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朴的建筑中依稀窥见夫子长衫的衣角,从静谧的内室听到学子朗朗的书声,从如今的门可罗雀中品出曾经的论辩不休,
一切都将归功于历史,也醉心于历史,岁月的沉淀带来的一段又一段的厚重史诗。
仙居县的桐江书院是曾经的“江南第一书院”,距离已有800多年的历史,书院是乱世中的一盏明灯,在仙居的文史上留下过浓墨色彩的一笔,这里曾钟灵毓秀,物华天宝,文人骚客无数,监生学子不绝。
桐江书院始建于宋代,一个软弱又刚毅的时代,战火纷飞的日子由宋太祖终结,可尚未完全统一的中原,这个对内加强中央集权,开启重文轻武的朝代,靠着向北方的游牧民族政权交纳岁币苟延残喘,于是,文化的繁荣在宋代如一场烟花秀,惊艳了整个上下五千年。桐江书院由晚唐诗人方干第八代孙方斫举资创建。其祖方干系桐庐人,因此取桐江为书院名。
到了南宋时期,更是大兴文治,讲学之风更加盛行,程朱理学更是成为统治者维护社会统治的工具,朱熹的教育思想中,他强调要注重传承经典,提倡“四书五经”的教育。桐江书院作为一座古代书院,也注重经典的传承和学生的教育。因此,朱熹和桐江书院的理念和宗旨相契合,成为了桐江书院和朱熹交流和合作的契机。所以朱熹曾两度带着他的哲思来到桐江书院,并为桐江书院手书“桐江书院”“鼎山堂”的牌匾,成为一段佳话。方斫先生也凭借他超人的品质和学识造诣,吸引了一大批学者前来此处讲学,这里也曾走出了王存忠、陈庸、吴津等一批彪炳史册的御史监察官。
在那个南宋王朝只能蜗居在南边的屈辱岁月,文治让这些文人的拳拳报国心达到极点,虽身着儒袍,却立志科举入世,报效庙堂,桐江书院虽只是民办的书院,但也完美地继承了这一点,于文人来说,书院是他们的精神寄托,是在那个战火纷飞年代,最美好的精神归宿。
岁月沧桑,书院如今只是一座四四方方的小院,屋顶上的燕子瓦已经脱漆,白墙也早已斑驳,老树张扬着光秃的枝干,唯有门口雕刻的对联,才依稀可见书院的模样,但精巧的布局和典雅古朴的建筑却流露出了浓厚的历史韵味,还富有江南的美学艺术价值。曾经在书院讲学的老夫子不知一身文人风骨埋葬于何处,一心报国苦读的学子又是否在青史上留下吉光片羽?
在桐江书院的侧厅现仍陈列了许多展览品,馆内藏有大量珍贵的文物,如古典籍、手抄本、名人字画、书法作品等。这些文物反映了仙居地区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博物馆不仅展示珍贵文物,还通过各种新媒体的形式介绍了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历史沿革,以及仙居镇52名御史监察官为官做人治家的清风传承和他们激浊扬清的辉煌历史。帮助游客更好地理解展品背后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从宋始,桐江书院屡毁屡建,直到如今,才较完整地保存下来,成为历史的见证,等待你去聆听。这里不仅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还有极高的旅行意义,在这里能深刻的了解到中国古代文化和教育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