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野苑博物馆展出了当年英国考古队在此地挖出来的大量古董,最有名的当属阿育王石柱的柱头。阿育王当政时在境内竖了无数根刻有诏文的石柱,鹿野苑的这根石柱最有名,柱身依然竖立在鹿野苑内,华丽的柱头被安置在博物馆的门厅里,柱头上刻有4头雄狮,分别面向4个方向,雕刻工艺非常精湛,印度共和国的国徽就是以此为蓝本制作的。

这座博物馆最有价值的部分就是佛教各个时期的文物展,以及相关历史介绍。早期佛教文物大都是器物或相关的抽象图案,因为佛陀不喜个人崇拜,希望信徒们把自己当成普通人。早期佛教典籍还记载了佛祖晚年的各种疾病,从中我们知道他患有严重的背痛病,痛苦难当,在肉体层面,涅槃之前的佛陀并不是佛法无边。

佛陀在世时还反对咒语和巫术,认为这是婆罗门教的愚人糟粕,一个人不可能通过念咒达到涅槃的境界,而是必须依靠自身的力量,通过冥想和思考来实现。他还反对婆罗门垄断知识的传播渠道,他相信知识应该被所有人分享,所以他四处开坛讲道,其实就是传授人生的哲学和经验。

换个角度看,佛陀本质上就是一个具备现代意识的学者。他开创的佛教完全不像宗教,不仅没有一个全知全能的上帝,也不提倡个人崇拜,不搞繁琐的祭祀仪式。他倡导的轮回说可以理解为世间万物都有联系,互为因果,这在某种程度上是非常正确的。他相信人人平等,反对种族歧视和出身歧视;他认为物质享受不能带来幸福,只能依靠打坐和冥想,回望自己的内心世界,才能获得心灵的解放。最后这条更是符合现代观念,难怪西方国家正在经历一次佛教复兴,至今方兴未艾。

但是佛教为何在其发源地逐渐的没落了呢?在鹿野苑博物馆我找到了答案。

馆里展出了很多佛像,都是佛教后期的作品,那时的佛教徒们已经忘记了佛祖的遗训,把他当成神供奉了起来,几乎所有的佛祖像都是同一个姿势,同一个表情,千篇一律。

不知为何,博物馆的尽头展出了一尊湿婆雕像,这位印度教的大神足足有3米高,面容凶恶,他正用自己的10只手跟妖魔搏斗,每只手的动作都不一样,每个动作都有讲究。与周围那些佛像相比,这尊湿婆像无论是雕刻艺术还是传奇性都更吸引人。

佛祖,就是败在了这位面目狰狞的湿婆手里。

逛完了鹿野苑,坐着TUTU车回到了恒河边,又看了一场夜祭仪式,之后便回旅馆休息了,这一天走的路太多,太累了。

走回客栈的时候路过一家小小的理发店,突然觉得无论在哪里,都有那么一群努力生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