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苍南桥墩镇,有一座古村落以烧制瓷器而著名,这就是距离苍南县城20公里的碗窑古村落。碗窑村地处玉苍山脉南麓雷石湖山和车水贡山之间,村落坐北朝南,房屋建筑依山分布,错落有致,形成“山、水、村”的聚落格局,古朴而精美。
相传明万历年间,福建汀州府连城县巫人(传称'黑人老')开始在此建窑制瓷,清代中后期进入鼎盛,当时有龙窑18条、作坊数百间,人口上万,俨然一座分工细致,规模庞大的手工业工厂,也是浙南地区商品经济萌芽之一。
碗窑古村落原分顶窑、下窑、半岭三部分,下窑因建造桥墩水库而淹没,大部分村民移民桥墩。到2010年,保护区范围内的仅剩40户、76人。碗窑古村落依山傍水,村中分布着众多明清时期的民居、古庙、古戏台,还有保存完整的古陶瓷生产线,堪称“明清时期手工业制瓷的活博物馆”。
在碗窑古村,我们参观了古法制瓷的生产线,一个个雕塑,生动展示了制瓷工艺的不同步骤。村民利用自然坡度,将溪水引入村中,建成了八级水碓,共计46个捣臼组成半自动生产流水线,将山上开采下来的釉石原料舂成粉状,经过加工成为“熟土”,整个工序溶合了水利动力学、机械学、力学、液体力学和陶瓷工艺学等诸多学科,让我们对古人开发利用自然的聪明才智十分佩服。手工技法传承人为我们展示了拉坯工艺,一块块泥在他的手中做成了不同造型的碗。
在碗窑村中,保留着一处龙窑,龙窑是瓷窑最初最基本的形式,有着热效高,节省燃料,生产周期短,产量大,烧制成本低,建造费用低廉的优点,被称为青瓷的摇篮。龙窑的缺点是劳动强度大,耗费人工,且不易保温,成品率低,质量差,后来官窑中的龙窑逐渐被其他形式的窑所代替,但作为烧制民用瓷的用途,龙窑因成本优势仍广为应用。
碗窑的陶瓷生产可追溯到300多年前,生产日常生活用具、文房四宝等,产品远销台湾及东南亚各国。早年平阳和瑞安的市场上,卖的吃饭用碗多为南港桥墩和北港顺溪碗窑生产的粗碗。南港桥墩碗窑旧称蕉滩碗窑,产量最大。《顺溪瓷厂记》中记载:“平阳瓷业之兴,始于南港焦滩,其出口可方浙闽诸窑。”
到碗窑,不仅看制瓷工厂,古村落也很有味道。依山而建三百多座明清风格木质建筑,还有独具民族风情的吊脚楼。当地人告诉我们,村民在建房时,前后高度、距离、院落大小都有讲究,一般都是一层或两层小楼最高不过三层,以不遮挡后面邻居家采光为原则。
村里有一座大戏台,因为碗窑地处交通要道,四通八达,加上制瓷业兴旺,往来客商络绎不绝,村中客栈饭店商铺林立,戏台夜夜好戏不断,碗窑也因此富甲一方。外地姑娘以能嫁到碗窑村为荣,本村的女孩子一般也不外嫁。
碗窑村在建村时,充分考虑了地形因素,将溪水引入村中,按照规划布局沿着街道有序流动,形成了一套科学合理的水系。溪水流经各户民居、水碓作坊,供生产、生活、消防三种用途,是村里的“自来水”。先人在村落选址、院落布局、建筑构造、装饰技巧、制陶技术等方面的高超水平,是非常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研究浙南乡土文化、乡土建筑和陶瓷发展史的鲜活教材,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