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水镇是一个充满历史韵味和自然美景的地方,以下是该景点的一些详细介绍:
地理位置:陶瓷水镇位于井陉县南横口村,地处太行山西部,绵河、甘陶河交汇之处,襟山带水,景色独特。
历史背景:据唐兴善寺碑文记载,始建于西汉,兴于隋唐,绵延至今已有2000余年历史。据考证自隋至今,烧制陶瓷的历史沿延1400余年, 是井陉现代陶瓷业的发源地。素有“千年古村、陶瓷之乡”的美誉,井陉窑和邢窑、定窑、磁州窑并列称为河北四大名窑。南横口是井陉窑十二大保护片区之一,是遗存县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窑区,于2001年被列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主要景点:
陶瓷博物馆:井陉窑博物馆设计理念以当地的馒头窑设计而成,馆内布局合理,以时间为脉络,依次展示了井陉窑从隋朝起源,历经隋、唐、宋、金、元、明、清,直至现代的发展历程。目前展、陈了108件展品,件件都是井陉窑产品的代表性作品,其文物价值、研究价值、观赏价值都很高。井陉博物馆的建成与开放为人们了解、认识、研究、传承井陉窑文化提供了更大、更广、更全面的一个公益平台。
古窑遗址:井陉窑由于火膛和窑室合为一个馒头型,故称馒头窑,由窑门、火膛、窑室、烟囱等部分组成。是陶瓷窑炉的一种。宋代以前以柴火为炉料,宋代以后以煤为炉料,为最早以煤为炉料的陶瓷窑。可以说南横口窑区就是井陉现代陶瓷业的发源地。在这里,历史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触手可及的温度,等您来感受。
马家大院:马家大院是清道光至同治间南横口士绅马席珍、马贡珍兄弟之宅院,分为南北两院;南院座南面北,砖木结构,旧为"九进门",南院总体分为主院和偏院两部分,东院小院为东偏院,旧为店客之所;北院为大门朝南,坐北朝南二进院落,前院为马家办公事务之所,后院为生活居住之地。在这里我们触摸到的,不仅是一个家族的兴衰荣辱,更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精神血脉。在这里,每一缕清风都裹挟着故事,每一片砖瓦都承载着记忆,等待着有缘人来续写新的篇章。
关帝庙:位于南横口村南北适中之处,面向石太线,临甘陶河,拱券与殿顶巧妙结合,雅俗共赏。关圣大帝庙矗于石壁之上,坐落大道中央,面石太线,临甘陶河,占地约66平方米,殿庙宽4米,长6米,建筑面积24平方米,神台上关帝圣像英姿魁武,忠义之气溢于其表。周、关二将不思而威,凛然屹立,虎虎如生。墙壁画有"千里走单骑"、"三顾茅庐"、"单刀赴会"、"桃园结义"等,壁画人物栩栩如生。
正太铁路: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由法国人建造,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竣工通车,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停止运行。是中国第一条电气化复线铁路-石太铁路,原名正太铁路,是一条连接石家庄和太原的铁路干线,全长约243公里,全线设有35个站点。为了提高运输效率,2009年4月高速铁路的开通使得石家庄到太原的客运列车均在其上运行,而老石太铁路则主要承担货运任务。石太铁路见证了中国近代以来诸多历史事件,更多的是石家庄老工业城市的一种历史记忆,看到这种绿皮火车可以拍照打卡,有种穿越回到过去时光的一个回忆。
古槐:在村中,马家大院西侧和聚记坊西侧现存有两棵千年古槐。村人每年在此上香、上供、挂红布,表达对古槐的崇敬,这两棵古槐见证了南横口村的厚重与沧桑。
绵右渠:一提起人工建渠,很多人首先会想到河南林县著名的红旗渠。其实,在河北井陉太行山区也有一条人工渠就是绵右渠,追述绵右渠的历史,南横口籍的马作霖居功至伟。1931年,井陉南横口村的开明人士马作霖产生了在绵河右岸修水渠浇田的想法,并取得当时国民政府华北水利委员会的支持。他把这条水渠起名为“绵右渠”,勘测并绘制了一份--《绵右渠工程初步计划》,并且筹措资金准备开工,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未能付诸实施。在1957年筹建绵右渠时,他家的后人把完好保存20多年的图纸取出献给县委,为绵右渠选线与测量提供了重要参考,使定线测量工作提前完成。1958年3月,井陉县委书记傅积意发动全县人民兴修水利,绵右渠工程是全国最大的民办水利工程。经过十个月的苦战,1959年1月,井陉县绵右渠一期工程竣工,由6条干渠,23条支渠,3488条斗农渠组成,总长1868公里。1959年9月县委重新成立了绵右渠施工司令部,部署绵左渠的施工。绵左渠在乏驴岭从河右岸穿过河滩,把绵右渠水引到左岸,它是河北省第一座高压双排铸铁管倒虹吸,于1960年峻工,绵左渠是绵右渠的延伸,担负着井陉县、井陉矿区和鹿泉20个乡镇、193个村的22、5万亩农田灌溉任务,实现了井陉县“一年水利化”,解决了全县人民靠天吃饭,用水困难的问题。
特色活动:陶瓷水镇不仅有丰富的历史遗迹和美丽的自然风光,还提供了多种特色活动。游客可以参观陶瓷博物馆,了解陶瓷的发展历程;可以在陶瓷文化街上购买各种陶瓷制品;可以品尝特色美食;还可以参加手工体验类项目,包含陶艺、石英砂画、泥画、泥塑、木艺等体验项目,亲身体验制作的乐趣。
评论(0)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