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蝉鸣唤醒夏日的山谷,崂山脚下的凉泉村正被绿意浸染成一幅水墨画卷。溪水蜿蜒流过青石板的罅隙,老槐树的浓荫为黛瓦白墙的院落撑起天然凉棚,这里的时间仿佛被山风凝滞,只留下剪刀与纸张私语的韵律,在青岛近郊的村落秘境里,一场与非遗文化温柔邂逅的旅程正徐徐展开。

崂山剪纸扎根于胶东文化的沃土,自清代咸丰年间兴起,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它既延续了黄河流域剪纸的豪放大气,又汲取了汉代画像石的精微繁缛风格,形成了“外形简洁爽快,内涵饱满丰富”的独特气质。崂山剪纸的题材多取自民间故事、风土人情,将崂山的山海胜景、渔家生活与神话传说凝练成跃然纸上的艺术语言,展现胶东人民对自然的敬畏与生活的热爱。

崂山剪纸以“半剪半绘”为特色,既有传统剪纸的镂空技法,又融入了绘画的勾染技艺。艺人先剪出纹样轮廓(“坯儿”),再以毛笔勾画细节,使作品线条流畅、色彩艳丽,兼具稚拙的乡土气息与细腻的文人意趣。剪纸在胶东不仅是装饰,更是民俗仪式的载体。崂山人逢年过节必以剪纸寄情。

踩着石板路上的斑驳光影,非遗工坊里的老式木格窗棂透出暖黄的微光,跟随传承人学习胶东剪纸,红纸在银剪下化作“福”字、锦鲤等吉祥纹样,光影透过镂空窗花洒落时,仿佛与百年前的新娘共剪岁月静好。 体验后可带走作品装裱留念。 漫步村中非遗长廊,转角就可能与即兴创作的民间艺人不期而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