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注:1

650万年前,地壳动荡不宁。逐渐向西北方向移动的菲律宾板块向欧亚板块不断挤压,能量聚集,寻找着释放的出口。于是火山频频爆发,海啸大浪滔天滚滚。蓬莱造山运动后,横空出世一座台湾宝岛。

海岛上有山,有水,有生灵,有神木。立雾溪发源于台湾中央的奇莱山主峰,从海拔3449米的源头一股蛮劲直冲大海。恒古千年万载,水石互相纠缠。水作刀,切出了险峻雄伟;石为料,呈现着深邃壮丽。太鲁阁TAROKO,取自高山原住民的语言:“伟大的山脉”,伟大的山脉中居住着太鲁阁人信奉的彩虹神灵。20公里长的太鲁阁峡谷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大理石峡谷,能目睹此景的人是幸运的。

备注2

靳珩桥头说靳珩

在中横公路178.4公里处有一座大桥,名叫靳珩桥。在上个世纪50年代,大量的国民党溃兵从大陆来到台湾,为了改善当时基础设施条件,同时也为防止军人滋事,蒋经国便发动部队开始动工修建这条沟通东西两岸的中横公路。这里崇山峻岭,人烟罕至,地质复杂,条件十分艰苦。靳珩就是这支公路建设队伍中的一员。

靳珩是河北无极县人,生于1914年,他毕业于北洋大学,主修土木工程。据称他秉性笃学,仗义正直。1948年来到台湾,先在军队服役,1957年任台湾东西横贯公路溪畔公路段段长。

1957年10月20日,花莲发生5级强烈地震,靳珩段长于破晓时分,出外巡视正在建设中的桥梁工程时,不幸在栈桥上被山上滚落的石头击中,当场殉职。当时蒋经国先生对靳珩十分感念,在他殉职的地方为其立碑,并请台湾著名的钱穆教授为靳珩撰写并手书墓志铭。大桥建成之日,就把这座桥命名为“靳珩桥”。

墓志铭上有这样的句子:人类个别生命必有限,惟社会公共事业能无穷;而事业必创造于生命,惟能融聚其生命于事业者,其生命亦无穷也。中国古人以“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其意义即在此……

这不仅是对靳珩的褒扬,也是对中横公路建设者的肯定,随着这条公路的开通,促进了台湾中部地区的开发,而今太鲁阁成为台湾著名的旅游胜地,中横公路也被写入台湾公路建设的史册。

备注3

1949年随国民党去台湾的老兵们

在国民党来台后的几十年里,从1950年起,原本随国民党来台的60万士兵,在台湾实施义务兵役制后,逐步被年轻的本省新兵取代。他们陆续退伍,台湾称他们为荣誉国民,简称“荣民”。有很多荣民,跟着当局的开发政策“上山下海”,进行一些艰苦工程的建设。比如横贯台湾东西、经过中央山脉的中横公路,号称是“完全用手工雕出来的”——因当时没有重机具,只能靠他们在与世隔绝的崇山峻岭中,用人工慢慢凿出。对这些转战过大江南北的退伍军人来说,开这些路就跟打仗一样,随时有生命危险。在修建的过程中,施工方共动员了一万多名“荣民”作为开路工人,其中三百多名“荣民”因工程的艰险而伤亡。对当时的台湾当局来说,修建这条耗资巨大,用工极多的公路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用意,那就是安置数量众多的退伍军人。

公路修好后,他们大部分就留在了当地,在山区沿着公路扎下根来,一位“荣民”说:“第一批上山的人,手上只有农场分给我们的约二十棵果树苗,谁能料定未来?在最初几年,种下去的果树都没有收成,只好在田畦间先种蔬菜。”后来这一带成功培植了台湾以前没有的温带水果和高寒地带蔬菜,改写了台湾农业史。日后,这条公路及其旁边优美的山林、连绵的果园,成为台湾的重要旅游带。

路过花莲时,看到很多荣民村。在台湾经济进步的脚步中,他们仍然是被牺牲的一群,大部分晚景凄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