遂也同意荀彘的看法,便用天子符节召杨仆来荀彘军营议事。杨仆一到,立即被捆得结结实实,杨仆手下人马,全由荀彘统一指挥。公孙遂上报刘彻。
荀彘加大攻城力度。朝鲜国宰相路人、韩阴、尼谿(音意皆同溪)、参(姓不详),将军王唊(读如颊)等相互商议说,当初打算投降杨仆,如今杨仆被逮捕,只有荀彘一人指挥汉军,攻击越来越猛,恐怕我们挡不住,而大王偏偏不肯向荀彘投降。几人商量不如私下投奔荀彘,于是韩阴、王唊、路人投向汉军大营,路人死于半途之中。
夏季,宰相尼谿、参,派人杀死卫右渠,前来投降。汉军尚未开进王险城时,原卫右渠的大臣成己降而复叛,荀彘命卫右渠的儿子卫长、宰相路人的儿子路最,劝告朝鲜民众归顺汉朝。王险城人民起而攻杀成己,卫氏朝鲜王国遂亡。
汉朝因此而平定卫氏朝鲜,设置乐浪郡(朝鲜平壤市)、临屯郡(韩国江陵市)、玄菟郡(朝鲜咸兴市)、真番郡(韩国首尔市)。封参为澅(读如画)清侯,韩阴为荻苴(读如迪驹)侯,王唊为平州侯,卫长为几侯;路最因老爹路人为降汉而死,颇有功劳,封为涅阳侯。
这四个郡,并没有包括朝鲜半岛全境,但朝鲜半岛的绝大部分曾经纳入中国版图,则是不争之事实。
荀彘被召回长安,刘彻以争功相嫉、计谋乖戾的罪名将其当众斩首。杨仆也因当初兵至列口(列水入海处。列水,今大同江),本应等待与左将军会合,却擅自先行,造成很大伤亡,其罪本应斩首,赎身后成为平民。
汉四郡(公元前108年~公元313年)汉武帝在公元前109年至公元前108年间剿灭卫满朝鲜后在朝鲜半岛北部和中部设立的乐浪郡、玄菟郡、真番郡、临屯郡四个郡的总称,汉四郡对朝鲜半岛北部有很大的影响力。
公元前82年,汉朝将临屯、真番二郡并入乐浪、玄菟二郡。乐浪郡治所仍在今朝鲜平壤;玄菟郡治所则初在夫租(今朝鲜咸兴),直到公元二年才向西迁到吉林的东部,东汉以后因受貊所反抗而迁往辽东高句丽(今辽宁恒仁)。统治夫余、高句丽等族。东汉、曹魏和西晋皆保留了乐浪郡和玄菟郡。东汉末割据辽东的公孙氏分出乐浪郡南部设立带方郡,并为魏晋所承继。
西汉之藩属外臣
卫氏王朝建立后,控制了朝鲜半岛的北部地区,与西汉燕地相邻。此时正值西汉惠帝时期,天下初定,辽东太守经汉廷批准,主动与朝鲜国王卫满相约:卫满为汉朝藩属外臣,为汉朝保卫塞外,不使汉朝边境受到侵犯;塞外各族首领朝见汉朝天子,以及各国与汉朝通商,不许从中阻扰。作为回报,汉朝答应给予卫满以兵力和物资上的支援。
就这样,一个新的王朝─卫氏朝鲜在朝鲜半岛上诞生了。无论南朝鲜学者如何考据卫氏朝鲜为“满朝鲜”即朝鲜人国家,也无法改变卫氏朝鲜只是中国边疆割据政权一部分的事实。而由西汉流民建立起来的卫氏朝鲜更是名副其实的西汉“外臣”。
那么何是外臣呢?其实不论是箕子朝鲜还是卫氏朝鲜都一样,属于泛中原王朝的一部分,有独立的内政、财政权利,但是需要定时或不定时向中原王朝进贡纳表,不过他们也有独立的军队指挥权利,无需向中央政府报备;但是在外交上,它们在必须要向中央政府称臣,而中央政府则利用它们控制其它非泛中原王朝的“蛮夷”。
有了西汉藩属外臣的身份和汉廷的军事、经济的支持,卫满便开始不断地侵凌和征服临近小邦,真番、临屯都主动前来归顺,卫氏政权的势力因此迅速膨胀,领地扩大到方圆几千里。
当然,卫氏朝鲜肯定不想一直当一个保安角色的藩属小国,便开始借着西汉对他放任,开始大做文章,吞并周围国家的土地,扩展自己的实力:“以故满得兵威财物侵降其旁小邑,真番、临屯皆来服属,方数千里。”
到了最后,卫氏的土地已经达到了方圆数千里之广:“括地志云:“朝鲜、高骊、貊、东沃沮五国之地,国东西千三百里,南北二千里,在京师东,东至大海四百里,北至营州界九百二十里,南至新罗国六百里,北至靺鞨国千四百里。”
不仅如此,卫氏朝鲜为了对抗西汉朝庭反而勾结匈奴。而西汉孝文帝时期,将军陈武早就看卫氏朝鲜不爽了,在他看来,卫氏朝鲜很早开始就考试拥兵自重,其心可诛:“南越、朝鲜自全秦时内属为臣子,后且拥兵阻扼,选蠕观望。”
只是此时的西汉还属于休养生息的文景时期,而到了汉武帝时期,武帝可不再压抑自己了,开始准备东伐朝鲜,甚至直接将卫氏朝鲜定义为“匈奴左臂”去对付。
但是作死的卫氏朝鲜好像还不知道问题的严重性,继续变本加厉的发展自己的势力,甚至忽视汉朝的文书,阻止周围的地方部落面见汉天子,同时继续招揽西汉流民,积攒人口。
正所谓,是可忍孰不可忍,在卫满的孙子右渠在位时,朝鲜引诱并接受了很多汉朝的逃亡人口,又从未入汉纳表。而且真番、辰国(在半岛南部)请他转达汉朝的书信也不上报。于是乎,汉朝便直接对卫氏朝鲜开战了。
而这一政策又不仅仅局限于朝鲜半岛,在当时的南越、西域等地区,西汉王朝也设置了相应的治所,如南越设交州、西域设西域都护府、华北至朝鲜设幽州,就是这一政策的完美体现。
卫满的孙子卫右渠继位时,也是汉武帝登基的时候。汉武帝开始伐匈奴,不但与匈奴陷入数十年的长期战争,同时也逼迫其他周边的小国称臣纳贡,或干脆吞并。元朔元年(公元128年),在卫氏朝鲜东边的濊貉国王南闾被迫投降汉朝,所属之地被划为汉朝的一个郡,称为沧海郡。对卫右渠而言,这是一个警讯。
汉武帝怀疑卫右渠暗中与匈奴勾结来往,派一个叫涉何的使者去交涉,向卫右渠提出严重警告。但卫右渠不听,也不肯奉汉朝为宗主国。涉何未能达成任务,怕遭受汉武帝惩罚,回程中竟将送行的朝鲜大臣杀死,然后向汉武帝报告斩杀了朝鲜的将领。汉武帝大喜,封涉何为辽东东部都尉。卫右渠甚为愤怒,发兵袭杀涉何。
汉武帝震怒,于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派楼船将军杨朴率领七千人从山东乘船渡过渤海,左将军荀彘率五万大军由陆路经辽东,两路夹攻卫氏朝鲜。这是历史上中国第二次派大军到达朝鲜半岛境内,距离战国时代燕国大将秦开侵入朝鲜半岛两千里已经有一百八十年。卫氏朝鲜大臣中主和派多,国王卫右渠却不肯投降。卫氏朝鲜大臣见情势紧急,共同谋杀了卫右渠向汉军投降,卫氏朝鲜于是灭亡。
卫氏朝鲜存在时间是公元前195年~前108年。于中国西汉初年时。由燕王卢绾部将
燕国将军卫满率千余人进入箕子朝鲜,推翻箕子朝鲜自立,是朝鲜半岛历史中最早得到考古
及文献证明的国家
卫氏朝鲜不臣,汉军征伐设四郡。
卫氏朝鲜国王世系
传三代,八十六年。
卫满 (前194年-前161年在位)
卫蒙 (前161年-前129年在位)
卫右渠 (前129年-前108年在位)
卫氏朝鲜版图(网上图片)
附:朝鲜名字
《史记》卷三十八《宋微子世家》、《汉书》卷二十八《地理志》、《后汉书》卷八十五《秽传》、《尚书大传》等书中都记载箕子在商朝灭亡后赴朝鲜的史事。按照古籍,朝鲜一词有三种用法:其一作为地名。如《史记》卷三十八《宋微子世家》《索隐》指出:“潮仙二音,地因水为名也”。卷115《朝鲜列传》《集解》引张晏说:“朝鲜有湿水、洌水、汕水,三水合为洌水,疑乐浪朝鲜取名于此也”。《山海经》第十二卷《海内北经》:“朝鲜在列阳,东海北、山南”,都是将朝鲜一词用作地名来使用的。其二作为国名。如《山海经》第十八卷《海内经》:“东海之内,北海之隅,有国名曰朝鲜”。《后汉书》卷一下“乐浪,郡,故朝鲜国也,在辽东”。都是用作国名的例子。还有,《三国志》卷三十《韩传》裴松之注引鱼豢《魏略》说“朝鲜与燕界与液膜与浿水”。既然提到边界问题,这里朝鲜一词显然也是用作国名。其三,作为族名。如《史记》卷115《朝鲜列传》《正义》引《括地志》“朝鲜、高骊、貊、东沃沮五国之地”,与朝鲜并举者都是族名,此朝鲜当地用作族名,此族也就是卫满在夺取箕氏朝鲜政权以前即已“稍役属真番、朝鲜蛮夷”的。
由此可见朝鲜其名由来现在已不可考。
汉四郡
汉四郡(公元前108年~公元313年)汉武帝在公元前109年至公元前108年间剿灭卫满朝鲜后在朝鲜半岛北部和中部设立的乐浪郡、玄菟郡、真番郡、临屯郡四个郡的总称,历史上称其为"汉四郡"。四郡之下设有很多县,郡县长官由汉朝中央派遣汉人担任。很显然“汉四郡”的设置,说明汉武帝已经将朝鲜半岛北部地区纳入了汉帝国的统治范围。汉四郡对朝鲜半岛北部有很大的影响力。
汉朝在朝鲜北部地区进行郡县统治,客观上大大促进了汉与朝鲜半岛北部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助于汉朝先进文化在朝鲜汉朝郡县地区的传播。当时不仅有汉人官吏到朝鲜四郡去任职,更有很多富商大贾与农民前往经商、垦荒,朝鲜四郡已是一派汉文化景象。这一点从考古发掘也可证明。近年来,在汉四郡地区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大量汉朝的官印和各种质地不同、形状各异的器皿,考古学家将这种文化现象称作"乐浪文化",其实也就是汉文化。在"乐浪文化"的考古发现中,最具代表性的还是地处今朝鲜平壤市乐浪区土城南面,总数达2000余座的乐浪墓葬群。这些外形多为方台形封土的坟丘墓,是中国周、汉时期墓葬的普遍形状。其墓葬结构主要有木椁墓和砖室墓两种,其具体造法、式样,乃至细微到砖上花纹,都与中国的中原汉墓没有差异。墓中随葬品非常丰富,为清一色的汉文化特色。乐浪墓葬群可以被看作是朝鲜北部受汉文化强烈影响的一个具体见证。
汉武帝之后,西汉在朝鲜半岛北部的郡县设置情况有所变化。昭帝始元五年(前82年),罢去临屯、真番二郡,并入乐浪、玄菟二郡。乐浪郡治所仍在今朝鲜平壤,管辖貊、沃沮等族;玄菟郡治所则初在夫租(今朝鲜咸兴),后因受貊所侵而迁往高句丽西北(今辽宁东部新宾地区),管辖高句丽、夫余等族。
设立原因
汉武帝灭了卫氏朝鲜后,在其管辖地先后设置了乐浪、临屯、玄菟和真番四郡,历史上称其为"汉四郡"。四郡之下设有很多县,郡县长官由汉朝中央派遣汉人担任。很显然,"汉四郡"的设置,说明汉武帝已经将朝鲜半岛北部地区纳入了汉帝国的统治范围。
汉武帝之后,西汉在朝鲜半岛北部的郡县设置情况有所变化。昭帝始元五年(前82年),罢去临屯、真番二郡,并入乐浪、玄菟二郡。乐浪郡治所仍在今朝鲜平壤,管辖貊、沃沮等族;玄菟郡治所则初在夫租(今朝鲜咸兴),后因受貊所侵而迁往高句丽西北(今辽宁东部新宾地区),管辖高句丽、夫余等族。
汉朝在朝鲜北部地区进行郡县统治,客观上大大促进了汉与朝鲜半岛北部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助于汉朝先进文化在朝鲜汉朝郡县地区的传播。当时不仅有汉人官吏到朝鲜四郡去任职,更有很多富商大贾与农民前往经商、垦荒,朝鲜四郡已是一派汉文化景象。这一点从考古发掘也可证明。近年来,在汉四郡地区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大量汉朝的官印和各种质地不同、形状各异的器皿,考古学家将这种文化现象称作"乐浪文化",其实也就是汉文化。在"乐浪文化"的考古发现中,最具代表性的还是地处今朝鲜平壤市乐浪区土城南面,总数达2000余座的乐浪墓葬群。这些外形多为方台形封土的坟丘墓,是中国周、汉时期墓葬的普遍形状。其墓葬结构主要有木椁墓和砖室墓两种,其具体造法、式样,乃至细微到砖上花纹,都与中国的中原汉墓没有差异。墓中随葬品非常丰富,为清一色的汉文化特色。乐浪墓葬群可以被看作是朝鲜北部受汉文化强烈影响的一个具体见证。
虽然朝鲜四郡的设立持续了好几百年,从公元前108年到公元313年,但是四郡并存的情况,在历史上其实并没有持续多久,不过只有二十多年,前82年,真番、临屯二郡与玄菟郡的东部地区被并入乐浪郡,而玄菟郡的治所也西迁到了高句骊县。
但是乐浪郡与玄菟郡,从东汉到曹魏与西晋都被保留了下来。值得一提的是,东汉末年割据的辽东势力公孙氏,曾经把乐浪郡南部原本是真番郡的辖地给重新分离了出来,称为带方郡,这一规划在魏晋时期也被继承了下来。
公元313年,高句丽崛起后吞并了乐浪郡,至此汉四郡彻底灭亡不存于世。而原本真番郡的辖地,也就是带方郡因为是中原王朝的飞地,因此受到了孤立,于次年被百济国所吞并。
汉朝朝鲜四郡的立与破,所体现的不仅仅是中原王朝对边疆地区直接管控能力的增长与消减,更多的是中原王朝在对外拓展所形成影响力变化的侧面写照。
其之所以会选择在朝鲜半岛设置汉四郡,根源不仅在于加强对土地的开拓,更为了促进民族的融合建设,减少中原王朝外在的威胁。
汉四郡(网上图片)
汉武帝元封三年汉四郡(网上图片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汉文化的影响决不仅仅局限于"汉四郡"所在的朝鲜北方地区,它对于半岛南部韩马族地区同样具有魅力和吸引力,引起它们的普遍向往。早在公元前109年,也就是汉武帝出兵卫氏朝鲜前夕,南部马韩目支部落就曾派遣使者赴汉地朝觐汉武帝,只是由于卫氏朝鲜王右渠的阻扰而没有实现。"汉四郡"设置后,南部部落酋长们钦慕北部乐浪汉文化,其中不少人都与汉朝乐浪郡保持着密切的往来。而他们与北方的来往,自然也带动了南北人民之间的往来通商。与此同时,还有北人南来,更是直接带来了北方先进的乐浪文化。像箕氏朝鲜的箕准王南逃到马韩地区,自称韩王,自然也间接地传播了汉文化;而南部有一些部落,甚至就是北方人南迁后,与南方土著人杂居而形成的移民社会。从出土文物可知,当时的汉四郡文化已经影响到半岛的最南端济州岛等地。
但由于任何国家政策的开展都离不开强大国力的支持,因此当国力强大时,汉朝得以设立汉四郡,可一旦国力衰弱,四郡顷刻之间便灰飞烟灭。
评论(0)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