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天(7月15日)11:30的时候,我们准时到达了甘肃平凉站。因为要乘坐晚上2:30(7月16日)前往中卫的绿皮卧铺车,而且行李也需要存放,所以就在火车站附近找了一家经济型酒店住下了。

办理完入住手续,简单吃过午餐后,按照网上的攻略,打算乘坐13路车前往崆峒山游客中心(在崆峒古镇站下车)。这里要特别提一下,13路车的发车间隔竟然是40分钟一趟,这个时间实在是太长了。在网上查询攻略的时候并没有发现这个发车时长的信息,所以也没太在意。夏天中午顶着大太阳等公交的感觉可真不太美妙。我们顶着三十六度的高温站在无遮无拦的街口。那一刻,我忽然意识到:所谓“说走就走”的豪情,早已被年龄换算成对体力、对等待、对不确定的敬畏。

就在我们打算改成打车出行的时候,13路车来了。于是,我们顺利地抵达了游客中心,一路上也没什么特别的事情发生。

按照在网上找到的攻略,我们在游客中心购买了门票,然后搭乘摆渡车。网上提供了两条线路:一条是先摆渡到中台,然后从中台爬山到山顶,再搭乘摆渡车返回游客中心;另一条则是先摆渡到山顶(也就是香山),然后走下坡路沿途打卡到中台,最后再坐摆渡车返回。

我们选择了网上推荐的相对轻松一些的线路,也就是先到山顶,然后走下坡路一路打卡到中台,再从中台坐摆渡车返回游客中心。

按照以往的经验,游览一座山,上山下山再加上各种打卡,大概4 - 5个小时就差不多了,时间再长的话体力也跟不上了。按照下午2:00到达游客中心,晚上7:00结束游览返回的计划来算,返回酒店休息到晚上12:00,然后坐火车离开前往下一个城市,从时间安排上来看,是可行的,所以就预订了晚上2:40前往中卫的绿皮卧铺车票。

然而,实际游玩的时候才发现这里有个很大的“坑”。崆峒山从山顶到中台的距离非常远,一路上不停地上下坡,特别费腿。我平时每天在家轻松散步6公里,但从山顶走到中台的时候,双腿已经抖得不行,筋疲力尽。我老婆平时不太锻炼,这一趟下来简直就是遭罪。终于回到古镇时,我长舒一口气:原来“知天命”不是顿悟,而是学会在体力与风景之间做减法。

这第一天的行程就给了我们一个下马威,身体的损耗非常严重,对后续的行程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基于此,我想给其他打算来崆峒山游览的朋友一些建议。大家出发之前要先考虑好自己的体力能不能坚持下来,这里我给出三个方案。像我这种体力状态的朋友,也就是平时能够比较轻松地完成6公里左右平路散步,但是爬山较少的,可以采用第一种方案,先摆渡到中台,然后从中台往山上爬,在感觉累了的时候就立即返回中台结束打卡。如果是体力比较好,有一定攀爬能力的朋友,可以选择我们当时选的第二种方案,也就是摆渡到山顶,然后往下打卡到中台,再摆渡返回。对于那些热爱爬山的运动健将来说,可以先摆渡到中台,然后从中台往山顶打卡,争取把所有景点都打卡完(这个真的很费腿),最后从山顶摆渡返回。当然,如果更厉害的话,也可以全程徒步,根本不坐摆渡车,不过这样的话就需要安排不止半天的行程了。

从景点打车返回酒店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景点比较偏远,打车不太方便。不过我们运气还不错,打车的时候正好碰到一辆空的出租车,于是顺利地回到了酒店。

回到酒店后直接叫了外卖送到房间当作晚餐,洗澡后整理“收获”——照片,制作视频之类的发圈并点赞交流。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所谓记录成长,其实是让我们未来在画面的另一头,看见此刻的我。

接下来就是休养生息,一直到晚上11:30。之所以这么早,主要是担心太晚了打不到车(我们住的酒店离火车站大概有1.5公里),在身心俱疲的状态下,如果打不到车赶不上火车的话,整个行程就乱套了。

为了稳妥起见,11:30我们就办理了退房手续,顺利到达平凉站,然后按照攻略乘坐绿皮卧铺直达中卫。

说句题外话,如果让我重新做这边旅行的攻略,我可能就不会选择去崆峒山了。主要原因有三:其一,山路难走,特别费腿;其二,景点并没有特别出彩的地方,除了地质博物馆比较新以外,我看到的其他古建筑都有些破旧,没什么特别值得留念的地方;其三,这里的景色也差强人意,就是一座比较陡峭的山,从上走到下,没多少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