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溪位于剑川县西南部,地处大理与丽江古城之间,是一个没有世俗喧嚣浸染、古老宁静穿越了茶马古道千年历史的小镇。

犹如它的名字一样,这里古老的土木结构建筑上斑驳的沙土墙面,延伸的沙石古道小径,像陈旧的古画,散发出泛黄的颜色与味道。

南诏、大理国时期,以寺登街为中心的沙溪地区,已是滇西北交通要衢。茶马古道沙溪段始于沙溪镇鳌凤村村南山脚,止于寺登街北古宗巷,全长约4.2千米。

玉津桥位于沙溪寺登街东南黑惠江上,是沙溪古镇的象征。它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原为铁索桥,“铁索锁江”是沙溪四景之一,后毁于咸丰年间的兵乱。

现在的半圆形单孔石桥是沙溪乡绅于1921年开始募资筹建,耗时14年之久才得以建成。整座桥长35.4米,宽5米,净跨12米,拱高6米。

“玉津”一词出自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师荔菲在桥上题联:“石可成桥,从今不唱公无渡;津真是玉,到此方知水有源。”桥拱顶上南北雕两只鳌头,遥望上下游江面,桥与寺登街紧密相连,成为黑惠江两岸居民生产生活和马帮贸易的重要通道。

东寨门被当地居民称为“街子门”,始建于明中后期,由土坯镶砌而成,仅容两匹马同时通过。初建时为两层土木结构碉堡式建筑,堪称寺登街的神圣护卫,后亦毁于咸丰兵乱,2003年按照民国时期寨门的样子进行了修复。沙溪古镇原有东、南、北三个寨门,其中东寨门通往大理,北寨门通往西藏,南寨门则通往沙溪南面的各个盐井,如今只有东寨门保存完好。

穿过东寨门就是寺登街。寺登街位于沙溪镇中部,自古就是茶马古道要冲,整个街面用红砂石板铺筑。绿树掩映之下,瓦舍人家古朴清幽,小桥流水的景致秀美而雅丽。

作为茶马古道上唯一保存下来的古集市,寺登街在2001年和长城一起入选世界纪念性建筑遗产保护名录。

寺登街见证着茶马古道的兴衰,一直到现在都还充当着集市的功能。漫步于被马蹄踩得锃亮的石板路上,看着两旁保存完好的白族民居、商铺和旅馆,依然会让人联想起叮叮当当的马铃声和各地客商的吵闹声。

四方街上的古戏台是沙溪古镇最具特色的建筑,也是古镇的灵魂,每一个初到沙溪的人都会被它独特的建筑结构和精湛的工艺所折服。

古戏台始建于清嘉庆年间,为三层楼魁星阁带戏台结构,前台后阁,结构独特,飞檐叠角,14个飞角凌空射出,屹立在蓝天白云之下。它既是整个古镇的最高点,也是人们唱戏、跳舞、耍狮的地方。

如今的古戏台静静地矗立在空旷的四方街上。几百年来,穿行过往的马帮驼队都曾从它面前经过,它一遍遍地接受人们景仰的目光,也见证着沙溪的变迁。

作为白族优秀建筑的典范,北京中华民族文化园和大理洋人街中的戏台,都是仿照沙溪的古戏台修建的。

古戏台对面的兴教寺建于明永乐年间,是我国目前保存规模最大、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白传佛教密宗“阿吒力”寺院,大殿内还保留着16幅明代佛教彩绘壁画,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

兴教寺由门楼、过厅、二殿和大殿三个院落组成,既有宋元时期的古建筑遗风,又深受白族建筑和藏密寺院建筑风格影响,实属国内罕见。兴教寺也因此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沙溪古镇作为当年重要的驿站,每个巷道内都分布着无数的马店,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是堪称五星级马店的欧阳大院。

欧阳大院位于寺登街西北侧,始建于清末民国初年,由两院白族传统“三坊一照壁”和一院“马厩”连贯组成。

整座建筑独具匠心,气度不凡,布局合理,很巧妙地把民居、马店和马厩的功能发挥到了极致。

正房位于南院,坐西朝东,面阔三间,南北厢房左右对称,天井红砂石墁地,正房正前方为照壁。

院内有供马帮、商旅投宿的“上等客房”,内设小戏台、藏身地道、储钱保险柜。

整座院落“耕读”文化气息浓厚,从雕刻、彩绘、装修、布局诸多方面充分体现了白族古代建筑的精湛技艺,是茶马古道上珍贵的建筑文化遗产。

古镇里还坐落着很多风格古朴的客栈和咖啡馆,大家可以找一家听听音乐、品品咖啡,享受一下这与世隔绝的悠闲时光。

天色渐晚,开始寻思晚饭吃啥。来云南都6天了,还没将野生菌火锅从“必吃”清单上划去,着实有点说不过去。于是我们在寺登街上找了一家古色古香的餐厅,拔草了心心念念的菌汤。

不愧是云南的特色美味,菌汤不光里面的菌菇品种多,分量也足,味道更是鲜美,刚煮开我就连干三碗。此外我们还点了黄牛肉,和菌汤很配,吃起来相当嫩。

总体来说,沙溪古镇不大,随便走走看看一个小时就能逛完。如果时间充裕,倒是建议在这里住一晚,慢慢享受大理古城所没有的安静和惬意。推荐参观路线:玉津桥→东寨门→古戏台→阿瑞奶奶的店→兴教寺→欧阳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