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早饭后车子开到标示有猛固村的路口右拐

从小路过河后再往里走

走到一个下猛固的路口,再往上走是上猛固。

上猛固方向有很漂亮的雪山,不过在下猛固这里进去可以看到另一个叫霸王山的雪山。

过这条河先去下猛固村

猛固村属于米亚罗镇

农民在霜冻的土地上烧谷秸

犁地准备种粮

往左后方回头望去,看到远处的霸王山。

上到高处仔细观望

霸王山

回到路口,继续前往上猛固,远处是里面积雪更多的一座雪山。

上山路上

沿路有红叶伴随

上猛固,公路能修到这里真挺不容易。

猛固村主要住的是藏民

房间主人见到我,听到来意很热情,邀我一起上山。

她指着远处山顶上的碉楼说,这碉楼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

上到一个平台上指着石碑说,这里是当年红军来到上猛固时候在石头上刻的字。

现在还依稀看出写的字

石头上刻的字都已经有85年历史了

山上正在吃草的牛都是她家养的

看着远处的雪山,似乎也在说,我们雪山高原可以见证这里变化所发生的一切。

再来俯望猛固村的广阔田地,在秋日阳光照耀下竟是那样美好。

愉快结束了今日的猛固村之行

返回路上在古尔沟用了午餐

离开古尔沟上蓉昌高速,感受到不过几年时间,成都通往外地的高速公路已经非常顺畅了。

从国道317返回途中,见还有时间,便在有薛城标识牌的位置拐进去。

小镇不大,建于依山傍水的高处。西从茶马古道上至古城西门,东从较场街缓坡上山进宁江门,也可从中间攀台阶上山至筹边楼,宁江门和筹边楼都是保存至今的明朝始建的古建筑。

茶马古道牌坊。历史上薛城曾是重要的边陲重镇,是唐、宋、元、明、清的多个朝代县治所在地。

这里是羌、藏、汉、回民等多民族百姓在此混居,已经成为藏羌文化走廊的重要节点,古城文化墙见证了这座历史上多民族会聚和曾有着车水马龙景象的商贸中心和农副产品集散地。

薛城古镇西门

西门右侧通向后山

进西门的右侧是古镇老街和红军医院的遗址,左侧是顺成街。

从城内也可寻到上后山的道,这里通往南沟。

站上高处,可望见南沟高处正在兴建梓潼宫,据一位长者告之,旧时的梓潼宫曾是哪个朝代的一位妃子所居,不知真假。

多民族的薛城镇以羌人为主,随处可见穿着鲜艳的羌族女子。

来到民俗博物馆,它依山势而建,这是山上的后门。

不巧今天周二闭馆,否则可以详细了解一下这座英雄城镇的光荣历史,唐代著名女诗人薛涛曾来过薛城。

在旁边的亭子望见筹边楼,造型独特别有一格,据说英国皇家地理协会会员伊莎贝拉-伯德所著《长江流域旅行记》一书中的封面照片用了它,始建于唐文宗太和元年,是为筹划川西防务所建,故得名“筹边楼”,距今已有1180年的历史。

在险要山势间陡然挺立、护围边城的筹边楼。

可以绕到楼东侧隔着山泉的下山台阶处观望它的独特造型。筹边楼用大块石头垒成楼基和楼体,感觉非常厚实。它后方有个尖顶山峰的称做笔架山,尖顶像支冲破云雾的笔锋,形象逼人。

再往东走的保安桥,这是后修的桥,原来的跨度更长些。保安是指保薛城平安、保全家平安之意。逢年过节时,薛城人都会来这里走走,祈求平安。

小镇街道和店面已经经过整修,特别在汶川大地震后。这是看到的往东去的沿街景像。

老街往东去的尽头有座宁江门,也是始建于明代,因战火被毁后于清代重建。

当年红军曾在石头墙上刻有标语

城门洞题有“保障边陲”和红军石刻的红色标语

所以也称为“红色薛城”

东去沿缓坡下山

红叶盛开

回味短暂时间观赏过的笔架山下的古镇,不禁想到唐代诗人薛涛留下的薛城佳句:“梓潼塔下南沟水,笔架奇峰穿入云,高登熊耳望美景,赛过江南是薛城”。

从东面下山后在山下街道环回

再从小街中间桥旁的台阶拾级而上,再从各个角度领略一下筹边楼那独特的雄姿。

利用这返程时短暂的一个小时间隙,大略浏览了这座古镇,还是挺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