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代初年,徐州有一座供奉吕洞宾的道教宫观“吕公堂”,曾几何时,看堂的道士弃堂离开,吕公堂渐渐地就荒废破败了。
到了清朝道光年间,徐州十王堂住持绪忍法师,在居士董凤临的资助下,重修了吕公堂,打这时候开始,吕公堂从道观改成了佛教道场,但还是延用了“吕公堂”这个名字。清末民初,吕公堂历经百年风雨后,变成了念佛堂,这个改变与徐州的张姓望族家的一位姑娘有关。
这位姑娘因母亲信佛,就常伴母亲在家吃斋念佛,周济贫弱,长大后拜了皇藏峪瑞云寺的冬岭老和尚为师,赐法号慈修,在家带发修行;慈修看到吕公堂大殿破败,佛事冷落,于是出资整修,又请来同门师兄悟修前来住持,然后把吕公堂改名为念佛堂;民国二十三年,慈修削发为尼,把家产都变卖了,在念佛堂前又建了两进院落和房舍二十余间,民国三十一年,山门落成,为表达慈修供养母亲之意,大门门额高悬“奉亲庵”三字大匾,北便门门额镶嵌“念佛堂”石刻,至此以后,奉亲庵与念佛堂双名共存。本世纪初,由于市政建设的需要,奉亲庵被拆,在原址东200米处重建。
现在我们看到的奉亲庵,山门上的“法轮堂转”、“佛日增辉”、“南无阿弥陀佛”等题字均为民国著名书法家张伯英的手迹,张伯英是慈修的家叔,当年慈修在修缮念佛堂时,专门赴京请张伯英题写;正殿为圆通宝殿,大殿两旁是近代高僧弘一法师的手迹“大悲山上开千眼,垂千手,超拔沉溺;婆娑界内行六度,运六通,化道凡情”;圆通殿的左侧是“华藏世界”,在大殿前方,左右两边分别是钟楼和鼓楼。
庵里庵外原先有两棵同龄的老槐树,树龄大约有300多年,一雌一雄,东西向望,被称为“连理树”,据说这两棵树,若一棵花开满枝,另一棵必定繁花锦簇,若一棵不开花,另一棵必定花不开,庵外的一棵后来被迁移走了,从此,两树天各一方,无缘相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