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此十天的柬埔寨行程就到此结束了。回来后,我下载了《真腊风土记》去学着看。重新梳理了一些认识。
真腊王朝强盛数百年,周达观写了《真腊风土记》之后,一百多年,到了1431年,王朝被新崛起的暹罗族灭亡。真腊南迁到金边建都,故都吴哥因此荒废,在历史中烟灭。宏伟建筑被丛林覆盖,高墙倾颓,瓦坜遍地,荒烟漫草,逐渐被世人遗忘。
数百年后,沒有人知道曾经有過真腊辉煌的吴哥王朝,但是,历史上留著一本书──《真腊风土记》。这本书在《四库全书》中,被认为是记实的地方记,但是对于只关心考试做官的民族,对广阔的世界已经沒有实至的好奇了。
这本被汉文化遗忘的书,却被正在崛起、在世界各个角落航海、发现新世界的欧洲人看到了。法国雷穆沙在1819年翻译了法文本《真腊风土记》,法国人大为吃惊,他们相信,周达观如此记实记载的地方,不可能是虚构的。他们相信,世界上一定有一个地方叫真腊(Siam Reap)。1860年,法国生物学家亨利.穆奧就凭着这本书,在丛林间发现沉埋了四百多年的吴哥王朝。
1902年,去过敦煌的汉学家伯希和重新以现场实地考证,校注法文版《真腊风土记》。1936年二次世界大战前,日文版《真腊风土记》出版,日本已经开始探窥东南亚,准备帝国的军事扩张。
1967年,英文版《真腊风土记》问世。1971年,柬埔寨刚刚脱离法国殖民地不久,没有自己国家的历史文献,李添丁先生就将周达观的记实历史从中文又翻译成柬埔寨语。
高棉內战结束,世界各地游客涌入吴哥窟,2001年就有了新的英译本,2006年又有了新的德译本。全世界游客到吴哥,人人手中都有一本周达观的书。一位13世紀的探险家,一位伟大的旅行者,一位报道的开创者,他的书被自己的民族忽视,却受到全世界的重视。
柬埔寨是我第三个行走的国家,来到这里感受到了古文明的伟大,古文明带给我们的震惊,在吴哥的废墟间行走,有时候恍惚间不知道自己身在何时何地。徘徊在精美浮雕和残缺的佛像之间,欣赏着吴哥带给我们的那一份美。十九世纪欧洲人在强盛的巔峰走进了吴哥,他们震惊古文明的伟大,他们想占有美,他们用最贪婪,最粗暴的方法掠夺美、霸占美,试图把美占为己有。
但是,美从不属于任何私人。美无法掠夺,美无法霸占,美只是越来越淡的夕阳余光里一片历史的废墟。再强大的帝国和我们自己,有一天都一样要成为废墟;吴哥使每一個人走到废墟的现场,看到了存在的荒谬,或许淡然一笑。
在行走的这些国家里,我一直在路上找寻关于当地人信仰的这种精神,因为在我的生活中从未发现信仰这种力量在生活中体现得如此重要,在这短短的十天中,一路上我不断企图从各尊佛像恬静的容颜上揣摩它们在这个时空保持安详的那股力量。
在来之前看了蒋勋老师的视频,其中最喜欢老师对高棉微笑的解释:在这张慈祥的面容里,双眼流露的是不忍和伤悲,而嘴角微微上扬,则是一种领悟、豁达、宽容,还有一种淡淡的超然。
为了能在巴方寺感受到高棉的微笑,我起早贪黑。奔波在每一尊佛像前。很想用心去感受,但我始终无法感受到老师的这种强大的领悟。也许是我的修行还不够,也许是我的心还不够平静。
有本书里说,我们这代人,从小被挑断了宗教的脚筋,所以无法真正理解宗教的崇高。我来到了吴哥,踏进了每一座庙宇,触摸着每一道雕刻,我相信每一个工匠在雕刻这些杰作的时候都觉得他自己的劳动是一种对神明的虔诚信仰,所以他会认真去做。这么大的一个地方,无所不在的雕刻,甚至有连一个工头都管不到的角落,然而这些角落处处都做到如此精湛——我想这大概是工匠本身所持有的信仰才能达到的水平。看到这边的人们对神佛的虔诚信仰,尽管我相信宗教神明的存在,我还是觉得我的境界远远未及当地一个普通人。也许到了那种境界,我会再来,虔诚地拾级而上,献上一捧鲜花,一叩俯首。
有信仰,真好!
最后来一张塔布隆寺外面暹粒女孩的微笑来结束这一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