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南海的椰风、东海的浪涛在记忆里淡成水墨,当内陆的山川湖海已走遍大半,与大海的睽违竟悄悄拉长到七八年。中间三年被口罩隔绝的时光,让这份想念愈发浓烈。八月的长沙像座蒸腾的火炉,我对着地图寻觅清凉,目光终被渤海湾的那抹蓝牢牢攫住 —— 大连,这名字带着海风的咸涩,率先叩响了出行的念头。
老婆对大连的记忆停留在十年前的夏末,重游的兴致不算炽烈。倒是女儿指着同学朋友圈里河北海边的贝壳照片,眼睛亮得盛着星光:“爸爸,我也想去捡大海的礼物!” 我忽然记起途经河北时的固有印象,总以为这片环抱北京的土地只有平原与群山,却不知它竟藏着一湾温柔的渤海。
地图展开的瞬间,秦皇岛与北戴河的名字如浪花跃入眼帘 —— 原来那些久闻其名却未及奔赴的向往,早已静候在渤海之滨。我们家的旅行向来是 10-13 天的从容节奏,夏日长假足够悠长,只是钱包的厚度提醒着我们:绿皮火车的哐当声,才是最合拍的旅途背景音。穷游的真谛从不是克扣风景,而是让每一分钱都与时光产生共鸣。
最初想把黑吉辽打包成 “东北初见”,计划在沈阳租车驰骋三日。但老婆的坚持柔软却坚定:“太久没听海浪讲故事了,要在海边赖三天。” 大连虽好,却非亲水佳地,于是北戴河成了海边时光的承载者。算上往返车程,哈尔滨只能遗憾地标注为 “待解锁”,沈阳则顺理成章地嵌入行程,一条长沙→北戴河、秦皇岛→沈阳→大连的弧线,在地图上缓缓勾勒成形。
对海船的好奇像颗种子在心底发芽,老婆当年从大连乘船至青岛的经历更添了几分期待。查遍票务信息,烟台到长沙的绿皮卧铺如及时雨般出现,始发站的票源让抢票少了几分焦虑。返程路线就此定调:大连夜船渡渤海,烟台卧铺归故里。
车票的波折恰如旅行的序曲,长沙直达北戴河的卧铺票难觅踪迹,便转道天津,用 “绿皮 + 动车” 的组合铺就前路。当酒店、车票、船票逐一尘埃落定,这趟环渤海之旅终于在日历上敲下确定的印记 —— 我们与渤海湾的约定,即将启程。
经天津中转的奔波后,列车抵达北戴河站时,夕阳正把天空染成温柔的橘粉。老婆预订的连锁酒店藏在浴场旁的林荫里,公交转出租的接力后,下午五点的霞光中,我们终于推开了房间的门。
海风是最好的欢迎礼,刚换好泳装,咸湿的清凉已迫不及待地扑进怀里。傍晚的浴场褪去了正午的燥热,沙滩被夕阳镀上金边,海浪轻拍岸边,像在哼着古老的歌谣。拍照发群的瞬间,长沙朋友们 “高温预警” 的吐槽与我们的海风清凉形成鲜明对比,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那份羡慕。原来幸福从不需要昂贵的标价,一阵海风就能吹开两个世界的温差。
正当我们在海水中尽情嬉戏时,脚下突然触到一团柔软滑腻的东西,惊得我猛地弹跳起来,一声惊呼刺破了海边的宁静。妻女围过来时,旁边一位戴草帽的老者笑着解释:“是海蜇呢,这季节渤海湾常见,被蜇到可得及时处理。” 话音未落,女儿便轻声呼痛,小腿上已泛起细密的红痕。后来才知道,渤海湾的海蜇是夏日的 “隐形居民”,除了少数防护区,几乎遍布沿岸,换浴场亦是徒劳。我们只好从 “逐浪者” 变成 “观海人”,时不时踩踩沙滩,看看潮起潮落。直到夜色漫过海平面,才恋恋不舍地返回酒店,用一顿带着海鲜味的晚餐,结束第一天的海边时光。
次日清晨,赶海的念头像闹钟般把我们唤醒。薄雾中的海边朦胧如仙境,海浪带着晨露退去,留下遍地贝壳与小蟹的踪迹。女儿蹲在沙滩上,专注地捡着各色贝壳,裙摆被海风掀起边角。我们终于看清了海蜇的模样:半透明的伞状身体在浅水中轻晃,触须随波而动,美丽中藏着几分危险。大海从不是温顺的馈赠者,它的慷慨永远裹着自然的锋芒。赶海的乐趣不在收获多少,而在与大海的温柔博弈,看潮来汐往间,自然的馈赠悄然出现。
早餐后前往鸽子窝公园,这座以 “观沧海、近万鸟、赏日出” 闻名的园子,此时正沐浴在上午的阳光里。虽错过了日出盛景,也未见万鸟齐飞的壮观,但那些造型别致的 “鸽窝”“鸽蛋” 景观却成了意外之喜。钻进圆滚滚的 “鸽蛋” 雕塑拍照时,女儿的笑声惊起几只海鸥,它们掠过湖面的身影,为这趟打卡之旅添了几分灵动。
从公园出来,沿着河岸漫步至帆船基地,白色的帆船在灰蓝色海面上点缀出诗意,时光仿佛都慢了下来。直到夕阳西斜,才恋恋不舍地返回酒店,换上行装,再赴一场与海浪的约会。
“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河北文旅的宣传文案久未褪色。第三天的记忆带着些许模糊的滤镜,记得在老婆的带领下,我们逛了海边的几处景点,在一家面朝大海的书屋里用餐,落地窗外是无垠的渤海,书页间夹着海风的气息,这样的午餐,连饭菜都带着诗意。午后女儿租了共享单车,沿着滨海步道骑行,海风拂过发梢,留下一路欢歌。傍晚的海边,我们看着夕阳沉入大海,把天空染成梵高的油画,才算圆满了这三日的北戴河时光。当浪花漫过脚踝时终于懂得,所谓度假,不过是让时间跟着潮汐的节奏呼吸。
初临浴场
特色晚餐
清晨赶海
海蜇真颜
鸽窝公园
帆船基地
景点打卡
文旅文案
离别之日终究到来,退房后我们直奔秦皇岛的山海关。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土地,是渤海湾送给我们的另一重惊喜。抵达山海关古城时,正午的阳光正烈,城楼的青砖在阳光下泛着岁月的光泽。“天下第一关” 箭楼巍峨耸立,匾额上遒劲的大字透着凛然正气,仿佛还在诉说着当年抵御外敌的壮阔历史。我们沿着长城漫步,触摸着城墙上斑驳的弹痕与岁月侵蚀的痕迹,脚下的每一块砖石都像在低声讲述着数百年的风雨沧桑。靖边楼、牧营楼、临闾楼依次映入眼帘,这些矗立在城墙上的建筑,虽历经修缮,却依然保留着当年的军事防御格局,让人不禁想象着古代将士在此戍边卫国的场景。
从古城出来,我们驱车前往老龙头 —— 这座被誉为 “中华之魂” 的长城入海处。远远望去,古城墙如一条巨龙蜿蜒至海边,猛然扎入渤海之中,气势磅礴得让人失语。站在入海石城的观景台上,脚下是涛涛海浪拍击礁石的轰鸣,眼前是长城与大海交汇的旷世奇观。海神庙的香火袅袅升起,与海雾交织在一起,更添了几分神秘色彩。澄海楼雄踞龙头之上,楼前 “长城连海水连天,人上飞楼百尺巅” 的楹联,道尽了此处的壮阔景象。我们登上澄海楼,凭栏远眺,渤海湾的碧波万顷与长城的雄奇险峻尽收眼底,山的沉稳与海的澎湃在此完美交融,历史的厚重与自然的浩瀚碰撞出震撼心灵的力量。在这里,砖石与浪花达成永恒的和解 —— 坚硬的防御终究挡不住温柔的浸润,正如所有伟大的故事,都在刚与柔的角力中生长。
沿着滨海长城的垛口慢慢前行,宁海城的残垣断壁间还能窥见当年的营垒布局,靖卤台的炮位仿佛还残留着硝烟的味道。“守备署”“演武场” 余音缭绕,握斧军士凝目直视。女儿对城墙下的海水浴场充满好奇,拉着我们在礁石间寻找贝壳,海浪在脚下进退,溅起的水花打湿了裤脚,带着咸涩的气息。我们在老龙头的各个景点间穿梭,从南海口的沙滩到观海亭的角落,每一处都藏着独特的风景与故事。
不知不觉大半天过去,阳光渐渐西斜,将长城与海面都染成温暖的金色。疲惫悄悄爬上肩头,但心中的震撼与满足却久久不散。从景区出来打车至秦皇岛站时,夕阳正将铁轨染成金色。登上前往沈阳的列车,北戴河的海风与山海关的历史余韵交织在一起,成了这段旅程中最难忘的双重馈赠。
行程优化后记:此次河北之行虽充实,却也显仓促。我们住海边,交通靠打车,优势是随时可享海风与沙滩,劣势是交通成本高、灵活性差、等待时间长。因海蜇频发,游泳体验本就受限,故更推荐 “首日直达秦皇岛,租车 2 日自驾,住宿与海留距离”:下海受限无须住满 3 天,住宿差价与打车费基本可覆盖租车成本,虽离海稍远、更衣不便,但能更自由地串联景点,性价比更高。
旅行的智慧,在于在计划与意外间找到微妙的平衡 —— 就像海浪总会调整着礁石的轮廓,我们也在路途中校准着对世界的认知。
和着铁轨轻吟,清晨已至盛京奉天。按导航指引入住酒店,稍作梳洗后,简单吃了顿快捷早餐,便直奔少帅府。
少帅府又称张学良旧居,是张学良及其父亲张作霖的官邸和私宅,包括三进四合院、大青楼、小青楼、赵一荻故居等多组文物建筑,是东北地区规模庞大、保存完好的名人故居。各个建筑风格各异,融中国传统式、中西合璧式、罗马式、北欧式、日本式于一体。
按规定购票入场,学文学的女儿租用耳机,饶有兴趣地仔细听讲。在各式建筑中穿梭来去,“张学良将军雕像”“老爷车”“赵四小姐旧居” 打卡到手软,手机存货直线飙升。
少帅府出来时已近正午,老婆选的网红美食店就在附近,团购下单后,上桌的菜肴让我们见识了东北美食的大气 —— 一份足够三人分享。
美餐之后,时间尚早。虽是炎炎夏日,但相比长沙的火炉,这里平添几分舒爽。登上巴士穿街走巷,饱览沈阳风貌 1 小时后,抵达此行打卡点 —— 教堂。
跟随导航拐进巷子,却只见围墙,不得其门。一位小姐姐轻盈走来:“这是教堂后面,游览需绕道前门。” 退出小巷绕至前门,终于得见真容。咔咔打卡间,尖尖屋顶、沧桑砖墙、圣女雕塑,都成了此行的收获。
日影西斜,我们离开教堂继续寻访美食。半小时后告别的哥师傅,站在小巷入口按导航探寻,却遇市场打烊、街巷幽暗,久寻不得。原路退出后改弦更张,用罢晚餐时夜色已深,呼叫网约车顺风而返。
沈阳的夏夜带着馈赠般的凉爽,舒适入睡后,醒来已是清晨。简单早餐后,退房寄存行李,麻利赶往盛京皇宫 —— 小故宫。到达时,门前已排起长队,随人流曲折穿梭 1 个多小时,终入门墙。
小故宫果然实至名归,虽比北京故宫小巧,却不缺皇室底蕴。金碧辉煌的大政殿、崇政殿、凤凰楼、清宁宫,龙椅龙榻一应俱全,更有独特的议事场所 “十王亭”。三人一路穿梭打卡,手机存货再度飙升。不知不觉已近中午,在肚子的咕咕声中走出故宫,打卡 “脸红秦田田” 后,光顾了沈阳特色饺子馆。
午后打卡沈阳博物馆,待夕阳西下时返回酒店取行李,登上开往大连的列车。
旅行感悟:
在沈阳的旅程中,穿梭于历史遗迹与现代街巷,感受着这座城市的厚重与活力。从少帅府的深宅大院到故宫的金碧辉煌,从古老的教堂到热闹的市井,每一处都仿佛在诉说着过往的故事。然而,站在岁月的长河中回望,那些曾经的风云人物、千秋功业,如今都已化作尘土,只留下斑驳的建筑与模糊的传说。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物是人非,千古美谈也经不起时间的洗刷。尘归尘,土归土,唯有当下的宁静与豁达,才是我们能把握的珍贵。退一步海阔天空,或许正是在这份对过去的感悟中,我们才能更加从容地面对未来。
然而,在大争之世,争与不争,退一步也并非一定海阔天空。退与进,相向而立,有退必有进。大明的退与大清的进,阿巴斯的退与以色列的进,便是前车之鉴。进退之道,得失之间,天差地别。
所谓历史,不过是无数个 “当下” 的堆叠。我们既是时光的过客,也是文明的邮差 —— 带着前人的故事上路,再把自己的足迹,变成后人眼中的风景与历史。
轻风伴行,暮辞沈阳,晓至大连。星海隅里物价微昂,我们便轻装向金州而去。下火车即转乘 3 号轻轨,直抵金州新区。办完入住简单梳洗、吃过早餐,又乘 3 号轻轨往金石滩,赴那十里黄金海岸之约。
金石滩之魂全在石上 —— 这处 5A 级景区、“国家海洋公园”,东部海岸堪称 “凝固的动物世界”“天然地质博物馆”“神力雕塑公园”。海浪是最执着的雕刻师,以亿万年光阴为刻刀,把寻常石块细细琢成了不朽的史诗。
来前未做功课的我,原以为乘摆渡车到海岸线起点,不过是打卡一小段海岸、下海扑腾会儿便返程。谁知下车后,我们三人从起点沿着海岸一路走、一路打卡。我因准备不足,摆拍姿势多到几乎扛不住,虽说收获了满手机的景致,却挡不住 “累” 字一遍遍漫上来。记不清走了多少漫漫长路,看了多少奇石叠景,恍惚间曾踩着紧实的沙粒踏海 —— 沙粒少了几分细软,海水却多了几分沁骨的凉。沿途奇石百态:“千层饼” 层层分明,“将军石” 威然矗立,“龟背石” 纹路如甲,“恐龙探海” 似欲潜波,每一处都让人举着手机拍到手软。
夕阳把影子拉得老长时踏上归途,浑身像被抽了骨、散了架。再乘 3 号轻轨回城,匆匆扒完晚饭,租的丰田雷凌已等在酒店门口。次日旅顺、星海广场的自驾路线就此拍板 —— 万事俱备,只待拂晓。原来旅行最温柔的魔法,是让所有疲惫在撞见风景的刹那悄然消融:身体的酸痛与心底的丰盈,就此握手言和。
晨曦刚划破天际,雷凌已滑出酒店。七点不到,旅顺口掀开晨雾的帘幕。门口空位泊车,趁人少 “收割” 取景框,姿势还没摆够,快门已连响。古人 “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果然不欺人。顺路钻进一座小镇,七弯八拐半小时,在面包炉的香气里填饱肚子,再折返时,景区大门正好敞开。
旅顺口按航母外形铺陈:甲板上歼 - 15 昂首,博物馆化身舰岛,铁灰色钢味扑面而来。直升机、舰载机、指挥员雕像、“军港之夜” 依次排开;远处海面军舰剪影与鸥影交错。手机存储告急,仍舍不得放下镜头。四十分钟后,带着几分意犹未尽的敬礼,驱车奔赴下一段旅程。
雷凌沿滨海公路掠过太阳谷,随后钻进一山挑两海的老铁山。
老铁山踞辽东之尖,与胶东隔海对望。山顶那座灯塔,由清廷海关请法国人设计、英国人砌筑,甲午、日俄两场炮火都未能撼动它半寸,至今仍替夜航人守夜。塔下悬崖如刀削斧劈,黄海与渤海在此交汇又分离:两股浪潮正面冲撞,海底地沟与水色浓淡交织,拉出一道 “S” 形太极线 —— 左湛蓝,右微黄,像大海亲手绘就的阴阳鱼。
山门泊车,石阶一路喘息着向上。锈迹斑斑的炮台仍昂头指向渤海深处,仿佛旧日守军仍未散。灯塔、铁炮、分界线一一收入镜头,山风拂背,顺势下坡,雷凌轻点油门,向星海驶去。
近午,听老婆指挥,方向盘一拐,钻进路边小馆,把辘辘饥肠安抚完毕。饭后继续上路,双层跨海大桥迎面展开 —— 上层向南,下层向北。第一次驾车 “上天入海”,呼啸往返,笑声灌满车厢,爽快得想爆灯。
随后打卡星海广场、俄罗斯风情街。日影西斜,满载一天的风景与情绪,驱车回金州。加满油、还了车,保税区美食城用一顿丰盛晚餐为旅顺之行画上句号。夜色四合,回酒店躺平,只待黎明把下一段旅程叫醒。
清晨醒来,金州新区的窗外已是一片亮堂。我们麻利地收拾行囊,把钥匙交到前台,像把短暂的停留也一并归还。
地铁 3 号线再次成了我们的 “时光隧道”,一路向南,终点站便是大连港轮渡码头。寄存柜台前,行李被贴上蓝色标签,像给它们也买了一张船票 —— 今晚,它们将与我们一同漂向烟台。
轻装后的第一站:大连圣亚海洋世界。圣亚的入口藏在星海公园腹地,远远就看见一只巨型白鲸雕塑在空中 “跃水而出”。
我们踩着开场铃声冲进极地馆,企鹅列队跳水,白鲸拖着长音唱歌,女儿把脸贴在玻璃上,鼻尖被压成一颗小圆点;深海传奇馆里,180° 环形天幕把鱼群投影成一场倒悬的流星雨,妻悄悄伸手,像在接住一束光。
从海底隧道出来已近正午,阳光透过水面在地面打出晃动的光斑,每一步都像走在海底。午餐就近解决 —— 一碗海胆蒸蛋、一盘鲅鱼饺子,鲜得让人眯眼。
饭后沿滨海步道踱到星海广场。海风带着咸味,吹乱了妻的发梢,也吹散了午后倦意。女儿挥别我们去打卡网红 “喜鼎海胆水饺”,我与妻则把广场当画布:脚印在湿沙上写下一串串省略号,远处百年城雕的铜脚印延伸进海里,像要丈量时间。
傍晚 17:00,手机响起汇合暗号。女儿拎着打包的海胆烧卖,眼角是满足的月牙;我们拎着夕阳的余温,三人并肩往码头走。
轮渡码头的候船厅里,广播开始检票,蓝色行李标签在传送带上排队,像一群即将远行的企鹅。夕阳把海面镀成铜镜,船笛长鸣,我们踩着舷梯登上渡轮。
加载更多
登上轮船,我们迫不及待地安置好行李,便匆匆赶往洗漱间。狭小的空间里,水声哗哗,像是在为即将启程的夜航奏响前奏。洗去一身疲惫后,大家相视一笑,默契地奔向甲板。
夜色渐浓,大连的灯火在岸边铺开一幅流光溢彩的画卷。星海广场、跨海大桥在霓虹与星光交相辉映中隐约可见。晚风轻拂,带着大海独有的咸湿气息,吹散了白日的喧嚣。欢声笑语在甲板上此起彼伏,仿佛每个人都在为这场夜航而欢呼。
我拿起相机,一会儿对准港口,捕捉那闪烁的灯光与忙碌的吊车;一会儿望向远方的城市建筑,将它们在夜色中的剪影定格。快门声在耳边噼里啪啦地响,像是在记录这场夜航的每一个心跳瞬间。心情舒畅得仿佛要溢出胸腔,所有的疲惫与烦恼都在这一刻被抛到了九霄云外。
不知不觉间,我们在甲板上待了一个多小时。收起缆绳的信号响起,轮船缓缓起锚,开始离开码头。船身轻轻摇晃,像是在和大连这座城市道别。船后的海面上,水流尾随,形成一条银色的小河,在夜色中闪烁着微光。我站在栏杆边,看着大连的灯火一点点变得模糊,心中涌起一丝不舍。
“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这句诗突然浮现在脑海,仿佛是为这一刻量身定制。轮船渐行渐远,大连慢慢消失在远方,海面的夜色弥漫开来,如同一幅巨大的水墨画,将一切温柔地包裹。
夜已深,我们回到房间,躺在铺位上,听着海浪轻轻拍打着船身,渐渐进入梦乡。在这艘漂浮的 “小岛” 上,我们带着对大连的回忆,驶向烟台。
晚风轻轻吹,海水淙淙过。醒来已近 5 点,大家三三两两走上甲板。渐近微光中,远方小岛像潜水的小熊欲隐欲现,天际那一抹墨黑,像岛,像陆,更像蝌蚪拖曳的长尾 —— 小岛便如蝌蚪的头,轮廓依稀。
载着满船欢声笑语继续前行,远方带着微光的小黑点逐渐映入眼帘,渐行渐近。海上钻井平台的灯火如星,在晨雾中缓缓揭开面纱。
东方渐现鱼肚白,一轮红日从水雾中缓缓升出海面,与船并行。远方陆地及建设中的海景房迎面而来,与我们相向而行,距离愈近,轮廓愈清。
“要靠岸了,前面就是烟台码头了。” 有人轻声说道。
些许兴奋与淡淡的失落漫上心头:清凉舒快的海上航行即将结束,下船后,这场短暂而愉快的假期也近尾声。我们将在附近的烟台站转乘绿皮卧铺,踏上归途。
加载更多
十二天的环渤海之旅,像一场被海风串联的梦。从北戴河的浪花里读出自然的锋芒,在山海关的城砖上触摸历史的温度,于沈阳的街巷中撞见古今的碰撞,最终在大连的甲板上,让渤海与黄海的涛声为这段旅程谱上终章。
曾以为穷游是对预算的妥协,却在绿皮火车的哐当声里明白:它是让脚步慢下来的魔法。当我们放弃直达的快捷,转道天津的动车与绿皮接驳,反而在换乘的间隙,撞见了站台小贩的糖画、候车室里老人的棋局;当海蜇打乱了戏水的计划,却因此蹲在沙滩上,看清了潮水退去后贝壳的纹路、小蟹钻进沙洞的慌张。那些计划之外的意外,恰是旅行最珍贵的彩蛋。
渤海湾像位沉默的叙述者,用不同的姿态讲着同一个故事:北戴河的温柔里藏着警示,老龙头的壮阔中裹着沧桑,老铁山的分界线上写着融合,而夜航轮渡的甲板,则让我们懂得 “告别” 本身也是风景的一部分。女儿捡的贝壳装进了玻璃瓶,手机里存满了奇石与落日,更重要的是,我们的记忆里多了共同的片段 —— 海蜇蜇到时的慌张,老龙头上的远眺,夜航时甲板上的风,还有日出时分,那轮与船同行的朝阳。
返程的绿皮火车上,女儿趴在窗边数着铁轨,老婆翻看着相册轻笑。我忽然想起出发前对 “环渤海” 的模糊想象,如今它已变成具体的温度:北戴河傍晚的海风是 24℃,老龙头的阳光晒在肩上是暖的,大连轮渡的夜风格外清冽,而烟台码头的晨雾里,藏着归程的期待。
原来旅行从不是抵达远方,而是让远方的风、远方的故事,住进日常的褶皱里。当长沙的热浪再次裹住我们时,渤海湾的蓝会在记忆里泛起涟漪 —— 那是贝壳的光泽,是浪花的颜色,是时光与大海,共同写给我们的短诗。
评论(0)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