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川南浸润在微醺的晨雾里,我踏着湿润的青石板走进隆昌。这座被称作"中国石牌坊之乡"的古城,在连绵的细雨中展开一幅水墨长卷,青石雕琢的岁月与陶土淬炼的时光在此交织,恍若推开了一扇通往旧日的手工门扉。
一、青石雕凿的时光密码
古驿道旁的石牌坊群在细雨中泛着温润光泽,明代"禹王宫山门坊"的盘龙须爪间凝结着露珠,清代"节孝总坊"上二十四幅浮雕故事在雾气中若隐若现。隆昌青石雕刻博物馆内,七十三岁的老匠人张师傅正握着錾子,青石碎屑如星子般迸溅。他手下的"百子图"浮雕已初现雏形,百名童子或扑蝶或蹴鞠,衣袂褶皱间流转着六百年传承的錾刻技艺。
二、古寨斜阳里的时光褶皱
云顶寨残存的城墙在暮色中勾勒出锯齿状剪影,明朝万历年间的石砌箭垛间爬满青藤。寨内郭氏祠堂的藻井彩绘已斑驳,但梁柱上"忠孝传家"的鎏金榜书依旧灼目。守祠老人用竹帚清扫着天井里的银杏叶,说起光绪年间进士郭光澍回乡建藏书楼的故事,浑浊的眼里泛起微光。寨墙外的集市每逢农历三六九开市,竹编灯笼映着土陶罐的釉色,恍若时光在此停滞。
暮色四合时,新街里的灯笼次第亮起。青石板街道两侧,百年老店"周羊肉"的汤锅翻涌着乳白雾气,老板用长柄铜勺将滚烫的羊肉汤浇在雪白的豆花上,撒上青花椒的动作如同某种古老仪式。街角的茶馆里,竹琴艺人正弹唱《隆昌八景》,三弦声穿过雨帘,与屋檐滴水声合奏出川南小调。
三、洙泗弦歌中的时光对话
孔子文化公园的杏坛前,晨读的孩童声穿过七十二贤者石雕群。高达9.5米的孔子像手持书卷,衣袂在晨风中似有流动之感。书法碑廊里,明代《隆昌县学记》石碑记载着"建学立师,教化乡里"的往事。最令人称奇的是青石雕刻的《论语》竹简墙,两千五百枚石简以活字印刷式排列,月光下泛着冷冽清辉。
漫步护城河边的青石步道,石栏杆上雕刻的"渔樵耕读"图在夜色中若隐若现。古城墙遗址的条石缝隙里,不知名的野花在雨中舒展,六百年的光阴在这些石头的肌理中沉淀成温润包浆。这座将时光封存在青石与陶土里的小城,用工匠的錾子与窑火,将永恒镌刻在流动的岁月长河之中。
离城时带回一只土窑烧制的天青釉茶盏,注水时釉面显出细密开片,宛若将整座古城的记忆封存在了冰裂纹中。或许每个城市都有其独特的时光容器,而隆昌选择了最坚硬的石头与最柔软的陶土,让千年的故事在刚柔并济中永恒流转。
评论(0)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