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泉州,泉州,简称“鲤”,别名“鲤城”、“刺桐城”、“温陵”,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的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世界宗教博物馆,是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泉州是中国著名的侨乡和台胞祖籍地,台湾汉族同胞中约有一半的人口祖籍来自泉州,同时泉州也是闽南文化的发源地与发祥地,闽南文化保护的核心区与富集区,有“海滨邹鲁”、“光明之城”的美誉。泉州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宋元时期泉州港被中世纪世界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誉为“世界第一大港”,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齐名。2013年8月26日泉州被中国文化部评为首届中国东亚文化之都。泉州保留着以闽南语、南戏、南音、南少林、南建筑为代表的五南文化遗产,其中南音是中原雅乐的活化石,梨园戏、高甲戏、打城戏、木偶戏是中国特色剧种,原产于安溪县的中国十大名茶铁观音,以其清香雅韵的口感闻名于世,永春县的纸织画则是有着1300多年的历史。(资料来自网络综合)

在小店里坐下,点上几份小吃,安抚下自己躁动的味蕾。

放下碗,背起随身的包,沿着红砖古厝的老街,仿佛走进一段段绵长的历史。在闽南语里,“厝”是房子,红砖厝就是用红砖盖的房子,也是闽南最有代表意义的传统建筑。一般都是前埕后厝,坐北朝南,三或五开间加双护厝,红砖白石墙体,屋顶是硬山式和双翘燕尾脊。

街边,一堵地道砖石古墙,被称做“出砖入石”,其实就是红砖与花岗岩石两种材料的混砌,呈现着一种纯朴的建筑韵律之美。

翘立天空的燕尾脊,雕花的红砖墙,是最闽南的元素。

通政巷子深处,泉州木偶戏团所在地,在静谧的老房子里,挨挨挤挤的人偶们,身着古装华服,表情各异,沉默的注视着我们。

梳着闽南传统发髻的阿婆和留着花白长须的老汉,笑咪咪的样子,仿佛是街角遇见的邻家老两口。

临走一个回头,让我倒吸了一口凉气---木偶馆里那些悬挂着的人偶,像极了古代被处以极刑的人们。。。

回到阳光下的街上,缓缓神,晃悠到涂门街关帝庙后城,走进古色古韵的老茶坊,雕梁画壁,浮雕门联,一点一点的细节,显示着古厝那些漫长的年头。

绕过前厅,后院的天井安静清幽,有个老人背着手往里面走。

跟进后院,原来,这里有一群老人围坐着在说书讲古呢!

说书老人叫许荣铜,已经八十多岁了,家就住在文庙附近。每天的下午,许老伯就会来到老茶馆,这些同样七老八十的老人们喝着茶等他。他一手拿古书,一手拿折扇,慷慨激昂,抑扬顿挫,说书说到高潮处,那扇子往桌上一拍,惊起了几个打盹的老人们,抬眼看看许老,又继续闭眼瞌睡了。

阳光暖暖的照在老宅里,照在老人们坐的磨的光亮的竹椅上,这是属于他们的慵懒闲散的时光。

角落里的竹蓝、石磨等老物件,就像是凝固的岁月。

临街的寺门为典型的中亚风格,由一面立墙和一个带有双凹半穹顶的门廊,以及连接的有半穹顶的甬道构成。

寺门内有一块明•永乐五年(1407年)刻有《永乐上谕》的石刻,是明成祖朱埭颁发保护伊斯兰教寺院的文告。

离开清真寺,同一条街上不远,就是咱们熟悉的关公老夫子:关帝庙。但是,有创意的泉州先民,把关公和岳飞放在了一起,在他们看来,相隔800多年的关公和岳飞都是忠义的象征。所以,把他们俩放一起奉祀,叫关岳庙,据载始建于宋代。

烟火旺盛的关岳庙,至今仍然是泉州人的精神寄托所在,来这里烧香许愿的人络绎不绝。

位于泉州南俊巷的承天寺,原来是五代节度使留从效的南花园。南唐保大末年至中兴初年(957一958年)建寺,初名“南禅寺”。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规模仅次于开元寺,为闽南三大丛林之一。

因为寺庙第一山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的“月台”两字,所以又被称做月台寺。

夕阳落尽前最后的一抹光,照在“闽南甲刹”的牌匾上。

趁着天还没黑,赶到了天后宫,巧的是在这里遇见了远从台湾进香团前来“挂香”。天后宫奉祀的是莆田湄洲妈祖娘娘,位于泉州南门天后路。始建于南宋庆元二年(1196),是中国东南沿海、台湾及南洋一带现存最早、最大的妈祖庙,和我在巴厘岛看到的海神庙类似,这是中国古代祭祀海神的庙宇。

转完天后宫,天色已晚,这一天看下来,信息量太大了,和晚饭吃的泉州小吃一样,都得慢慢消化消化。晚上的文庙,有南音表演,继续走起!泉州南音,又称“南曲”、“南乐”、“南管”、“弦管”,被称为中国传统音乐的“活化石”,唐代琵琶普遍用拨子,且是横抱姿势,泉州南音至今保持这一遗制。而且,南音中所用的“拍板”及其演奏方式与敦煌壁画中的伎乐图一样。

听着台上演员们轻弹慢拨、咿咿呀呀的演唱南曲,看着身边围坐的老人们如痴如醉的神情,我虽然听不懂,但是却也深深的被感染,沉浸在婉转的曲调声中。南曲的曲牌名称有不少与唐代大曲、法曲的曲牌名称相同。如《摩诃兜勒》《子夜歌》、《清平乐》、《梁州曲》、《婆罗门》等。宋代“南戏”五大名剧:《荆钗记》、《白兔记》、《拜月记》、《杀狗记》和《琵琶记》,南曲也演唱这些剧目。

南音不管是表演形式还是音乐内容,始终都保持着古代中原的古风古味,研究价值高,欣赏价值也高。代表曲《八骏马》、《梅花操》《三千两金》《元宵十五》《风打梨》《年久月深》等。2009年,泉州的南音已经获得了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称号。

第二天一早,学弟志明来带我们去清源山。山下这座老子石像,是最负盛名的宋代老君造像,系全国最大的、艺术价值最高的道教石雕。

老君岩的前边竖着个石刻“老子天下第一”,这太上老君也忒高调了点儿,明显的拉仇恨的。

老君造像雕于宋代,石像高5.63米,宽8.01米,厚6.85米。占地面积55平方米。左手扶膝,右手凭几,垂耳飘髯,指能弹物,目光炯炯,独具超尘脱俗、仙风道骨神韵。

登上清源山顶,鸟瞰泉州古城,蓝天白云下,远山绵延,城市楼宇鳞次栉比,和游走老街小巷之中,又是另外一番景象。

泉州西湖被密集的建筑包围着,那是人们周末休闲散心的好去处吧。

远眺着这座旧貌换了新颜的千年古城,像我这样匆匆的行程,只能看到些只麟片爪,显然不足以真正的了解它更多的内涵和故事。也许,换个时间,可以邀三两好友,再来细细品味古泉州的前世今生、历史传奇,或者,能有更多有趣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