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朋友问我,完美的一天是什么样子?我思考了一下,完美的一天也许就是: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我们处在一个干扰的年代,朋友圈越来越大,伴随而来的是更复杂的人际关系;城市里高楼林立让大自然离我们越来越远;手机让生活更便捷,但也带来了爆炸式信息。加上生活的压力,工作的琐碎,家人的烦恼。一颗平静、简单的心反而变得很难得。若能心安,若无烦恼,满心欢喜,那是多大的奢侈。
禅宗说“心性本静、佛性本有”而这颗最简单的心,是我们本来就有的。
2500年前,佛晚年临于涅槃之际,灵山大会,众人献花并请佛说法。佛祖一言不发,拈花示遍大众,在场众人皆默然。 独有迦叶领悟佛意,破颜微笑。佛将金色婆罗花交予迦叶并说了一段话:“我心中领悟的佛法,实相无相,不立文字,以心印心之法传给你。”没有文字图案,以心印心来传授,这个法门就是“禅”。
因缘和合,今天和同伴们一起,来到灵山胜境,放下尘世的嚣扰,瞻视绵延的远山,抚摸青青翠竹,感受大佛的包容。在灵山精舍,体验一段欢喜,静心的禅意生活。换上粗麻细棉,褪去无用装饰,放下手机,泉水净手,盘腿而坐。等待老师们,以心印心的分享。
古有高山流水,君子佩香,今有灵山一会,琴香雅集。
悠扬的琴音,潺潺铮铮,是流水、是风吟,是星辰大海,使人心驰神往。
以一曲古琴和箫合奏的《良宵引》作为开场,如闻嵇康,精彩绝伦。最后的古琴曲《酒狂》
更吸引我,虽然只有7根琴弦,却能表现出微醺、正酣和醉酒的不同状态,令人对古琴艺术叹为观止。
都说闻香识人,香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认识了四大名香:沉香、麝香、檀香、龙涎香。然后,动手打一打香篆,焚香祝福,嗅着那缕缕的幽香,用心神去领会香韵带给我们的美好与平静。
清静自然的氛围,琴箫香韵的风雅。躲避了攘攘红尘,消解了身心疲惫,感叹古朴浑融的传统文化。
如果不修禅,我们便容易被情绪控制,当处于烦躁、愤怒、沮丧的情绪中,怎么让自己安静下来?灵山禅意体验中,正念音乐给了我答案。专注的聆听一段声音,感受它的起承转合,一直到它越来越远。不评价声音好听不好听,保持全然的觉知,只是听…
什么叫全然的觉知?触碰手里的乐器,摸摸它的纹理,听一听它的声音,感受一下它的震动。发现自己正在和乐器交流。此时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并且能觉照到自己的心念与动作,这是正念。注意力放在自己的一呼一吸之间,分明地觉知到自己身体的状况,这也是正念。个人认为王阳明所说的知行合一,也就是正念。让自己保持在正念里,负面情绪就会远去,这是正念的奇迹。
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自然。六点晨起,巡礼灵山,饶塔经行。
灵山的清晨,清凉而宁静,山谷中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偶尔几声鸟鸣,更衬托出山的幽静,禅的风雅。
比较特别的是,我们褪去鞋袜,赤足而行,感受大地的温度,体会内心的节奏。绕行后,每人摘了一朵花,如获至宝的带回精舍。
吃了几十年的饭,关于如何吃饭?今天重新学习。
不用奇怪,你是不是也经常边刷手机边吃饭?一口没咽完就又去夹菜?又或者边聊边吃?
难怪孔子说:鲜能知味者。
食不言寝不语。手持饭碗,用心吃饭,感受每嚼一下的滋味。米是香甜的、菜是清爽的、汤是温润的、心是平静的。最后,记得跟你的食物说声:谢谢。
饮茶可以伴明月、花香、琴韵、山水,一切都如此怡然雅兴。绕塔经行时摘的花,放入花瓶,成了我的席间花。
咕噜咕噜开始烧水,从茶壶的水沸声中去感受自然的呼吸,在茶叶的飘逸中感受茶树的生命,以“天性自然”的本性去接近和契合自然,从而彻悟茶之妙意。
人要修行,才能觉察自我,活在喜悦之中,这个过程就是一个从苦到乐的过程。此刻饮茶也有一种先苦后甜的口感,品茶如参禅一般,这便是禅茶一味。
一餐饭一杯水是否知味?一首曲一根弦是否入耳?一段香一盏茶是否相应?一颗安宁简单的心是否难寻?回到精舍房间,我发现了三本书:
《身在哪里,心在哪里》
《安住其心,当下修行》
《何处提起,何处放下》
也许,这就是此次禅修的答案吧。既然禅没有图形,没有文字,那就只能用自己的心去体会,去感悟。如果学会了管理自己的情绪,接受生命的无常,善待身边的人。那无论是工作,还是情感,还是育儿,很多难题都能迎刃而解。悟出了其中真意,那便是自己的智慧,心灵的归属。
愿你我愿抖落尘埃,向心而行。愿岁月锤炼你我一副丰满的灵魂和清瘦的欲望。愿你我心生欢喜,如来如愿。
评论(0)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