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沅小城故事多,
繁花挽月紫燕酌。
补麻河畔蜂蝶过,
只采香茶一竹箩。
一定,我的镇沅,是全国最好看的自治县之一。更是独一无二的世界茶王之乡。它的好看,在于山的秀,水的清,地的灵。从来,以茶叶滴翠的绿,来浆洗出一身的香。
我的镇沅,伫立在云南省的西部。东是玉溪,西近临沧,南朝普洱,北出大理。山高水长,人杰地灵。要是你从省城出发,汽车四小时就能到达。
我的镇沅,总是春天好看的模样。历史悠久,茶文化最古远。近年来,靠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得天独厚的大自然馈赠,有了打造茶品牌开发的能源。境内的八大茶山(马邓茶,老海塘茶,砍盆箐茶,打笋山茶,老乌山茶,五一茶,千家寨茶,茶山箐茶)都以丰盈的茶资源,厚重的茶文化,真实的姿态获取了国内外,茶商或消费者的亲赖。
想在你面前,最是能美到云端的一句话:“班章为王,冰岛为后,千家寨为爷”。那些,人与人相比,能耐得住被喊为爷的人,正是德高望重的人。茶与茶相比,品牌以爷为号的,到底,是最高级别的了。然后,它的霸气,成就了古“普洱”茶的唯一。
我的镇沅,以八大茶山的茶叶味道,从“大爷一次排列到八大爷。”共八款千家寨爷号茶的,普洱茶品牌。注册出的“镇沅千家寨茶庄园,”地理位置标志图。证明了商标是全国统一的,县内普洱茶品牌标志。説直了,也就是把全县的古茶树资源,统一举牌管理,加以地理标志的巩固或保护。
打笋山,吼一声紫马,灯火里的叶子,就唱出歌来
牵情花
名字喊出亲切
经年里仅看见一枝细蔓
牵着零星的几片绿叶
慢慢学会开花
喇叭口朝天的样子
开得无心无肺
粉艳与墨黄相间
如同深冬里的阳光
温暖,更像一场相遇
热烈叙旧日子,便透明绿茶味道
你说岁月静好,说人世迟开花色更深沉一些。想见恨晚的飒飒曼舞的妩媚
只是,我不明白 ,是花牵来了蜜蜂
还是牵牛的牵来了文朋诗友
相约着走进的紫马深港
栈道
焕习河。晃动木头和铁链
还有南下马帮的倒影
清朝的雨又下不止多少遍
淋湿望夫台
千年栈道,竹马走在
云遮雾锁的山中
留下青梅遥对天际
粉黛香腮。泪痕红泥
濡湿栈道石阶,变幻流水的颜色
陌上翠绿,从眼底涌来接上紫马街
另一头山。茶花开在古道两边
歌沉舞隐,笙箫弦断
一只不识风情的蝴蝶
同一条路上方,遇见旧光阴里
频频翘首的旧相识
2020/12/31/振太采风
笋山,吼一声紫马,灯火里的叶子,就唱出歌来
根须。 从不离开泥土
山脉。骨骨节节间的生长
叶子浪涌成海
绿是一幅画的底色
青枝和绿叶守住光阴
跟着马蹄攀岩的人
每向前一步,天地
就辽阔出十万八千里
在时间之外 ,段氏的炼丹池
泊翠影松风,也落云蝶飞燕
杂木野草消亡。黎明
用第一颗太阳的热烈
存照。因黑夜点亮的灯火里
一种灵石水音的回声
在香色渐浓里,低过了人世
当一块立体的翡翠
盖过原始的村庄。 盖过山水的源头
以及,露珠用来打盹的
每一棵草木 ,每一块石头
打笋山,我吼一声紫马
灯火里的叶子,就唱出歌来
地理位置:
打笋山属无量山脉澜沧江水系,上与景东永秀相连,下与景谷民乐小景谷茶区相连,西有澜沧江与临沧“昔归”茶区相连。
打笋山茶区主要以台头、山街、介牌村民委员会为核心。周边有文平、文索、焕习、文兴、文缅、长安、秀山、黄梨、兴隆及勐大镇平和、英德11个村民委员会。国土面积555.4平方公里。最远核心区台头村距振太镇人民政府驻地约35公里,距离镇沅123公里。
生态环境:
打笋山茶区,山地海拔在1478--2530.1米之间,辖区海拔最高是文平村宝仓山2530.1米;最低处是文索村老王章组老马坟1478米,平均海拔为1652米。年降雨量865-1284毫米,年平均气温17℃。茶区地处南亚热带季风生物气候,植被,为山地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四周森林连绵,空气清新,青山秀水,气候温和、雨量充足。这里的古茶林、被文板水库、丁家凹水库,原生态的风光美景,相互映衬,怎样看,也是一幅素雅水墨。
茶树品种:
打笋山茶区茶树品种主要有:景谷白茶、文和白毫等有性系大叶群体种及云抗10号、长叶白毫、雪芽100号等无性系品种。如打笋山茶区代表性植株文和白毫,小乔木型,大叶类,中生种。植株较高大,树姿开张,主干显,分枝密,叶片稍上斜或水平状着生。叶片大,椭圆形或长椭圆形,叶色深绿,叶身平,叶面平滑,叶缘微波,叶尖急尖或渐尖,叶齿浅细,叶质柔软。芽叶纤长,黄绿色,茸毛特多,产量较高,适制绿茶,条索纤长,翠绿色,白毫多,清香持久,滋味甘醇。
汤质与味道:
打笋山茶区条索粗率朴正,茶汤黄绿透亮,汤感较甜柔,苦重于涩,茶气足,香气幽远,茶质厚,滋味醇顺,回甘快而持久,汤质饱满,叶底丰润,山野气息偏
重。如太和甜茶;汤色黄绿明亮,有兰花、稻花香、微涩中,回甘持久生津,汤质饱满,杯底黄绿均匀的好看。这种太和甜茶”属云南古老的传统红茶,普洱晒红茶。2019年荣获世界红茶质量推选“中国红茶类银奖”,就是现在的,镇沅千家寨茶庄园里的,打笋山“四爷”古“普洱”。
文化资源与保护:
振太有汉族、彝族、傣族等14种民族。难搭桥,是曾经茶马古道上的历史名桥。据《新纂云南通志》载:“此桥建于两岸峭壁间,就崖砌墩嵌为半圆石拱桥,跨径单孔7米,长10米,高20米。”普洱专注于地域文化研究的黄桂枢先生曾到此一游,惊叹不已,随手题联一副:“难得飞虹横壁卧,搭通困道顶天开。”
紫马街,百年古宅与围墙,碾子房与古井,栈道与凉亭,小桥与流水。清泉汩汩,鸟语啾啾。一幅诗意的世外锦源。一説起来,上面,就有清朝年间的灰尘,止不住的,密密麻麻的飘落。 紫马街,是当时当地马帮通过紫马古道经商而发展形成的古村落。是普洱市现今保存完整,建设时间更早的古村落之一。2014年,还被列为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的目录。
业果与现状:
打笋山茶区有生态茶园面积1.03万亩,涉及14个村民委员会,涉及茶农1560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茶农涉及10个村民小组404户。有茶叶生产加工企业2户,茶叶初制所18个,农民茶叶专业合作社6个。已有1家企业1700亩茶园获得有机茶园转换认证证书;2家企业获得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SC认证),茶叶总产量610.1吨。
打笋山茶区主要分布在振太镇山街、抬头、界牌村等彝族和汉族混居区。有栽培型古茶树园,居群面积10220亩,古茶树约1.39万株,种植历史悠久,集中、连片成林分布,保存完好,古茶品质优良。打笋山茶区树龄最大的古茶树位于文索村文和组,单株年产量4公斤。
茶源与历史:
打笋山,是茶马古道上的一个驿站。这里长满了多种竹子,苦竹,甜竹,金竹等。当地人,依着竹笋度日。骡马也靠着吃竹叶“躲秋”。因为一到秋天,骡马吃其它草料就生病。因此,外来马帮也会来这里“躲秋”,还把这里叫过马草窝。后来,打笋山就依竹笋而得名。
据说,元朝时候,蒙古人南下征战,中原人戌边来到无量山,因海拔高,水土不服等原因,疾病缠身。当地人时常喝茶,身体健康。当地人的茶又苦又涩,他们难喝,就把自己中原茶技,结合当地茶技,一起研究制作。选用一芽二叶,一芽三叶的鲜叶,摊,凉,搓,团,抛,悟,日晒,等工艺的制作。制作出的茶,不苦不涩,清甜爽口,为“太和甜茶”。段氏,李氏,陶氏,罗氏,刀氏,都是当时制作茶的几大家族。
所以说,历史上的振太,盛产茗茶“晒红毛茶”,是普洱晒红的原产地。它以甜著称,顾名思义“太和甜茶”。制茶历史可追溯至三百余年前。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堪称普洱市乃至国内外地方民俗茶技艺的奇葩,是太和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结合地方茶资源、民俗文化、气候特征原创的工艺。成就了 民族饮茶习俗和茶文化。后来,这一茗茶被商业界命为“云茶古代商品化的一种,历史见证”的标签。
隔着千家寨,有人在讲价,大概,是是几个外来商板。对着一个叫段苹的彝家女子。作为“四爷”企业人,她挽太和甜茶,在炊烟里穿行。说好的,一辈子以茶为亲,做茶的女儿,茶山不老,她就不敢老去。
天空,飞翔着鸟儿时,被阳光亲吻着的焕习河,一寸一寸满过身体,叫段苹的女子,已经用一片叶子,洗身了三千年。
振太,普洱的蓝
一下子瞧见
雨水骤然落下
阳光。从高处倾落
天空扇动起翅膀
一下子想加入
一下子想拥抱
拥抱太阳。拥抱一棵
无法躲闪百年茶树
连同成群结队的蚂蚁
甚至,还想拥抱
一座完整的小镇
振太。普洱的蓝
收下心口的热烈吧
我只想让一首小诗
走过古道。迎上紫马
从难达桥跑过
再从侨乡的繁华里
听一听古村落的故事
评论(0)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