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矴步老街,有一种穿越时光的年代感,街边木质的老房子一看就很有年头了,据说建于清代咸丰年间。矴步头原名古鳌头,意为温州第三条大江鳌江的源头。村庄沿莒溪和清水溪两岸而建,东为老街,西为新街。

古时,矴步头是连接浙南山区与福建东北部的交通要道之一,有多条古道在这里交汇。往南过清水溪,登上柯山岭或者出碗窑、经桥墩而上分水关,这两条道路就是进入福建的分水关古道,可直达福鼎。自桥墩北上,就是南港古道,可通平阳、温州。往西有三条山岭石路通往泰顺,可进入福建的寿宁等县。往北沿峡谷而进、溯溪流而上,就是莒溪,再往前行可达文成,因此这里被称为“两省四县通衢”。

矴步头周边山区是产茶的地方,随着茶业的兴旺,四通八达的矴步头成为人员货物的集散地,来来往往的商旅行人带来了财富,也带来了人气,街边饭店、旅馆、商铺鳞次栉比,可以想象当年的繁荣。

老街不算长,也就100米左右,沿街建筑均为二层阁楼式,门面间宽约3米有余,进深10—11米。街面用石块铺设,经过多年的打磨已变得十分光滑。我们来的时候正是盛夏季节的午后,街边很多店面没有开门营业,错过了当地的美味小吃。街口溪边有两棵百年老树,一条长长的石矴步桥跨溪而建,连接起老街和新街。

到矴步头,一定要参观一下当地的大户人家谢氏的大宅。谢氏民居俗称广昌内,临溪而建,坐西朝东,由台门、前屋、厢房、正屋组成三进合院式木构建筑,为清代所建。据当地资料记载,矴步头谢氏于清雍正七年(1729年)从福建永定斧冈迁来,至第六世裔孙谢传职、谢传玉等五兄弟,其中老二谢传玉聪颖勤奋,读过几年私塾,年纪不大便进入茶行当徒工,数年后成为年轻的茶师。他见矴步头周边山高云雾重,所产茶叶均为上品,于是以“广昌”为名创立商号,在周边村落大量收购茶叶,卖到苏州、宁波、温州等地,没过几年就发家致富了。

清道光七年(1827年),谢家建“广昌大屋”。随着资本不断积累,清咸丰六年(1856年),又在广昌大屋南向新建了一座大屋,称之为“下广昌”,之前建的大屋称“顶广昌”,两座建筑仅隔一堵围墙,当地人合称为“广昌内”,共占地30多亩,建筑总面积3873多平方米,有各式房间百余间。

从房子的装修程度可见当年谢家的财力。老房子里檐柱、斗拱、屏窗等构件上都有精美的雕刻,有浅浮雕牡丹、梅兰、历史人物等图案,雕工细致,形象生动逼真。如今看到的矴步头谢氏民居为顶广昌部分,建筑面积为580平方米的下广昌毁于1957年除夕的一场大火,十分可惜。

谢氏民居体现了主人生意的兴旺,也记载着家风的故事。传说清道光年间,谢传玉走水路运茶到苏州。船行江上,突然狂风大作,大雨倾盆。船在江心无法进港避风,致使一部分茶叶被水浸湿。谢传玉又急又心疼,只盼天气转晴赶紧把茶叶拿出来翻晒,以防发霉。但春季雨水连绵,经过数日,船到苏州时,浸湿的茶叶已经发霉。伙计们建议将霉茶清洗后翻晒低价售出,还能挽回一些损失,但谢传玉觉得卖发霉的茶叶有愧良心,影响广昌号的声誉。于是痛下决心,将霉变茶叶全部倒入江中。广昌号苏州倾茶这件事一传十、十传百,很快传遍了苏州商圈,广昌茶成了高品质的代名词,在苏州名声大振,很多外地商户也慕名前来。

还有一次,也是一个春天,谢传玉去苏州贩茶途经杭州桃花岭,路上口干舌燥,见树下有泉水,便下了马车上前饮水。刚要起身离开时,见泉边有一个大皮囊,打开一看全是闪闪发亮的银子。正在高兴之时,忽然想父亲在他小时候叮嘱过的话,于是他决定留在原地等待失主。直到天色渐晚,他才看到一行三个人急急忙忙跑过来。在确认失主之后,谢传玉拿出皮囊给他。失主是苏州一大商行的掌柜,当天出去收账,路过桃花岭时口渴饮水,回到商行时才发现将皮囊落在了路上。广昌号谢传玉拾金不昧的事让苏州这家商行老板十分感激,经他引荐助推,广昌号的生意越做越大。

除了北上苏州、杭州、宁波等地,广昌号还南下福州、厦门、泉州做起竹木和羊畜生意,在浙闽两省三县(福鼎、平阳、泰顺)买田置地,灵溪韩桥头有几百亩良田都为广昌谢氏所有。谢氏发家致富后,乐施好善,广种福田,修桥造路,造福桑梓,出资建造莒水大溪矴步、清水溪矴步和四方路亭。清同治五年(1866年),温州府儒学正堂方夫子赐给谢家“英杰联芳”匾额,挂在大厅之上,以示表彰。

谢氏民居在选址布局和建筑风格上颇具宋韵遗风,是清代浙南闽东地区民居建筑的代表作,也是苍南山区保存最为完整、规模最大的清代古民居,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2011年,谢氏民居被列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