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天的时间去皖西小城六安,逛了北塔、南塔和古城墙,吃了臭鳜鱼,喝了特调咖啡,基本所有地方走路溜达着就能到。
中午在徽商故里吃了午饭,餐厅特别气派,装修豪华,口味的话,中规中矩的徽菜,可以解馋,但是吃到过最印象深刻的。有点遗憾没去吃地锅鸡。
北塔就是多宝庵塔,宋代古塔,六安人习惯称之为北门锥子,古称药师塔。与观音寺塔遥相对峙,和南门塔一起被誉为“双塔摩青”,是六安古八景之一。多宝庵塔为平面六角形,楼阁式造型、仿木砖结构空心塔,原为9级,现存7级,残高计21.6米。基层每边宽4.4米,高3.9米,各级宽、高逐层缩小,呈角锥形。第七层(即现在的顶部)每边宽 3.1米。塔身正面向西,基层有塔室,室门为圆拱形。底层东侧设有蹬道,呈回廊式穿心直上。2-3 层建有直棂窗,绘以飞天,火焰等砖雕。塔体外部的各级平座(塔檐),均系平砖叠砌挑出,下承以砖雕斗拱。塔心(塔桩)和塔壁(外层)之间,有50至80厘米宽的砖梯道,沿梯可盘旋登上塔顶。据清同治《六安州志》记载:“多宝庵在北门外街东。内有塔,传为尉迟恭监造,贼毁其巅数尺。先年掘地得古钟。观其所载年号,知为唐之药师寺"。庵周围开满了紫薇花,这也是我第一次看到紫薇花,没有树皮的树干,花一小小朵一小朵,一簇一簇的玫红色,很耀眼。
六安古城墙始建于隋唐时期,用土垒筑。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以砖石修筑城墙。此后因战事连年而防卫修城不止。1514年(正德9年)知州李衮修城,扩大了城池范围,六安名士潘锐写有《修城记》载于史册《六安州志》。1553年(嘉靖三年)六安知州邵惠久同邓向荣于北门之西辟“便储门",取运道达舟之便。1571年(隆庆五年)知州唐可封改题“文昌门”。1579年(万历九年)知州扬际会为仓库安全之计封闲便门。1581年(万历九年)知州李懋桧加修仓库高墙,复开“文昌门”,在东南西北四门各建三间角楼四马道垣内安装炮台8个。1635年(崇祯八年)兵乱不断,墙体遭炮轰,安庐道张亮移驻六安,命州事通判罗杰修治毁坏城墙,六安士民归来自动帮助州里修城,知州徐潘修整了各门楼。后历经多次修葺。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占据六安,将城墙大部分拆除、破坏六安古城墙自建砖墙至抗战被拆,修城历史长达 560年。六十年代随着城镇建设的需要,当时将城墙大部分拆除,部分原城墙旧址改造为道路。六安现存有两段古城墙。一段古城墙位于六安市裕安区云路街云路桥北淠河东岸边,全长 140米,具有明代建筑特征,底部条石“丁”字形铺基,墙体为明代小青砖,南端“城工”字样保存较为完整。2003年进墙体为倒塌后清代重修,砖上有“道光三年”、行全面维修。
观音寺塔(即南门塔),俗称南门锥子,唐代佛塔,经历代重修失原貌,到明代佛塔改为峰塔,到清代大修,呈现状。与多宝庵塔遥相对映,历史上并称“双塔摩青”。塔身正面向南,是一座平面六角形楼阁式造型、砖石结构的实心塔,共9级,高约 27米,底层每边宽 3.9 米,高4.3米,以上各级按一定比例次递收缩,呈角锥体。塔底层有高1.5米,宽0.85米拱形塔门,塔门旁边嵌有大明万历八年(公元1580年)修新塔门碑石一块,塔门内为一正方形弯隆顶的塔室,每边长1.5米,上无通道,室内原有佛龛,上无通道。塔的第二层每边饰有砖砌假窗,第三层以上各边均嵌有瓷质匾额,上题“不二宗旨”“得三界缘”“示四高台"“了五净因”等字,并绘有佛事图案。塔身各级的装饰斗拱以及假门,花窗等砖雕及彩瓷像和图案都极为精致逼真。整个塔体除局部微有破裂和少数装饰部分有损坏剥蚀外,大部分保持完整。民国32年(1943年)一半塔顶坠毁,青铜质的锅形塔顶塌落,被移至六安县民众教育馆陈列,后不知下落。据清乾隆《六安州志》卷十六“古迹”载:“观音寺塔,传为唐尉迟恭监造”,清同治《六安州志)记载,塔为唐武德年间僧人元通化缘而造,原名浮屠寺塔。宋代僧人瑞云化缘重修,始改名“观音寺塔”。明嘉靖年间有僧人化缘复修,清嘉庆八年僧人运宽、鸿严募化重修塔共9级,计残高约27米。
观音寺在2009年经主持释广船大师携弟子和十方善信等对千年古刹观音寺重建,现有大雄宝殿5间,天王殿5间,观音殿、地藏殿和东西廊坊共70余间。
北塔南塔真的交相辉映,北塔门口有个城北小学,南塔门口有个城南小学,北塔旁边种着莲花,南塔旁边种着荷花。分别坐落在小城两座著名寺庙内的南北两座宝塔,历经风雨沧桑,饱经世事变幻,是古城六安历史变化的重要见证。双塔矗立城中,遥相对应,屹立南北,成为今古六安的重要地标。关于这两座宝塔的由来,民间流传着这样一段奇异的传说。相传唐初,唐皇命大将尉迟敬德(即尉迟恭)来六安监造二塔。工匠们过了许久也没有绘制出让尉迟将军满意的塔图来一日,满面怒容的尉迟将军撞开正在里面休息的工匠们的屋门,将所佩的九节钢鞭摘下,朝着摊放在桌上的塔图上猛地一扔然后狠狠地说到:“俺已经有了心中中意的塔图,不知尔等能否理会?"工匠们面面相觑,久久不能理会将军的意思。见此状尉迟将军不禁勃然大怒,最后放出话来--“三日之后若再不解吾意,这钢鞭定要敲碎尔等的狗头!”说完此话,将军抓起钢鞭往地上一插,然后便怒气冲冲地扬长而去。将军走后,工匠们不禁后怕起来,正在大家一筹莫展唉声叹气之时,观音寺僧元通化缘归来,见众人闷闷不乐的样子问明情况后,指着戳立在屋里地上的钢鞭言道:“你们来看,这不正是尉迟将军意中的塔形图吗!”工匠们不禁恍然大悟。次日,绘有九级鞭型的塔图呈送到将军手中,尉迟恭不禁抚须,眉开眼笑了。塔形定下来后,便是筑塔。传说建造二塔的是师徒二人。师傅在南,徒弟在北。二人立约限期完工。立约之后,二人便分头行事。师傅自恃艺高,对筑塔之事全然不放在眼里,终日饮酒作乐,而徒弟却不敢有丝毫怠慢,立约后便全力营建不舍昼夜。不久,一座内设盘旋塔梯,精巧的空心九级宝塔即将告竣。师傅闻知此事,扔下酒壶,急忙造塔,因限期在即无奈只得将南塔筑成一座仅有一层塔室的九级实心宝塔。望着游人不断、香火鼎盛的北塔,师傅急火攻心,羞愧而亡。此事后来被半仙张邋遢得知,半仙大为光火,认为徒儿欺辱师傅,实属大逆不道,决意要惩治一下这个“拒不尊师”毛头徒弟。一日夜里,半仙偷偷跑到霍邱洪集镇上借走镇中所有人家的耕牛,于当夜电闪雷鸣大雨倾盆之中将北塔的八九两级拉了下来,拖到的西坡地上。次日清晨,洪集家家户户开门后见耕牛口吐白沫,瘫倒在地,又见西坡地上平地多出了两级半截宝塔残体,方知发生此事。
这就是古城六安南北双塔塔形的由来、塔体各异和北塔为什么又少了两级的原因。传说终归离奇,但“双塔摩青”已成为六安重要的风景名胜。历代文人墨客由此遗下许多笔墨翰章。现在,双塔虽历经历史风雨冲刷,但仍然矗立六安城中,已成为六安古老历史的见证之一。
还去了传说中的五牌里,因为去的太晚的,所有店都关门了。
喝到了一家不错的咖啡,点了很安静,老板娘很温柔,小坐一下很舒服。
回程的路上惊喜看到了一整条彩虹和绝美晚霞。
评论(0)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