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瑶里,我们前往安徽黄山市。黄山市、黄山、黄山区,徽州、徽州区,这几个概念的区分难度,丝毫不亚于当年想去武夷山旅游的伙伴遇到的“南平南站位于南平北站北面”,“武夷山东站其实在南平”。
首先,我们得有一个大的概念。
宋宣和三年(1121年),歙州改名为徽州,下辖歙[shè]县、黟县[yī ]、休宁、祁[qí]门、绩溪、婺[wù]源六县,治所在歙县。如果你第一次来徽州,会觉得自己是文盲,很多字不会念。我们逛的徽州古城,是在歙县。婺源,1934年划归江西,1947 年划回来,1949年划到江西不同专区过,1952年划归江西上饶至今。所以徽州文化圈有部分在江西。
徽州区,1987 年,从歙县划出来的。
黄山区,原太平县。黄山风景区就在这个区。
黄山市,1987 年,撤销徽州地区,成立地级市黄山市。
1 徽州古村,有历史,有特色
提到徽州,第一个印象应该是那些徽派建筑吧。特别是水面倒映下的白墙灰瓦、马头墙,还有精致的木雕、砖雕和石雕。国家从 2012 年开始,公布了 5 批“中国传统村落”,共计 6819 个。第一批 646 个,徽州的一府六县占了 21 个。由此可见,徽州传统村落价值之大,作为旅行者不可不到访。
▼宏村 月沼
如果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来看,七批 487 个,徽州占了 26 个,占比 5.3%,简直高得吓人呀!
传统村落(以前叫“古村落”)的评判标准至少需要满足这四点(未查到正源):❶ 有四五百年的历史(至少要明代起),而且这个历史还被记忆在这个村庄里面;❷ 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物质及非物质的;❸ 基本保留原来村庄的体系;❹ 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为避中原战乱,北方人多次迁移南方。南方多山地,正好隔绝了外界的影响,保存了当地的遗产。不管是物质的还是非物质的。历史规律总是相似的,韩国人也经历过大拆大建的“新农村建设”。后来他们反思了。我们也一样,对古村落的关注,始于上世纪 80 年代。或许正是西递、宏村的开发,让人们意识到,原来老祖宗留下了聚宝盆呀。
▼宏村南湖书院
意识没跟上的村落,可能已经拆了老屋,盖起二层小平楼了。甚是可惜!徽州这地方,亦儒亦商。休宁县是拥有状元最多的县。这称号不知道是不是宣传口号。但 1300 年的科举考试只生产 691 位状元(三年一科,含武状元),休宁有 19 个,占比 2.75%,这只是一个县呀。
从商,有钱;尊儒,从政,有权。
于是宏大的祠堂,各类牌坊,就不鲜见了。
可能老祖宗也没想到,数百年之后,村口的牌坊不再是村口,售票处才是村口。但凡有些游客前来的村子,都会弄成景区,收费也堪称比肩 5A 景区了。
2 南方祠堂多,但原有功能渐失
老祖宗们更没想到的是,竟然有子孙把家宅拆了卖掉。有卖到美国的、新加坡的,我之前上班的那家公司,也购得两座,安放在园区里。这也算找到好婆家了吧。但在外人看来,总觉得是件心酸的事。
当然祠堂就没办法卖了,那是公共建筑,村里的共有财产。祠堂存量最多的省份,都在南方。我们老家福建,很常见。我们村就有一座三进的祠堂。从建筑面积上看,并不比宏村、西递来得小。所以,对于祠堂并不陌生。小时候的记忆里,祠堂更像是老人会。老人们,会聚在一起打四色牌。他们也会在这里乘凉。村里的红白喜事也会选择在祠堂或祠堂前的广场举办。那个热闹景象,现在依然记忆犹新。
▼西递
▼胡文光刺史牌楼
而这边的祠堂,基本空空如也,连祖宗牌位也寻不见。有些祠堂更是锁上了,基本不开。
用进废退,建筑也是如此吧。感觉就像是标本,失去了生命。
今年 5 月在湖南汝城,那边的祠堂也多得不得了,特别是“鸿门粱镂雕”是此前所未见。黟县这边类似,村里可能会有数座不同等级的祠堂,一样有总祠、家庙、宗祠、公祠、私厅之分。总祠或宗祠,是全村的中心。来这里的路网,一般是四通八达的。
3 宅子要活下去,不能成为标本
徽州村落,除了祠堂、牌坊外(后面单独讲,蜀源、稠墅、棠樾的牌坊群),就看民居的了。一般来讲,民居的年代比祠堂稍晚,多是清代的。之前在山西见过元代的姬氏民居,那是个活宝贝了。毕竟,世代保守着老房子,不是件容易的事。首先,这祖上在很早以前,非贵即富。否则用材不够好,想留下来也不容易。后代子孙如果不给力,家道中落了,说不定宅子也要易手。所以,能留下来,实属不易。
能整村留下上百座明清的民居建筑,这不得各方面条件均达标才行?难!
加载更多
评论(0)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