翔龙山摩崖造像大概是我造访过的最“大隐于市”的摩崖石刻了,如果没有路牌的指示,谁会想到在内江市政府旁边繁忙的交叉路口旁,竟然藏着如此规模的唐代中晚期的摩崖造像与题刻,说是“闹市石刻”也不为过,距今已经一千多年的历史。

沿着公路旁陡峭的山路拾级而上,仅仅十余级台阶,就进入了翔龙山摩崖造像的核心区域。踏入山林之中,就像打开了另一片世界,清幽宁静的山野之气,与山下车水马龙的景象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据史料记载,翔龙山古称香山,宋代在山前傍崖接楼,兴建资圣寺。上世纪50年代的调查曾予记录:寺在市郊三里,仅大殿为明代建筑,殿是重檐歇山式,面阔三间,进深四间......现为内江专署礼堂。”不过调查并未提及造像。上世纪60年代寺院就被拆除,所在区域兴建了大量民房,直到2007年开始整治文物环境,翔龙山摩崖造像才真正得以面世。

千手观音龛造像是翔龙山中最大的造像,像高近8米,体量硕大,雄浑华美,均为原生岩整体凿造,尤以手臂、法器等细节出彩,可惜脸部为近年修复,“完美”的诠释了何为违和之感。后来查阅资料才知道,在造像右侧崖壁上还刻有南宋淳熙三年(1176年)的题记,说明了佛像的建造时间,不过当时并未注意。

千手观音像龛周边则是翔龙山摩崖造像的主造像区,虽然佛龛密集,不过规模都不大,根据崖壁形态开凿在不同的位置,但经常年的风化,大多只剩下轮廓,无法辨认面目。

相对清楚的一个是观音像右侧从毗沙门天王。

还有就是山道上的一龛牵马图,马显得十分肥硕,很有意思。

而山道之上还有一处建亭保护的佛龛,是为阿弥陀佛,高4米,不过佛像脸部风化严重,手臂也有所残缺,但是衣纹线条依然流畅明快,还是可以一窥当年的精湛技艺。当时没有注意到造像左侧还有题刻,后来脑补:“敬造……佛像一龛,弟子郑仲发愿,合家清健无病灾……广明元年十月一日”,说明了造像的建造时间应为唐代。

阿弥陀佛造像左右还有数十龛造像,不过同样漫漶不清,题材难辨,其中一龛疑似是地藏十王题材,不过并没有找到相关介绍。

在阿弥陀佛造像的背后有一汪池水,算不上清澈,亦是清幽所至,周围崖壁上留存有清代至民国时期的摩崖题刻。而翔龙山最有名的石刻算是张大千的诗碑,先生1921年从日本回故乡,应资圣寺住持果真之请所书,据说是国内迄今为止发现的张大千最早的书法碑刻作品,不过由于玻璃反光,着实很难看清里面的内容。

而翔龙山摩崖造像的尽头,其实还有一龛堪称精品的西方净土变造像,描绘了净土宗追求的终极目标,当时不知什么原因,竟然鬼使神差的错过了,也是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