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建筑,一座城池。

——福建土楼

土楼:风格奇异的土楼民宅散布在闽西的永定、武平、上杭及闽西南的南靖、平和、华安、漳浦等地。其造型、装饰和建造工艺世所罕见,俗称“生土楼"。楼顶覆以火烧瓦盖,经久不损。土楼高可达四五层,供三代或四代人同楼聚居。它的结构体现了客家人世代相传的团结友爱传统。几百人住在同一幢大屋内朝夕相处,和睦共居。

世界遗产: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46座福建土楼由六群四楼组成,包括福建省永定县的初溪土楼群、洪坑土楼群、南靖县的田螺坑土楼群、河坑土楼群、华安县的大地土楼群等,主要分布在福建西部和南部崇山峻岭中,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著称于世,有常见的方形、圆形土楼,还有围裙形、曲尺形土楼。世遗土楼中最古老和最年轻的均在初溪土楼群,直径66米的集庆楼已届600“高龄”,直径31米的善庆楼则仅有30年历史。

缘由: 福建土楼所在的闽西南山区,正是福佬与客家民系的交汇处,地势险峻,人烟稀少,一度野兽出没,盗匪四起。所以客家人为了安全聚族而居,他们依山就势,巧妙利用山间狭小的平地和当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创造出这种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一体的生土高层建筑。福建土楼其外墙厚一至二米,一二层不开窗,仅有的坚固大门一关,土楼便成坚不可摧的堡垒。为防火攻,门上设有漏水漏沙装置,紧急时楼内居民还可从地下暗道逃出。

如今,土楼早已不再是堡垒,但那些完备而精致的防御设施,仍让人们拍案惊奇。史料记载,一次震级测定为七级的地震使永定环极楼墙体震裂20厘米,然而它却能自行复合。这足见土楼的坚韧。

永定土楼:于闽西龙岩地区的永定,分布着客家民居建筑群,它们被统称为“永定土楼”。它起源于唐代,元末明初时慢慢被当地所接受,并且广泛流传。在中国的传统住宅中,永定的客家土楼独具特色,有方形、圆形、八角形和椭圆形等形状的土楼。这就是我这次的目的地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