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着探访泸县的机会,顺路前往内江,也算是对这座屡次擦肩的城市一次还愿。以前只知道内江出了一个张大千,却没想到它其实更是身边的宝藏小城。当然,此行的目的还在于圣水寺,虽然与诸多城市山林的庙宇重名,但不妨碍它成为独一无二的国保。

去的时候,刚好处于疫情后开放不久,所以整个寺庙几乎没有多少访客,守门的嬢嬢象征性的在门口收一元的香火钱。初入圣水寺,好像也并没有想象中的古老,大概是近期进行了一番重装与扩张,依山而建的寺院,除了中轴线的建筑之外,还向两侧延伸出多重院落。

根据寺院内的石刻记载,圣水寺始建于唐咸通年间,后来在宋大中祥符二年进行过增修,可惜的是,明末遭兵燹毁损,在清康雍年间再次进行大规模复建,所以现在看到的建筑应该基本都是清代建筑。

不过单单只是说寺院建筑的话,其实亮点不多,这可能与后人的修复有关,看起来算得上年代感的,只有放生池中的明代石桥和大雄宝殿前的宋代经幢,所以才开始探访圣水寺的时候还是有些失望,直到进入藏经楼后的山洞,圣水寺的精彩才慢慢展开。

初入山洞,只觉昏暗,但是清凉之意,瞬间就扫除洞外的暑热,甚是清幽,再一细看发现,这里原来就是唐代观水禅师观水开悟之处,山洞深处得一泉水流出不涸,清纯甘甜,寺庙也因此而得名。借着微光,再观之四周山壁,原来竟有诸多摩崖造像,只是风化严重,大多已经漫漶不清。这时才恍然大悟,原来圣水寺真正的价值,其实在于摩崖造像,而这个山洞只是开始。

圣水寺的摩崖造像从唐、宋一直延续到明、清,其中最有名的便是晚唐时期千手观音造像和宋代的十二圆觉造像。前者并不在中轴线上,而是偏居一方的观音殿中,但这个殿却是圣水寺内佛事活动最活跃的一个建筑,后期被重妆的现象很严重,殿内幔帐厚重、香火旺盛,当时甚至都没有觉得这是一尊石刻造像。

后者应该在藏经楼后的山上,当时就看到一个“摸摸菩萨”的标牌,以为没有什么东西而遗憾错过。

不过圣水寺中还有一处隐秘的摩崖石刻,藏在玉佛殿后面的药师殿内,当时周围都在整修,看起来乱糟糟的,但是上楼后却像打开了一片新天地一样,数十龛生动的石刻造像,题材内容非常广泛,可以看作是世俗化的佛教典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