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行程:蒂阿瑙——马纳普里(Manapouri)神奇峡湾之旅(Doubtful Sound Wilderness Cruise)——瓦卡蒂普湖(Lake Wakatipu)——皇后镇天际缆车(Skyline)——昂森温泉(Onsen Hot Pools)
神奇峡湾(Doubtful Sound)也称“寂静的峡湾”,是南岛深度第一(421米),长度第二(40公里)的峡湾。虽然名声不如米尔福德峡湾响亮,但魅力却丝毫不输,体验也截然不同。
峡湾的名字来源于英国探险家詹姆斯·库克船长(Captain James Cook)。18世纪,库克在探索新西兰海岸时注意到了这一地区。由于两侧岩壁高耸,他对峡湾内部是否有足够的风力让船只顺利返航深感“怀疑”(doubtful),因此并未进入峡湾内部,而是选择从外部驶过。
库克最初将此地命名为“神奇港”(Doubtful Harbour)。后来,到达这里捕杀鲸鱼和海豹的猎人们将其称为“神奇峡湾”,并逐渐流传开来。
由于地理位置偏远且交通极为不便,神奇峡湾比米尔福德峡湾更加人迹罕至。自数万年前冰川消退以来,这里始终远离尘嚣,几乎未受现代社会的影响,保留了大自然的宁静与纯粹。
神奇峡湾不仅拥有原始而偏远的野境风光,更独具变幻无常的气候风情。时而蓝天白云,阳光明媚;时而迷雾朦朦,神秘莫测。
想要游览神奇峡湾,目前唯一的方式是报名参加RealNZ公司组织的神奇峡湾野生动植物巡游(Doubtful Sound Wilderness Cruise),且每日名额限制在450人以内。这一精彩的一日游行程从马纳普里(Manapouri)开始,首先乘坐游船横穿风景如画的马纳普里湖(Lake Manapouri),随后搭乘巴士翻越威尔莫特通道(Wilmot Pass),抵达深湾(Deep Cove)。从这里登上双体船,正式开启三小时的峡湾巡游之旅。
加载更多
结束了神奇峡湾的巡游,我们从马纳普里驱车前往下一个目的地——皇后镇。接下来的几天,我们的南岛行程将由壮阔的海岸线重回内陆秘境。这时的天空澄澈如洗,万里无云,仿佛是为迎接我们而特意擦拭过一般。驶过金斯顿(Kingston)小镇,瓦卡蒂普湖(Lake Wakatipu)便如同一面巨大的魔镜,逐渐呈现在我们面前。
瓦卡蒂普湖形如闪电,是新西兰第三大湖泊。它的北端,达特河(Dart River)好似一条银丝带,将冰川融水的清冽注入湖中;而在皇后镇,卡威劳河(Kawarau River)则如同一位优雅的舞者,携带着湖水的灵气,缓缓流向远方。
和南岛众多璀璨的明星湖泊一样,瓦卡蒂普湖也是远古冰川运动的杰作,它四面环山,其中厄恩斯劳山(Mount Earnslaw)海拔最高,达到了2819米。
从金斯顿到皇后镇的6号公路沿着悬崖逶迤曲折,一侧是巍峨的南阿尔卑斯山,另一侧是碧蓝如玉的瓦卡蒂普湖。沿途设有多个观景台,每个都像是精心设计的画框,将湖光山色定格成一幅幅令人窒息的风景画。
由于瓦卡蒂普湖形状奇特,湖面形成了独有的“潮汐”现象——水面每隔25分钟就上升和下降约10厘米。根据毛利人的传说,这是因为在湖底长眠了一个名叫默特乌(Matau)的水怪,正是它的心跳导致湖面出现“潮涨潮落”的奇观。
来不及沉醉太久,皇后镇便已悄然抵达。虽然只是路上的匆匆一瞥,但瓦卡蒂普湖的美已经深深地印刻在我的脑海中。明天,我们还将前往它的源头,去探寻更多关于这片湖泊的神秘故事。
Tips:
一、湖区周围的城镇有皇后镇、金斯顿、格林诺奇(Glenorchy)和金洛克(Kinloch)。从皇后镇出发,沿湖畔公路行驶,沿途风景优美,停车方便。皇后镇有巴士和渡轮前往湖区周边景点,适合不想自驾的游客。
二、湖区有多条徒步路线,如路特本步道(Routeburn Track)和格林诺奇步道(Glenorchy Walkway),适合不同体力水平的游客。周边还有专门的自行车道,适合骑行爱好者。水上活动可以尝试划皮划艇、帆船或乘坐蒸汽船游览湖景。
三、格林诺奇码头、皇后镇山顶(Bob’s Peak)和湖畔公路沿线都是拍摄湖光山色的好地方。日出和日落时分,光线柔和,景色最为迷人。
皇后镇(Queenstown),这座被南阿尔卑斯山环抱的小镇,坐落在瓦卡蒂普湖畔,被誉为“世界冒险之都”。它不仅是南岛的一颗明珠,更是无数旅行者心中的梦幻之地。
1862年,两名剪羊毛的工人在沙特欧瓦河(Shotover River)边因为发现黄金一夜暴富。后来在“淘金热”的基础上建立的这个小镇被命名为“皇后镇”,因为“这里可作为维多利亚女王的皇家后院”。
漫步在皇后镇的街道上,你会发现小镇既有山间的宁静,又不失都市的活力。皇后镇的中心并不大,但每一处都充满了独特的魅力。
最热闹的地方莫过于湖岸附近,街头艺人的歌声、游客的欢笑声与湖水的轻拍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
湖边的长椅上,人们静静地坐着,欣赏着远处的群山和波光粼粼的湖水,此时此刻一切的烦恼都被眼前这片美景融化了。
傍晚时分,天空的色彩从蔚蓝转为金黄,湖面也随之变幻颜色。夕阳的余晖将四周的南阿尔卑斯山脉镀上了一层柔和的橙红色,大自然在此刻尽情地挥洒着它的调色盘。
加载更多
搭乘标志性的天际缆车(Skyline)登上鲍勃峰,在至高点俯瞰南阿尔卑斯山脉的壮丽全景,饱览迷人的瓦卡蒂普湖,是皇后镇不可错过的经典体验。
从镇中心步行5分钟即可抵达缆车站。我们18:00到的时候,无需排队,随到随走。天际缆车作为南半球最陡峭的缆车,以其37.1°的惊人坡度著称,仅需5分钟便能飞跃瓦卡蒂普湖,直达鲍勃峰山顶。
随着缆车缓缓攀升,220°的全景视野令人震撼,科罗奈特峰(Coronet Peak)、卓越山脉(The Remarkables)、瓦尔特峰和塞西尔峰(Cecil Peak)依次在眼前铺陈开来,瓦卡蒂普湖则如同一块碧蓝的宝石,缀嵌在群山之间。
到达山顶后,我们迫不及待地直奔观景台。这里是俯瞰皇后镇的绝佳地点,放眼望去,小镇的房屋错落有致,湖水在阳光下闪烁着粼粼波光,与周围巍峨的山脉交相辉映,让人心旷神怡。
每个人都如痴如醉地沉浸在这高空视角带来的惊艳中,耳边不断响起“Amazing!”的赞叹声,仿佛所有的语言都无法完全表达眼前看到的一切。
尽管流连忘返,我们却不得不离开,因为接下来是今晚的重头戏——在山顶的Stratosfare餐厅享用晚餐。我们提前预订了靠窗的位置,这里同样是欣赏皇后镇夜景的最佳视角。
晚餐是丰盛的自助餐,新鲜的绿唇贻贝、嫩滑的新西兰羊肉、香气四溢的烤肉,还有各式甜点,每一道菜都让人垂涎欲滴。餐厅的氛围温馨而浪漫,伴随着轻柔的音乐,我们一边品尝美食,一边欣赏窗外的景色,在谈笑风生中度过了一个安逸放松的夜晚。
加载更多
皇后镇并不只有心跳加速的肾上腺素刺激,我们的行程就充满了轻松与惬意,除了享用美食和购物,今晚还安排了一项特别的活动——泡温泉。著名的昂森温泉(Onsen Hot Pools)距离皇后镇仅10分钟车程,14个雪松木温泉浴缸能让你在风景如画的环境中彻底放松身心。
我们预订的是原生态温泉(The Original Onsen),它不仅提供私密的空间,还配备了可伸缩屋顶,只需轻轻按下按钮,便能在室内与露天体验之间自由切换。浸泡在温暖的泉水中,眼前是沙特欧瓦河的潺潺流水与对岸群山的壮丽景色,手中捧着免费的饮品和小吃,身心仿佛与自然融为一体,怎一个惬意了得!
这个大年初一,注定与众不同。白天,神奇峡湾的寂静与多样让我们置身奇妙仙境;傍晚,天际餐厅的美食与美景给我们带来双重享受;深夜,昂森温泉的温暖与私密使我们彻底放松身心。回顾一天的行程,既有自然的震撼,也有人文的温情,既有冒险的刺激,也有休闲的惬意,以此来开启充满希望与美好的一年,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Tips:
一、The Original Onsen每个温泉池最多可容纳4个人。价格根据人数从117.5纽币-260纽币不等。时长:1小时。1小时的温泉体验包括更衣时间。如需更长时间更衣,可使用单独的更衣设施。
二、由于幼儿容易过热和脱水,出于健康和安全考虑,5岁以下儿童不得进入温泉池房间。晚间时段仅限12岁以上客人使用。
三、所有客人将获得毛巾、免费饮品和小吃。预订免费接送服务的,需要提前半小时在Otautahi Tattoo对面的Marmolada Cafe(43 Camp Street)门口的巴士站等候。
今日行程:皇后镇——阳光湾(Sunshine Bay)——12英里三角洲(12 Mile Delta)(Ithilien Lookout)——本内茨悬崖观景点(Bennetts Bluff Viewpoint)——格林诺奇(Glenorchy)红船屋(Red Boat Shed)——格林诺奇泻湖步道(Glenorchy Lagoon Walkway)——天堂镇(Paradise)(Rees River Bridge Viewpoint、Diamond Lake、Lothlorien、Pure Glenorchy LOTR Isengard Viewpoint)——海斯湖(Lake Hayes)——箭镇(Arrowtown)——皇冠山脉公路(Crown Range Road)(Arrow Junction Lookout Point、Crown Range Road Scenic Lookout、Crown Range Summit、Cardrona Hotel、Cardrona Bra Fence)——瓦纳卡湖(Lake Wanaka)
人到中年,生活的节奏和心态也在发生悄然变化。五年前,我曾为皇后镇之行规划了跳伞、喷射快艇等极致刺激的项目,但如今,这些计划都被一一否定,取而代之的是更为安全、舒适的自驾游。虽然少了些冒险的激情,但皇后镇周边的绝美小镇和观光公路,却为我们带来了另一种体验与满足。
皇后镇附近有许多值得细细品味的小镇,比如格林诺奇(Glenorchy)、天堂镇(Paradise)、箭镇(Arrowtown)以及瓦纳卡(Wanaka)。不止是这些小镇本身,每一条通往小镇的公路,都是一段风景如画的旅程——曲折的山路、辽阔的牧场、碧蓝的湖泊和巍峨的雪山,无不让人心驰神往。
我们的第一站是位于瓦卡蒂普湖最北端的格林诺奇。背靠天然的山毛榉树林和高耸入云的连绵山脉,格林诺奇成为了电影大片的首选拍摄地,《指环王》三部曲以及《纳尼亚传奇》都曾在此大量取景。格林诺奇距离皇后镇45分钟车程,连接两地的蜿蜒山路沿瓦卡蒂普湖延伸,被评为世界十大最美景观公路。
天公作美,我们幸运地遇上了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阳光洒满大地,天空湛蓝如洗,公路沿途处处是值得驻足的地方——无论是路边的观景台,还是那些隐藏在山水间的热门徒步小径,都像大自然精心设计的驿站,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感受。
公路最初会经过几个湖湾。作为皇后镇附近最迷人的湖滩之一,阳光湾(Sunshine Bay)是炎炎夏日里的理想去处。
湖水清澈见底,仿佛一块晶莹剔透的蓝绿色水晶,光着脚踏入湖中,还能感受到一丝沁人心脾的凉意。
虽然阳光湾距离皇后镇仅一步之遥,但寻找它的过程可能会让人感到困惑,因为“阳光湾”也是附近一个郊区的名称。有些指向“阳光湾”的路标会将你引向山上,不要理睬它们,只需沿着主路继续前行,你就能在路边发现这处美丽的湖湾。
加载更多
红船屋和码头固然是格林诺奇的标志性景点,但它们只是这座小镇的冰山一角。格林诺奇的真正魅力,藏在那条迷人的步道中,藏在泻湖的波光里,藏在雪山的倒影中,也藏在每一片湿地、每一缕微风和每一束阳光里。
格林诺奇泻湖景观步道(Glenorchy Lagoon Walkway)堪称皇后镇地区最令人惊艳的短途步道之一。短短1-2小时的徒步旅程,便能带你走进一幅由泻湖、湿地、雪山、森林和草地共同编织的绝美画卷。
中午时分,天空万里无云,阳光洒在身上暖洋洋的。步道的起点位于镇中心的停车场,虽然停车场面积不小,但此时早已停满了车,车来人往间,无声地诉说着格林诺奇的高人气。
我们从停车场出发,顺着步道缓缓前行。沿途由于有了树荫的遮蔽,所以不至于太晒。左手边,里斯河(Rees River)静静流淌,河水发源于里斯山谷(Rees Valley)的上游冰川,因为“冰川粉”的作用,呈现出独特的乳蓝色。
里斯河一路奔流,穿过陡峭的峡谷和这一地区的最高峰厄恩斯洛山,最终在格林诺奇注入瓦卡蒂普湖。
随着里斯河逐渐消失在视野中,不久后我们来到了第一个岔路口,这里是格林诺奇泻湖步道的正式起点。
这片水域由南北两个泻湖和一系列池塘组成,它们宛如一串散落的珍珠,分布在雪山与草地之间。步道串联起泻湖的各个部分,整体呈现“8”字形,因此无论选择哪条路,都能欣赏到泻湖的不同风貌。
我们从“8”的底部按顺时针方向开始环湖之旅。起初,步道并不直接靠近湖边,而是蛇行于一片开阔的草地上。
加载更多
很可惜,许多游客在游览完格林诺奇泻湖后便匆匆离开,大部分人的格林诺奇之旅就此止步。殊不知继续向山谷深处进发,里面还隐藏着一个仅凭名字就足以令人心驰神往的地方,那便是我们今天行程的第二站天堂镇(Paradise)。
关于小镇名字的由来,一直众说纷纭,却始终没有定论。一些人认为它得名于这里令人叹为观止的自然风光,而另一些人则说是因为栖息于此的天堂鸭(Paradise Shelduck)。我个人更倾向于第一种看法,它绝非夸张,而是对这片土地最贴切的描述。
天堂镇位于格林诺奇以北约20公里处,是一片被雪山、森林和草原环绕的“天堂”。这里的原始风光和恬静氛围,不仅吸引了无数游客,也让《指环王》中甘道夫的饰演者伊恩·麦凯伦爵士(Sir Ian McKellen)为之倾倒。他曾如此评价:“这就是我脑海中的中土世界。”
正因为如此,《指环王》三部曲中的艾辛格(Isengard)、洛丝萝林(Lothlorien)和阿蒙汉(Amon Hen)都不约而同地将这里作为了外景拍摄地。
自驾是探索天堂镇的最佳方式。沿途你可以随时停车,走近草原、森林或河边,感受中土世界的魅力。从格林诺奇出发,沿着格林诺奇-天堂路(Glenorchy-Paradise Road)行驶,约20分钟即可抵达天堂镇。
然而,这条路非常狭窄且大部分路段是砂石铺就,途中还会经过几处溪流,有些地方路面凹陷形成了大大小小的水坑,极其考验车辆性能,所以建议最好驾驶四驱车前往。
尽管路况有些挑战,但沿途的风景绝对值得你付出这些努力。车窗外的景色不断变换,从开阔的草原到茂密的森林,从清澈的溪流到巍峨的雪山,每一帧都像是一幅精心绘制的油画。
里斯河大桥(Rees River Bridge)横跨于里斯河上,是通往天堂镇的必经之路,桥下是大片裸露的石滩,上面布满了冰川融水冲刷形成的鹅卵石。
加载更多
流连于格林诺奇和天堂镇共同构筑的奇幻世界里,不知不觉间我们的游览时间已远超预期。从格林诺奇返回皇后镇后,我们马不停蹄地驱车前往今天的第三个目的地——箭镇(Arrowtown)。
箭镇坐落在箭河(Arrow River)河畔,曾是19世纪新西兰淘金热的核心地带。1862年,这里发现了金矿,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淘金者,尤其是许多中国矿工,他们在这里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印记。如今,箭镇虽已褪去了淘金时代的喧嚣,却依然保留着浓厚的复古气息。
前往箭镇的途中,我们顺道造访了低调的海斯湖(Lake Hayes)。湖的名字源于当地早期定居者海斯家族,湖面呈椭圆形,四周被起伏的山丘和郁郁葱葱的绿树环绕。
海斯湖周长约8公里,湖边有一条平坦的步道,适合徒步或骑行,全程约需2-3小时。沿途除了欣赏湖光山色之外,偶尔还能看到野鸭、天鹅等水鸟在湖中嬉戏。
与瓦卡蒂普湖的游人如织不同,海斯湖更“本土化”。湖边的野餐区是放松身心的好地方,许多当地人都喜欢在这里度过一个悠闲的下午。
尽管深秋才是箭镇最美的季节,但夏季的箭镇,阳光明媚却不燥热,同样是游览的好时节。白金汉街(Buckingham Street)是镇上最主要的街道,两侧林立着经过修复的19世纪古老建筑。
漫步街头,满眼是木质的外墙、复古的招牌和斑驳的砖石,恍惚间仿佛在穿越一条时光隧道。
午后的小镇格外宁静,偶尔有游客骑着自行车从身边经过,或是三两成群在老建筑前拍照留念。街角的咖啡馆飘来阵阵香气,我们走进一家小店,点了一杯冰咖啡,坐在门外的长椅上,静静地欣赏街景。
箭镇不仅是一座小镇,更是一段历史的缩影。它见证了淘金时代的辉煌与没落,也承载了无数人的欢笑与泪水。
如今,那些曾经的淘金者们,都已化作了历史的尘埃,唯有这些建筑和街道,依然守候着他们的故事。
Tips:
一、箭镇的历史遗迹和建筑大多集中在白金汉街及其周边,步行即可轻松游览。建议预留半天时间,慢慢感受这座小镇的历史韵味。如果时间充裕,可以结合湖区博物馆(Lakes District Museum)的展览,深入了解箭镇的淘金历史和文化背景。
二、除了白金汉街,参观箭镇华人定居点(Arrowtown Chinese Settlement)也有助于了解19世纪中国矿工在箭镇的淘金史。定居点内还原了当年的小屋、商店和菜园,展现了华人淘金者的艰辛与坚韧。专门设立的解说牌上详细介绍了华人社区的历史。
读完箭镇这本打开的历史书,我们的行程仍在继续。接下来,我们将离开皇后镇地区,前往南岛的另一个旅游热门目的地——瓦纳卡。从皇后镇到瓦纳卡,有两条行车路线可供选择:一条是经过克伦威尔(Cromwell)的6号公路,另一条则是著名的皇冠山脉公路(Crown Range Road)。
本着不走寻常路的原则,我们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这条路线径直翻越海拔1121米的皇冠山脉,不仅是新西兰最高的主干道,更是一段充满挑战与美景的旅程。
整条公路停车点并不多,因此当你看到观景台或停车场时,一定要好好利用。这些地方是拍照和短暂休息的最佳区域,千万不要错过。
从箭镇出发回到6号公路,不久会看到指向瓦纳卡的路标,沿着岔路即可通往皇冠台地(Crown Terrace)。公路的开始部分最为蜿蜒曲折,发夹弯是常态。路边有箭镇交汇处瞭望点(Arrow Junction Lookout Point),可以俯瞰海斯湖和箭镇。
继续上行穿过卓越山脉(Remarkables Range),沿途的风景伴着海拔的升高不断变化,从郁郁葱葱的山谷到陡峭的悬崖,再到开阔的高山草甸,每一处转弯都能带来新的惊喜。
随后公路急剧攀升,直达皇冠公路观光瞭望台(Crown Range Road Scenic Lookout)和峰顶观景台(Crown Range Summit)。这两个观景台相隔不远,从上面可以饱览被称为“世界最南端葡萄酒产区”的吉布斯顿谷(Gibbston Valley)、一部分瓦卡蒂普湖以及皇后镇的醉人美景。如果还想游览附近的洛克峰(Mount Rock Peak),可以把车停在峰顶观景台,然后沿着小道徒步上山。
从峰顶观景台开始,公路开始沿着卡德罗纳谷(Cardrona Valley)缓慢下降,附近一带曾是年代久远的金矿,至今还可以看到成堆的矿渣。
卡德罗纳(Cardrona)位于下山后的主路旁,这个小镇以一家非常著名的酒店和一个“胸罩围栏”而闻名,同时也是通往卡德罗纳滑雪场(Cardrona Alpine Resort)的门户。
历史悠久的卡德罗纳酒店(Cardrona Hotel)建于1863年,最初是为了服务当时淘金热时期的矿工和旅行者而建,如今已成为新西兰最古老且保存最完好的酒店之一。
加载更多
皇冠山脉公路的尽头,便是我们今日旅程的终点——瓦纳卡(Wanaka)。这座小镇静静地依偎在瓦纳卡湖(Lake Wanaka)南岸,与皇后镇的繁华相比,它更像一位远离尘嚣的隐士,低调而从容地凝望着这片山湖。
瓦纳卡被誉为“航空小镇”,这里每两年都会举办一场规模盛大的飞行展览,以经典军用飞机为主题,吸引着无数航空粉前来观展。附近的机场更是为游客提供了独特的空中体验。无论是乘坐观光飞机翱翔天际,还是尝试惊险刺激的双人跳伞,都能让你以上帝视角俯瞰这片土地。
小镇周围还是徒步与登山的圣地,从轻松的钻石湖步道(Diamond Lake Track)到挑战自我的罗伊峰步道(Roys Peak Track)和铁山步道(Iron Mountain Track),总有一条路径能让你找到属于自己的山野乐趣。
而当冬季来临时,群山被白雪覆盖,附近的卡德罗纳和三锥山(Treble Cone)滑雪场便成了滑雪爱好者的乐园,小镇的热闹程度堪比夏季。
正因为拥有极高的人气,小镇的街道上遍布着各式各样的咖啡馆、餐馆和商店。这些地方不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与当地人交流、感受瓦纳卡生活节奏的绝佳去处。
Patagonia Chocolates在瓦纳卡也有分店,排队的长度远没有皇后镇那般夸张。等候在我们前面的是一位带着女儿的新西兰大哥,他热情地与我们攀谈起来。当我提到这次新西兰之旅的两周行程全部安排在南岛时,他连连点头表示赞同。原来,半年前他刚从北岛的惠灵顿(Wellington)移居至此,瓦纳卡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慢节奏的生活方式是他选择这里的主要原因。
奔波了一整天,急需补充能量。根据Tripadvisor上的推荐,我们找到了一家名为Tititea Steak House的牛排店,点了半斤烤羊肩肉。羊肉上桌的时候,外焦里嫩,香气四溢,瞬间治愈了一天的疲惫。
如果不想正襟危坐地吃一顿大餐,还可以选择到Brownston Road的饮食区解决晚饭。这里位于去New World Supermarket的路上,聚集了几个不同的摊位和食品卡车,提供炸鸡、墨西哥卷饼和东南亚街头小吃等世界各地美食。
此时,太阳刚刚落山,小镇渐渐归于平静,我们前往与牛排店一街之隔的湖畔散步。瓦纳卡湖长45公里,面积193平方公里,是新西兰第四大湖。它的名字“Wanaka”源自毛利语“Oanaka”,意为“圣地”。
加载更多
今日行程:罗伊峰徒步路线(Roys Peak Track)——格伦杜湾(Glendhu Bay)——斯图尔特兰斯博格迷宫世界(Stuart Landsborough’s Puzzling World)——哈威亚湖(Lake Hawea)(Scotts Beach、Kite Surfers Beach、Johns Creek Beach)
在瓦纳卡湖畔,有一座令无数徒步爱好者心驰神往的山峰——罗伊峰(Roys Peak),它宛如一位遗世独立的巨人,静静地俯瞰着澄澈的湖水与广袤的大地。
罗伊峰散发着一种难以抗拒的魅力,吸引着来自五湖四海的人前来征服。而我,也有幸踏上了这片神奇的土地,开启了一场难忘的徒步之旅。
罗伊峰海拔1578米,通往山顶的罗伊峰步道(Roys Peak Track)全长16公里(往返),垂直爬升1228米。
路线从瓦纳卡湖畔的停车场出发,沿着陡峭的道路穿过高山草甸,最后进入崎岖不平、绿草丛生的Stack保护区山顶。
清晨7点,当第一缕微光还未完全驱散夜色的凉意,我们便怀揣着满心的憧憬来到了罗伊峰山脚下的停车场。本以为自己已经足够早,可眼前的景象却让我大吃一惊:停车场密密麻麻停满了车,一辆挨着一辆,毫无空隙。
看来,和我一样被这座山峰吸引、渴望亲近它的人实在太多了。我不禁有些懊恼,要是能再早一点出发就好了,说不定还能抢到一个更好的车位。
后来听当地人说,若是想要体验极致的美景,最好是半夜就开始攀爬,赶在日出时分登顶,那时候,整个世界都仿佛被点燃,金色的光辉洒在山峰与湖面,如梦如幻,宛如仙境。
只可惜,我实在没有半夜爬起来的勇气,只能带着些许遗憾,望着晨光熹微的天空,开始了我的 “常规” 徒步之旅。
刚开始攀登,我便真切地感受到了这座山峰的 “下马威”。山路陡峭得厉害,几乎呈45°角向上延伸,每一步都在考验膝盖的承受力。没走多远,我就气喘吁吁,汗水湿透了后背,双腿也像灌了铅一样沉重。
加载更多
同伴形容罗伊峰是“身体的地狱,眼睛的天堂”,确实,登顶耗费了我们太多的体力,于是从罗伊峰停车场出来,我们决定前往附近的格伦杜湾(Glendhu Bay)小憩,“Glendhu”源自苏格兰盖尔语,意为“黑色山谷”。
这处湖湾建有露营地(Glendhu Bay Motor Camp),里面设施完善,公厕和野餐区一应俱全。格伦杜湾是瓦纳卡湖周围观赏日出和星空的绝佳地点,也是开展皮划艇、游泳等水上活动的理想场所。
在营地稍作休整后,我们启程赶往哈威亚湖(Lake Hawea),下榻湖边的哈威亚酒店(Hawea Hotel)。
哈威亚湖堪称南岛隐秘的瑰宝。作为新西兰第九大湖泊,141平方公里的湖面下隐藏着392米的惊人深度。最奇妙的是,它与瓦纳卡湖这对“双子湖”仅由一道狭窄的陆地——“颈项(The Neck)”相隔。
酒店前的湖滩沿湖南岸绵延数里,形成了几片各具特色的湖滨区。其中斯科特湖滩(Scotts Beach)、风筝冲浪者湖滩(Kitesurfers Beach)和约翰斯溪湖滩(Johns Creek Beach)均设有专用停车场,为游客提供了便捷的亲水方式。
夏日的湖滩热闹异常,有人跃入湖中畅快游泳,还有人手持钓竿,静静等待鱼儿上钩。我们选择悠然漫步,享受这难得的闲暇时光。
哈威亚湖畔小镇不似瓦纳卡那般热闹,餐厅也屈指可数。暮色渐沉时,我们索性就在酒店餐厅享用晚餐。来了这么多天,还未尝试过新西兰最负盛名的牛排。目光在菜单上游移时,突然被“肉眼牛排”几个字牢牢攫住——就是它了。
当服务员端上主菜时,那块厚切的牛排正散发着诱人的焦香。表面烙着完美的菱形烤纹,切开时粉红色的肉质渗出晶莹的肉汁,像极了南岛晨曦中初融的雪水。
夜色如墨般在哈威亚湖面晕染开来时,我抱着相机独自走向湖岸。万顷琉璃般的湖面正轻轻吞吐着星光,每一次水波轻吻岸石的声响,都像是大自然在耳边呢喃的秘语。
三脚架在湖滩上稳稳扎根,按下快门,取景框里顿时盛满了整个银河。湖水的呼吸声与相机定时器的滴答声,在黑暗中演绎着奇妙的二重奏。那些被镜头定格的星光,将成为我私藏的、关于哈威亚湖最动人的记忆。
如果说白天罗伊峰的陡峭山径教会我坚持的力量,那么夜晚哈威亚湖的星空则启示我放下的智慧。那些在烈日下挥洒的汗水,此刻都化作了银河里闪烁的光点;登山时沉重的喘息声,也早已融入湖水轻柔的夜曲。原来最极致的旅行,既要有向上攀登的勇气,也要有向下凝视的耐心。
加载更多
今日行程:哈威亚湖(Lake Hawea Lookout)——颈项(The Neck)——蓝池步道(Blue Pools Track)——哈斯特通道观景台(Haast Pass Lookout)——扇尾鹟瀑布(Fantail Falls)——哈斯特之门(Gates of Haast)——雷溪瀑布(Thunder Creek Falls)——咆哮比利瀑布(Roaring Billy Falls)——船溪步道(Ship Creek Tauparikaka Walks)——骑士角(Knight’s Point)——马瑟森湖步道(Lake Matheson Walk)——福克斯小镇(Fox Glacier)
从今天起,我们的旅程将再度开启山与海的浪漫交替——告别宁静的哈威亚湖,穿越风景如画的哈斯特通道(Haast Pass),朝着狂野的西海岸(West Coast)进发。
这条热门路线,曾是毛利人前往西部寻觅新西兰绿玉(Pounamu)的传统路径。虽说车程不长,却注定是一场悠然的慢旅行:雪山列阵相迎,飞瀑隐匿林间,翡翠般的河湾散落沿途,每一处都值得驻足。
公路的起始阶段沿着哈威亚湖的湖岸行驶。在阳光直射下,湖面波光粼粼,闪耀着细碎的光芒。路边设有几处瞭望台,立于其上,湖岸线与山脉尽览无遗,随手一拍,就是一张绝美的风光大片。
源自哈威亚和瓦纳卡两大冰川的消融雪水,潺潺汇入大大小小的盆地,历经岁月,逐渐汇聚成了哈威亚湖与瓦纳卡湖。两大湖泊交界的狭长地带,被称为“颈项(The Neck)”。
这段天然的陆桥,宛如大自然精心打造的纽带,轻柔地将两座双子湖紧紧相连。行车至此,记得放慢车速,因为这里可是饱览瓦纳卡湖迷人风姿的最后机会。
随着瓦纳卡湖逐渐远去,我们已将南岛几大梦幻湖泊探访完毕,它们如同大地的眼泪,每一滴都折射出独特的光芒。蒂卡普湖披着牛奶蓝的外衣,湖畔的好牧羊人教堂守望着最纯净的星空;普卡基湖则像打翻的调色盘,将库克山的雪色与冰川的蓝调完美融合;马纳普里湖藏身峡湾深处,却有着最动人的静谧;瓦卡蒂普湖如巨龙盘踞,潮起潮落间诉说着毛利人的古老传说;瓦纳卡湖与哈威亚湖仅一丘之隔,一个以孤独树闻名,一个以雪山倒影见长,共同编织出南阿尔卑斯山麓最诗意的水色篇章。这些湖泊不仅是自然的奇迹,更是新西兰灵魂的镜子——倒映着山川的壮美,也沉淀着岁月的故事。
加载更多
马卡罗拉(Makarora)镇位于瓦纳卡湖的最北端,从这里延伸至西海岸哈斯特(Haast)的哈斯特通道是6号公路的关键路段。通道如同一条游走于天地之间的丝带,在高耸雪峰与翡翠河谷间辗转腾挪。
驶过马卡罗拉不久,公路旁便隐藏着阿斯帕林国家公园内最惊艳的短途步道——蓝池步道(Blue Pools Track)。步道的尽头,两座吊桥横跨于“新西兰最纯净水域”之上,桥下是一泓被马卡罗拉河(Makarora River)与蓝河(Blue River)共同滋养的天然深池。
抵达之初,我们有些沮丧,因为步道入口的指示牌上张贴着吊桥因维修关闭的通知,好在森林步道仍正常开放。望着手中精心准备的攻略,我们相视一笑:“既然来了,总要亲眼看看这片传说中的蓝色秘境。”
行进在山毛榉树林深处,周围是苔藓覆盖的巨木与蕨类植物构成的魔幻场景,耳畔是一路相随的鸟儿鸣唱和河水轻快的絮语,鼻间是山毛榉时浓时淡的芳香。
循着无数徒步者留下的印记,我们穿过斑驳树影与盘虬树根交织的密径,当最后一片枝叶被拨开,眼前骤然铺展开马卡罗拉河的原始画卷。
冰川融水在岩石间欢跃,将整条河床染成流动的翡翠,粼粼波光里倒映着南阿尔卑斯山终年不化的雪冠。
这惊鸿一瞥的翠色,愈发撩动我们对蓝池的向往。带着“蓝池究竟有多蓝?”的疑问,我们转身重入林间,脚步也不由自主地轻快起来。
十分钟后答案揭晓。双河交汇处,蓝到令人心悸的池水,如天神遗落的蓝宝石般洒落在峡谷之中。
加载更多
哈斯特通道是新西兰海拔最低的南阿尔卑斯山通道,更是一条穿越世界遗产蒂瓦希普纳姆地区的景观走廊。
这条通道完美诠释了新西兰“荒野高速公路”的理念——兼具交通动脉和沉浸式自然博物馆的功能。行驶其间,仿佛穿梭于地质史诗的篇章——冰川雕刻的U型谷尚带着冰河世纪的寒意,湍急的瀑布却已溅起热带雨林般的氤氲。
哈斯特通道观景台(Haast Pass Lookout)坐落在整条通道的最高点,海拔562米。从停车场出发,沿着步道攀爬约30分钟,便能抵达这座木质观景平台。
站在平台上俯瞰,壮阔的U型峡谷向远方延伸,马卡罗拉河宛如一条银链,在深邃的河谷中流淌。两侧陡峭的岩壁如同天书,镌刻着板块碰撞的亿万年历史。
远处,南阿尔卑斯山的雪峰在云雾中隐现,向我们展示着造物主的鬼斧神工。当山风掠过峡谷,裹挟着冰川的寒意扑面而来,我们不禁屏息静立,仿佛能听见大地深处的古老回响。
继续前行,扇尾鹟瀑布(Fantail Falls)的轻柔水声渐渐清晰。这座瀑布如同它的名字,水流在空中舒展成扇形,好像一只展翅的扇尾鹟鸟。
与新西兰许多壮观的瀑布不同,它没有震耳欲聋的轰响,而是以优雅的姿态从岩壁滑落,在潭底激起细碎的水花。
加载更多
南岛的西海岸是一条狭长的自然走廊,南北绵延约600公里,而宽度却不足50公里。这里人烟稀少,仅有三万多人居住,绝大部分地区仍保持着未受人类侵扰的原始风貌。
西海岸的景观极其丰富,奔腾的河流、繁茂的雨林、古老的冰川和崎岖的海岸线交织在一起,非常适合自驾探索。
哈斯特坐落于西海岸的最南端,地理位置独特——既是哈斯特通道的终点,又是西海岸公路的起点,成为探索这片区域的重要门户。小镇虽然规模不大,但设施齐全,是自驾途中理想的休憩站。
在哈斯特以北约20公里的海岸线上,船溪步道(Ship Creek Tauparikaka Walks)犹如一颗被遗忘的明珠,等待着那些渴望探索自然真谛的人前来发现它的美丽。
这里是雨林、沙丘与海洋交织的奇幻世界,两条主要步道——沼泽森林步道(Swamp Forest Walk)和沙丘湖步道(Dune Lake Walk)——各自展现着截然不同的风貌。前者穿梭于古老的卡希卡提亚(Kahikatea)湿地森林,后者则横跨金色沙丘,最终抵达一片被自然塑造的隐秘湖泊。
我们选择了沙丘湖步道,这条耗时30分钟的环线步道以其独特的地貌组合吸引着我们——从移动沙丘到茂密雨林,再到蔚蓝湖泊,最后直达狂野的塔斯曼海滩,仿佛一场穿越不同生态系统的微型探险。
从停车场出来,一大片金色沙丘蓦然横亘在前,它们由海风经年累月搬运而来,并不断流动和重塑。我们深一脚浅一脚地攀爬,沙粒在阳光下闪烁,远处的塔斯曼海泛着迷人的光泽。
沙丘上散落着被海浪打磨得发白的漂流木,它们的枝干扭曲如雕塑。在这些沧桑的枯枝之间,一丛丛金剑草(Pingao)蓬勃生长,叶片闪烁着独特的金属光芒——它们是西海岸沙丘的守护者,根系如坚韧的网,牢牢抓住流动的沙粒。
刚踏入雨林,湿润的空气便扑面而来,四周是盘根错节的古树,它们的枝干上悬挂着苔藓与蕨类,像披着绿色绒袍的森林长者。
阳光透过树冠斑驳洒落,照亮了地衣覆盖的朽木,偶尔传来几声鸟鸣,却不见其踪影——这里是新西兰原生鸟类的庇护所,扇尾鸽(Fantail)和蜜雀(Tui)常在此出没。
加载更多
从船溪继续向北行驶约15公里,便会抵达西海岸公路上最具标志性的观景地——骑士角(Knight’s Point)。这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海角,得名于19世纪西海岸开拓时期一位在此坠崖的无名骑士。
陡峭的砂岩悬崖如巨斧劈砍般直坠塔斯曼海,千万年的浪蚀将岩壁雕琢成锯齿状的天然堡垒。潮汐在此上演永恒的力量博弈——怒涛撞碎在嶙峋的玄武岩礁群上,炸开数丈高的浪沫,轰鸣声甚至能盖过游客的惊叹。
观景平台上,一块锈迹斑驳的工程解说牌静静矗立。上世纪50年代,筑路工人以人力对抗这段海岸最桀骜的地形,他们悬吊在崖壁上安装炸药,用马匹驮运设备,最终修筑了脚下这条平整的柏油路。
由于要赶在黄昏前抵达马瑟森湖(Lake Matheson),拍摄库克山的绝美倒影,我们不得不放弃布鲁斯湾(Bruce Bay)的白色鹅卵石滩以及雅各布镇(Jacobs River)的牧场风光,从骑士角一路疾驰,直奔福克斯冰川小镇(Fox Glacier)。
被誉为“镜湖”的马瑟森湖像一块墨玉,静静地躺在福克斯冰川附近的原始森林中。它的形成源于1.4万年前的冰川运动,当巨大的冰川缓缓消退,低洼之处积水成湖,马瑟森湖就此诞生。
而马瑟森湖卓越的镜面效果则要归功于周围森林地表腐殖质渗出的有机物,正是由于它们不断融入水中,才赋予了这片湖泊独特的深褐色。当风平湖静时,库克山和塔斯曼山两座雪峰会完整地倒映在墨色水面上,形成令人屏息的对称景观。
环湖步道(Lake Matheson Circuit)全长4.4公里,像一条珍珠项链串联起三个绝佳的观景点。
最近的码头观景台(Jetty Lookout)距离起点仅20分钟步程,若时间有限,在此拍完倒影便可折返;若继续前行,万景观景台(View of Views Lookout)将在湖的尽头展现更开阔的视野;而位于湖中的倒影岛(Reflection Island),则因水中山影更精致的轮廓备受摄影师青睐。
黎明和黄昏是观赏库克山倒影的最佳时刻。傍晚7点,我们开始顺时针环湖。跨过克利尔沃特吊桥(Clearwater Suspension Bridge),漫步林间,步道两旁笔直的卡希卡提亚松和芮木(Rimu)直插云霄。
慵懒的阳光斜斜地穿过交错的枝叶,滤下细碎的金色光影,好似为步道铺上了一层华丽的织锦。蕨类植物肆意舒展着嫩绿的叶片,像是一群绿衣仙子在风中翩翩起舞。
加载更多
今日行程:福克斯小镇——弗朗兹约瑟夫冰川步道(Franz Josef Glacier Walk)——霍基蒂卡海滩(Hokitika Beach)——煎饼岩和喷水洞(Pancake Rocks and Blowholes)——保罗拉雷河步道(Pororari River Track)——戴维斯洞穴瀑布步道(Devil’s Punchbowl Walking Track)——城堡山步道(Kura Tawhiti Access Track)——基督城
霍基蒂卡(Hokitika)坐落在西海岸的中心地带,它以悠久的淘金历史、精湛的绿玉工艺和狂野的自然景观闻名,而距离小镇10分钟步程的霍基蒂卡海滩(Hokitika Beach)更是完美诠释了西海岸的野性美学。
刚下车,我们就听到一阵欢呼声从海边传来。几名游客正围着用浮木拼成的巨型字母“HOKITIKA”拍照——这是海滩最著名的打卡点,每个字母都有一人高,被西海岸的暴雨和海风侵蚀出斑驳的肌理。
走向海滩,咸涩的海风裹挟着塔斯曼海的咆哮扑面而来,眼前骤然展开一片超现实的景象——成千上万的漂流木以扭曲的姿态扎根在黑色沙滩上,像一具具搁浅的海洋骸骨。
1860年代,无数怀揣黄金梦的移民正是从这里登陆,如今淘金热的喧嚣早已褪去,只剩几根腐朽的码头木桩在潮起潮落间时隐时现,如同历史的标点符号。
每年夏季的霍基蒂卡野味节(Hokitika Wild Foods Festival)期间,艺术家会利用海滩上的浮木连夜创作临时装置,让海滩变身露天美术馆。等到第二天潮水袭来,一切又重归荒芜。
这种转瞬即逝的美,或许正是霍基蒂卡最动人的隐喻——就像那些被淘金者遗弃的码头,或是沙滩上终将被冲走的绿玉碎屑,所有辉煌终将交付给时间,唯有海浪永不止息。
Tips:
一、霍基蒂卡海滩是新西兰少数官方允许游客采集绿玉的海滩,但仅可拾取经海水自然打磨、体积不超过拇指大小的小块原石,而具有文化价值的大块绿玉,则受毛利传统文化保护,严禁擅自带走。日落后1小时内,可以前往距离镇中心仅2分钟车程的萤火虫幽谷(Glowworm Dell),无需付费和跋涉就能在这片微型雨林里欣赏萤火虫奇观。
二、从霍基蒂卡镇向东驱车33公里,一条泛着蒂芙尼蓝的河流在峡谷间奔流,吊桥如丝带般悬于湍流之上,这是霍基蒂卡峡谷风景保护区最具标志性的画面。30分钟的霍基蒂卡峡谷步道(Hokitika Gorge Walk),将带你欣赏峡谷里的冰川河流以及被当地人称为“精灵浴缸”的漩涡池。
大海岸路(Great Coast Road),南起格雷茅斯(Greymouth),北至西港(Westport),全长百余公里。它贴着塔斯曼海的边缘蛇行,被《孤独星球》冠以“全球十大海岸自驾公路”的美誉。
大海岸路不仅是交通动脉,更是一条穿越雨林、悬崖与黑沙滩的沉浸式自然画廊。沿途尽是惊涛拍岸的险峻悬崖、鬼斧神工的石灰岩奇观、棕榈成荫的森林秘境、遗世独立的绝美海湾,以及人迹罕至的原始沙滩。
我们原计划用整个下午从格雷茅斯驱车至西港,完整走完这条传奇路线,却因同伴临时调整行程,只得在普纳凯基(Punakaiki)折返。即便如此,这一路的惊艳,已足以慰藉所有遗憾。
车过格雷茅斯北郊,柏油路忽然瘦成一条灰线,雨林与海的交响乐章随即奏响。右侧是郁郁葱葱的南阿尔卑斯山余脉,左侧则是浊浪排空的塔斯曼海。正午的阳光在海面砸出无数银屑,晃得人睁不开眼。
二十分钟后,九英里瞭望台(Nine Mile Lookout)突兀地出现在公路左侧。它没有醒目的标识,没有游客中心,甚至连像样的停车区都只是一块勉强能塞下两三辆车的碎石空地。
站在这里,视野骤然开阔——塔斯曼海的怒浪在百米之下的悬崖底部翻涌,蓝绿色的海水与天际线模糊交融,而近处,风化的岩石如巨兽的脊骨般裸露在潮汐的啃噬之下。
它不像普纳凯基或煎饼岩那样声名远扬,却因此保留了某种原始的真实——没有精心设计的观景路线,没有纪念品商店,只有大海、悬崖、风和沉默。或许,这才是大海岸路最本真的模样。
前方的Motukiekie海滩就位于公路旁,这里没有游客,甚至没有脚印。风裹挟着咸腥味掠过耳际,黑色沙滩上的鹅卵石像无数颗恐龙蛋,被潮水打磨得发亮。
加载更多
普纳凯基(Punakaiki)位于帕帕罗瓦国家公园(Paparoa National Park)的入口处,这里因为煎饼岩和喷水洞(Pancake Rocks and Blowholes)的存在,而被称为“大地呼吸之处”。
很多人说,没有目睹普纳凯基的海岸奇观,就不算是一次完整的西海岸之旅。的确,这片历经海水侵蚀的古老的石灰岩区,是西海岸游客最多的自然景点。
午后2点,当我们驶入煎饼岩的停车场时,大海的涛声已先一步涌入车窗。此时在西海岸的烈日下,一场永不停歇的石灰岩与塔斯曼海的角力之战正在上演。
这些可追溯至约3000万年前的岩石学名叫“叠层石灰岩”,它们最初是海底生物遗骸与植物残骸的沉积物,后经地壳运动抬升出海面。在漫长的岁月里,海水、风力和酸雨不断侵蚀较软的岩层,最终留下了如煎饼般堆叠的坚硬石灰岩。
涨潮时分的景色最为震撼,汹涌的海浪通过海底通道奔涌而至,与空气在喷水洞下方混合压缩后,最终喷薄而出,形成壮观的水雾之墙。想要了解当天的潮汐时刻表,可前往停车场旁边的帕帕罗瓦国家公园游客中心查询。
从游客中心穿过6号公路,对面就是煎饼岩环线步道(Pancake Rocks Track)的入口,这是一条轻松的20分钟环形路线,但建议预留双倍甚至三倍时间,以便充分观赏喷水洞的壮丽景象。
加载更多
尽管普纳凯基的海岸线已经足够震撼,但那还不是全部,只需从小镇再向内陆行进片刻,你便会邂逅新西兰最独特的河流峡谷奇观——高耸的石灰岩崖壁如天然雕塑般矗立,翡翠色的深潭倒映着葱郁的亚热带雨林。
帕帕罗瓦步道(Paparoa Track)纵贯帕帕罗瓦山脉(Paparoa Range),2019年底正式成为新西兰第十条“顶级步道”,它全长55公里,需要3天时间走完。
如果时间有限,不妨像我们一样,选择体验保罗拉雷河步道(Pororari River Track)。这条风景如画的雨林小径不仅是帕帕罗瓦步道的步行出入口,更是一条与保罗拉雷河形影不离的生态走廊,最终在因兰德派克步道(Inland Pack Track)的交汇处完美收官。
从帕帕罗瓦国家公园游客中心驱车北行约1公里,便可见保罗拉雷河步道的专用停车场。步道入口处即是一幅令人屏息的地质画卷——嶙峋的石灰岩峰环伺四周,但真正的魔幻体验,要从邂逅保罗拉雷河的那一刻开始。
沿着保罗拉雷河逆流而上,我们仿佛穿越到了东南亚的雨林秘境。阳光从尼考棕榈(Nikau Palm)的羽状叶隙倾泻而下,在铺满树蕨的地面投下斑驳的光影。这般浓墨重彩的热带绿意,与人们印象中新西兰标志性的雪山草原形成鲜明对比。
这种“伪热带”景观实则是冰期孑遗。当三万年前冰川退缩时,某些亚热带植物在此找到避难所。如今这些物种组合在全球绝无仅有,就如同被封存在石灰岩峡谷中的绿色琥珀。
透过枝叶的缝隙,保罗拉雷河始终若隐若现地与我们同行。正当我们沉醉在这片与世隔绝的宁静中时,两位皮划艇爱好者突然闯入视野。他们的艇首划破如镜的水面,在石灰岩峡谷间激起清脆的回响。
加载更多
即便取消了冰川徒步和逆风角观海豹两项活动,今天的行程依然很紧张。傍晚6点,我们才从普纳凯基返回格雷茅斯,之后要驱车3小时,穿越亚瑟通道(Arthur’s Pass),从西海岸赶往东海岸——这段240公里的山路并不轻松。
亚瑟通道最初是毛利人使用的古老贸易路线,后来演变为连接新西兰东西海岸的重要交通枢纽。这条壮观的通道盘旋在海拔900多米的亚瑟通道国家公园(Arthur’s Pass National Park)内,是南阿尔卑斯山海拔最高的通道之一。
73号公路横贯亚瑟通道全境,这条风景壮丽的高山公路以曲折的弯道和陡峭的坡度著称。值得一提的是,与公路几乎平行的还有新西兰著名的高山观景列车TranzAlpine,它连接基督城与格雷茅斯,至今仍在运行,为游客提供了另一种穿越南阿尔卑斯山的方式。
亚瑟通道堪称户外运动爱好者的天堂,这里独特的高山景观和丰富的探险项目绝对值得体验。若需中途休整,不妨选择在亚瑟通道村(Arthur’s Pass Village)停留,这个山中驿站虽小却设施齐全,既有舒适的旅馆住宿,又有游客信息中心和便利超市,能满足基本的旅行需求。
位于亚瑟通道村北端的戴维斯洞穴瀑布(Devil’s Punchbowl Falls)是亚瑟通道国家公园内的主要景点,也是新西兰最壮观的瀑布之一。
我们抵达瀑布停车场时,时钟已指向晚上7点。令人惊喜的是,南半球夏日的阳光依然眷恋着这片山谷。
站在停车场举目远眺,131米高的瀑布如一条悬空垂落的白色玉带,自陡峭的岩壁间奔腾而下。夕阳的余晖仿佛为瀑布两侧的山头披上了一袭华贵的金色斗篷,在暮色中熠熠生辉。
通往瀑布的步道(Devil’s Punchbowl Walking Track)全长约2公里,是一条往返路线。跨过第一座步行桥,耳边传来贝雷河(Bealey River)潺潺的流水声,森林中此起彼伏的鸟鸣声与之相互应和,交织成一首天然交响曲。
很快,第二座木桥便映入眼帘,这里是整条步道的最佳观景台之一。驻足桥上,远处的瀑布如银河倾泻,奔腾不息的水流正滋养着桥下的溪涧,飞瀑激流在此与贝雷河交汇。
加载更多
继续沿着73号公路疾驰,40分钟后,一片令人惊叹的景观赫然出现在道路右侧——广袤的农田上,无数巨岩如星辰般散落,我们知道,闻名遐迩的城堡山(Kura Tawhiti)终于到了。
城堡山造型奇特的巨石群曾吸引《指环王》剧组来此取景。作为连接东西海岸的必经之路,这里不仅是理想的休憩站,更是许多基督城市民周末一日游的热门目的地。当都市的喧嚣令人疲惫时,这些历经千万年风雨却依然沉默矗立的石灰岩巨阵,或许正是抚慰心灵的最佳良药。
与之前探访的大象岩不同,城堡山设有专门的观景步道(Kura Tawhiti Access Track)。想要近距离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可以穿梭于那些嶙峋巨石构成的天然迷宫中,来一场别具风味的徒步探险。
更值得一提的是,这里还是世界闻名的攀岩胜地,独特的石灰岩壁常年吸引着全球各地的攀岩爱好者前来挑战。
晚上8点40分,我们从位于公路旁的停车场出发,此时距离完全天黑只有二十分钟——这注定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探访。
沿着小径穿过开阔的牧场,很快就能看到远处山坡上星罗棋布的石灰岩群,它们形态各异,有的巍峨如城堡,有的精巧似雕塑。
暮色中的城堡山展现出与白天截然不同的气质,在阳光下金灿灿的巨石,此刻化作无数沉默的黑色剪影,宛如上古巨人留下的神秘棋局。
行至巍峨的石灰岩群下方,步道逐渐往山丘上延伸。主步道分岔出许多小径,你可以根据时间安排随心选择——或浅尝辄止,或深入探秘。
加载更多
今日行程:基督城(雅芳河(Avon River)、新摄政街(New Regent Street)、维多利亚广场(Victoria Square)、追忆桥(Bridge of Remembrance))——Nin’s Bin海鲜餐车——凯库拉半岛步道(Kaikoura Peninsula Walkway)——基督城
南岛环游的起点与终点在基督城(Christchurch)完美重合,仿佛画下了一个圆满的闭环。这座新西兰第二大城市(人口约34万)依山傍海,背靠苍翠的海港山(Port Hills),面朝浩瀚的太平洋。城中雅芳河(Avon River)和希思科特河(Heathcote River)蜿蜒交汇,如同天然的翡翠项链,将无数葱郁的花园、绿地与林荫大道串联在一起,编织出“花园城市”的锦绣画卷。
2011年2月的大地震给基督城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众多标志性的新哥特式建筑在这场灾难中损毁严重。然而,地震可以摧毁砖石建筑,却无法撼动这座城市的精神内核——基督城市民坚韧不拔的意志和热情好客的传统丝毫未减。
在重建过程中,充满创意的临时商业区和崭新店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城市注入新的活力。如今,浴火重生的基督城不仅保留了往日的魅力,更增添了一份历经磨难后的从容与智慧。
尽管昨夜只浅浅地睡了五个小时(凌晨还送同伴去机场),但一想到今天是在南岛的最后一天,睡意顿时全无。天刚微微亮,我便轻装出门,开始了与这座重生之城的晨间对话。
走进新摄政街(New Regent Street),这条拥有83年历史的西班牙风情步行街正在渐渐苏醒,糖果色的联排建筑在晨光中像刚拆封的蜡笔。咖啡店里飘出的醇厚香气混着街角紫藤的花香,交织成最诱人的晨间邀约。
转过街角,维多利亚广场(Victoria Square)的喷泉正在演绎水幕晨曲。站在库克船长雕像下,我发现广场暗藏玄机——船的桅杆与毛利图腾在此对话。叮当声由远及近,一辆红色观光电车从面前驶过,车窗倒映着广场中央的老橡树,恍如移动的时光胶片。
追忆桥(Bridge of Remembrance)静静地横跨在雅芳河上,这座为纪念一战士兵而建的拱门下,晨跑者的脚步声在古老的石板上轻轻回荡。
穿过城市广场,被脚手架包围的基督城大教堂(ChristChurch Cathedral)突然闯入视线。起重机在残缺的哥特式尖塔旁作业,就像时光医生在修复历史的伤口。尽管大教堂在地震中受损严重,但直到2022年修复工程才全面启动,它的重建也被视为基督城复兴的象征。
加载更多
凯库拉(Kaikoura)虽然以“观鲸圣地”和“海豹王国”闻名,但更是新西兰久负盛名的小龙虾天堂。这个充满美味密码的地名源自毛利语——“kai”意为食用,“koura”指代龙虾,合起来就是“食用龙虾的地方”。
在凯库拉沿着海岸线行驶,扑面而来的不止是咸湿的海风,还有路边不时闪现的“海鲜餐车”,其中最负盛名的当属Nin’s Bin——这个由当地家族经营的传奇餐车自1977年起,就以现捞现做的黄油龙虾征服了无数食客的味蕾。
我从基督城向北驱车两小时余,抵达凯库拉时已过正午。饥肠辘辘的我决定暂缓海豹半岛的行程,继续沿1号公路北行觅食。约二十分钟后,路边一抹天蓝色的身影倏然跃入眼帘——Nin’s Bin餐车犹如被潮汐遗忘的珍宝,静静栖身于公路与礁石交界的狭长地带。
餐车由生锈的拖挂房车改造,面积不足10平方米,尽管白色车门上用红漆手绘的龙虾图案已有些斑驳,却依然骄傲地宣告着这个家族48年的坚持。
露天用餐区仅有的三张木桌,每一张都直面无垠的太平洋;旁边还搁浅着一艘饱经风霜的旧木船,仿佛一位退休的老渔夫,正默默守护着这片海域的鲜美馈赠。
保鲜箱内整齐地排列着大小略有差异的龙虾,每一只的甲壳上都标注着价格。从自己挑选心仪的龙虾,到厨师用黄油和蒜蓉现场烹制,一切都在开放的环境中有条不紊地进行。
待到烹制完毕,龙虾被装进简易纸盒,这场海洋盛宴便进入了高潮。我捧着温热的纸盒走向木桌,轻轻掰开红艳的虾壳,雪白的虾肉裹挟着金黄的酱汁,在阳光下闪烁着诱人的光泽,而不远处拍岸的浪涛声则成了最生动的用餐伴奏。
这里没有米其林的精致摆盘,却有最鲜活的新西兰式豪迈——用木制刀叉吃着世界顶级的龙虾。或许这就是凯库拉最地道的味道:一半是海洋的馈赠,一半是岁月的沉淀。
Tips:
一、Nin’s Bin餐车位于凯库拉以北约20公里的1号海岸公路旁(具体地址:State Highway 1,Half Moon Bay),自驾前往最为方便,路边有醒目的蓝色小屋和招牌。午餐时段旺季可能需要排队。
二、龙虾按重量计价,每只的价格大约在100-150纽币之间,背部甲壳上黑色水笔标注的数字即为价格。龙虾均为现做,肉质鲜甜,推荐蒜香黄油做法,但需额外付费。除了龙虾,这里的贻贝和炸鱼薯条也是不错的选择。
凯库拉海岸线蜿蜒于凯库拉山脉(Kaikoura Ranges)与太平洋的交汇处,堪称南岛最瑰丽的自然杰作。要深度体验这片海岸的独特魅力,凯库拉半岛步道(Kaikoura Peninsula Walkway)无疑是最佳选择。这条全长11.7公里的环形步道,完美融合了南岛最震撼的山海奇观与最丰富的野生动物观赏体验。
作为新西兰最具特色的海岸步道之一,凯库拉半岛步道全程徒步约需3-4小时。步道起点设在镇中心,沿途串联起多个历史遗迹和观景平台,其中南湾(South Bay)至基恩角(Point Kean)这段3.4公里的精华路段,浓缩了半岛最精彩的自然与人文景观。若想近距离观察海洋生物,还可从途中捕鲸人湾(Whalers Bay)岔出的小路前往海滩。
这条步道最大的特色在于其丰富的地貌变化:从平坦的石灰岩平台到陡峭的海蚀悬崖,从细软的草滩到嶙峋的礁石区。尤其是那些独特的石灰岩海滩——这些形成于6000万年前的古老岩层,在经年累月的海浪雕琢下,呈现出千姿百态的奇异造型。
而最令人惊喜的,莫过于沿途随时可能邂逅的野生动物。作为新西兰海洋生物最丰富的区域之一,这里全年都能看到毛皮海豹、各种海鸟,冬季还可能偶遇迁徙的座头鲸。
步道沿线精心设置了多块解说板,从悠久历史、地质奇观到珍稀动植物,应有尽有,能够帮助游客更好地了解这片神奇的土地。
下午3点,阳光温柔地洒在半岛上,我准时从徒步的起点——南湾停车场出发,步道入口处矗立着一尊毛利人捕鱼的雕像,象征着这片物产丰饶的土地承载了逾800年的毛利文明史。早期的毛利先民曾在此捕猎恐鸟(Moa),栖身海岸洞穴。随着恐鸟数量的减少,农耕逐渐成为毛利人的主要生活方式。如今,恩盖塔胡部落(Ngai Tahu)仍聚居在镇上的塔卡汉加会堂(Takahanga Marae)。
在海风的轻拂下,沿着悬空于礁石滩之上的步道前行,很快便能登上南湾观景台(South Bay Viewpoint)。极目远眺,石灰岩湾(Limestone Bay)的美景尽入眼帘。
大海呈现出深浅不一的蓝色,像是大自然用最细腻的笔触精心晕染而成。潮水退去后,裸露的白色岩层在阳光下闪耀着柔和的光芒,与大海相互交织,共同营造出一种如梦如幻的独特海岸景色。
加载更多
舷窗外,西海岸线正缓缓没入浓稠夜色,机舱内,昏黄灯光轻轻摇曳,引擎持续发出低沉嗡鸣,好似一首舒缓的催眠曲。凌晨一点的夜空下,这片土地最后一次向我展露它的轮廓 —— 十二天前,我怀揣憧憬降落于此;此刻,它却将那些壮丽的山海、澄澈的湖峡,还有每一个或晨或昏、或晴或雨的瞬间,统统化作记忆的碎片,悄然塞进我的行囊。
犹记库克山巅,雪崩如雷霆炸响,银白碎屑在冰川湖沉静的目光中,翻涌升腾起磅礴烟云;杰克湾的黄昏,美得如诗如画,黄眼企鹅扑腾着,抖落羽毛上晶莹的浪花,而后摇摇摆摆,朝着岩缝中温暖的巢穴踱步而去;库里欧湾,赫氏海豚欢快逐浪,墨绿的脊背轻快地划过水面,留下一道漂亮的弧光;哈亚威湖畔,星河如瀑,肆意倾洒,即便四周漆黑得令人脊背发凉,我仍沉醉其中,不舍离去;天堂镇,仿若现实版的中土世界,阳光透过茂密山毛榉林,在碎石路上欢快跃动,恍惚间,仿佛下一秒就会有灵动的精灵轻盈走出;凯库拉的小龙虾,在黄油中蜷缩成诱人的艳红,引得海鸥为争抢美食,在头顶喧闹地厮打;还有罗伊峰顶,气喘吁吁的自己,迎着猎猎山风,突然畅快地笑出声来……
这场迟来五年的远行,直到结束的这一刻,才让我彻底领悟,原来人生中所有的迂回曲折、漫长等待,都是为了此刻的圆满。
“我一定会再回来的。” 我轻声对着渐行渐远的云层默念。当机翼轻盈掠过最后一道海岸线,南岛最终化作地图上模糊的一粒光点——可我心里清楚,那些山海的魂魄,早已悄悄钻进我相机的缝隙、鞋底的泥痕,还有梦里反复回荡的阵阵潮声里。
晚安,Aotearoa!
评论(0)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