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金县—(71KM)—甲居藏寨—(18KM)—丹巴古碉群—(71KM)—亚拉雪山垭口—(24KM)—八美镇

着装——短袖T恤+外套+牛仔裤

海拔——3500米(八美镇)

路况——又是路遇泥石流断路,雨季进藏真的挺挑战人品,格外注意安全。进莫洛村的大路被洪水冲坏了,一路跟着村民走小路进去,路况看图吧。

下了一夜的雨,早晨还在担心行程,掀开窗帘就被窗外的蓝天白云映得心情大好,赶快出发!

一夜的雨还是给我们带来了一些些不便,因为打雷打闪,县里停电了,餐馆受停电影响,很多食物都没法加工,热水都没法烧。半路上,又因为泥石流断路,堵了将近一个小时的车。看上去就这么小小的一条泥沟沟,冲下来的泥沙和石头就能把公路掩埋了。

一路沿大渡河流域前行,阳光通过多变的云层一缕缕的微微射在重山里。

有点艳羡河畔的村庄的村民,每天的生活都是面朝大江大河,碧水蓝天。

买了门票一路上山,半路停车休息时发现这边的山上的石头都亮闪闪的,师傅说这里的石头里含云母,赶紧像见了宝似的捡几块带给老家的亲人见识见识。

目标——丹巴藏寨就在拐过一个山弯后出现!

丹巴,一个色彩绚丽的神地,春天的丹巴繁花似锦,秋季则如我们所见一般蓝天白云大川雄山,佐以或青翠或金黄的林木,点缀农家种植的庄稼。

甲居藏寨是独特的藏式楼房建筑,一户人家住一幢寨楼。

传统的藏式民居一般一层养家畜(看过《冈仁波齐》吧),二层是锅庄室、储藏室、居室,三层经堂及角楼(家碉),其中二、三楼分别有天井和露天大阳台。生活条件好的哟~

和师傅一起进了一户人家,女主人质朴又热情,拿出山里自然生长的梨和核桃笑着看我们吃,边吃边和女主人小声聊着天,生怕音量大了破坏了村里这份美好地静谧。

梨好像是当地的特产,漫山遍野的,也没人照看,就长得特别令人信服,从当地居民家买了一袋子,一路上用衣服蹭蹭就啃,果甜汁足。想必,在春季梨花漫山盛放时,又是另一番人间仙境。

一路上有几点遗憾,其中之一是错过了中路藏寨,中路藏寨历史更加悠久,除有与甲居齐名的藏寨群外,还有仅存不多的古碉楼,相比甲居藏寨的名声在外,中路更显静谧。

一路找梭坡藏寨古碉群,找到没了路,河水把道路冲坏了。正在纠结还要不要继续找,过来一个骑摩托的黑黝黝的小伙子问我们是不是要去古碉群,于是我们就一路跟着他走了不是路的路,进了莫洛村。路况如图。坐在副驾上我就想啊,万幸有井师傅,否则我们自己开一路上不定哪天就把车开进十八怪地狱了。

丹巴素有千碉之国的美誉,沿途在河两岸的村寨、山脊就能看到古碉楼的影子了。丹巴地区鼎盛时有碉楼不下三千余座,如今仅存古碉一百多座,其中以梭坡乡最为集中。

误打误撞的我们就这么进了不见人烟的世外桃源——莫洛村,带领我们进村的小伙子叫格鲁翁都,就是这个村的村民,一路带着我们看碉楼,做讲解。

丹巴的古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梭坡乡的莫洛村是高碉分布的核心区,现存的碉楼建筑时间从元代到清代。

目前碉楼还归原主人所有,保护工作也由房主负责。保护的成果也就因各家不一了,现在看到的八角碉楼还算是保护得比较完整的。

丹巴县境内还存有古碉五百余座,集中在棱坡和中路两个乡,这些碉楼的形状分为四角、五角、八角、十三角,高度达60余米,矮的也有十几米。

八角碉的形制已经很令人赞叹了,很难想像十三角碉的形状,古人对砌石技巧的炉火纯青的让现代人汗颜。

有一点不得不提,右上角红色的位置,是传统藏族房屋的“天地轮回之所”,红色位置下面依然散发着挥之不去的味道,好吧,这是一幅有味道的照片。。。。。。

碉楼的瞭望窗口外就是连绵的群山,千百年来警戒人员就缩在寸方之间,面对山峦的变幻,看人事的更替。

碉楼一般在要隘修建,包括山尖尖上,站得高望得远,将侦察敌情的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村子里的猪生活的逍遥自在~说话,一路上都是看牦牛看山羊看藏香猪,还是第一次看到家猪内。

一路从丹巴县出来,向道孚县行进,过亚拉雪山垭口时刚好夕阳西下,拍落日下的雪山真的好难,前景与后景的光冲突的厉害,能后期调成这样,将就着看吧。

据说,宗喀巴大师也垂青于亚拉雪山的雄伟,在山腰上印有他的头像,具体能不能看到,要看有没有缘份喽~

特别喜欢藏族人的粗放与豪迈,唯一不适应的就是用字,一会儿写“亚拉雪山”,一会儿又写“雅拉雪山”,就像青海省的“拉鸡山”和“拉脊山”一样,职业病都勾犯了。

过了亚拉雪山观景台,突然就像进入另一个地域,平缓的草原在夕阳柔和和光线下,一切都显得那么宁静。

进八美镇之前,天现火烧云,巨大的火烧云,云的下面就是八美镇了。

行程第3天,我们的手已经晒黑了,此后的十来天,就指着井师傅的肤色找回自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