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南腹地,沱江支流蜿蜒处,藏着一座以青石镌刻时光的城——隆昌。这座千年古驿道上成长起来的县城,既有巴蜀文化的质朴基因,又浸润着湖广移民的开放精神。当晨雾漫过街巷,我循着历史的脚印,开始这场探寻之旅。
踏入石牌坊群落,恍若穿越时光结界。明清两代留下的十三座牌坊静立成碑,忠孝节义的匾额在青苔斑驳间愈显庄重。指尖触碰“节孝总坊”冰凉的浮雕,依稀听见石匠凿刻的铿锵声与贞妇守节五十载的叹息。工匠用坚硬石材定格道德标尺,此刻在我眼中,却成了凝固的人性史诗。
古宇湖的波光驱散了历史的厚重。北湖潋滟处,小舟推开万顷琉璃,惊起白鹭如雪。当地人提着竹篓采菱角,波纹里摇曳的不仅是荇草,还有蜀地特有的闲适。西湖静谧如墨时,忽见野鸭掠过水面,恍若工笔画中游出的生灵,在生态湿地上书写天趣。
转过雕花照壁,孔子文化公园的棂星门赫然入目。七十二贤雕像列队松柏间,青石阶上垂落的不是《论语》章句,倒似文明的流光。孩童举着竹简模样的文创雪糕雀跃而过,古老训诫与现代生活,在此处达成了奇妙共生。
巷尾传出陶轮的嗡鸣,青莲土陶坊的师傅正用隆昌红泥塑形。湿润的陶土在掌心变幻,经烈火烧灼化作温润茶器。这个曾沿古驿道远销西南的陶都,至今仍在传递着泥土的温度。暮色渐浓时,街边羊肉汤馆腾起热气,奶白汤底翻滚着桂叶与山椒的辛香,夹起薄如蝉翼的带皮羊肉,仿佛咀嚼着千年驿道上商旅的饥肠辘辘。
离开时城郭已亮起星火,石牌坊的轮廓在暮色中愈发深邃。这座用青石铸魂,借湖水养气的古城,将仁义镌刻成坊,让文脉流淌作湖,最终沉淀为陶土般的包容。古驿道驼铃虽逝,但灯火明灭处,仍有历史鲜活如初。
评论(0)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