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到的中原之行:在记忆褪色前,递一张回程车票
从 2006 年起,我给自己立了一条 “小宪法”:每年必须出一次远门。只要车轮向前,时间就被按下 “存档” 键,照片则是那枚小小的图钉,把记忆钉在时空的软木板上。
最初用胶卷机的日子,三十六张胶片像三十六个盲盒,每声快门都藏着期待。把胶卷递进照相馆暗房的窄窗,三天后取回的底片和光面照片,总带着显影液微酸的香气。蹲在地板上挑片时,光线刚好、表情恰好的才算 “幸存者”,被郑重插进相册 —— 那时照片少得像黄金,却连阳光里跳舞的尘埃都一并收进了时光的抽屉。
2007 年数码相机进门,存储卡接替了胶卷,“咔嚓” 声成了连珠炮。照片像涨潮的海水漫进硬盘,文件夹层层嵌套成无人打理的旧仓库。总想着某天挑个晴日,把故事写进照片背面,可日子一滑就成了过往,照片越积越多,反倒懒了整理。后来电脑换了、手机升级了,一次系统崩溃、一次手滑清空,十年光影竟蒸发得无影无踪。如今除了几本沉甸甸的相册,电脑里只剩 2021 年后的残片。很多地名成了轻飘飘的 “我去过”,巷口的面馆、山顶的云影、深夜的灯火,像退潮后的贝壳,偶尔拾起,只剩潮声在记忆里回响。
今年夏天,旅途归来,忽然动了写游记的念头。把故事、气味、一闪而过的念头和幸存的照片一并敲进文档,像给记忆多加了一把暗锁。敲完最后一个字,心里竟生出久违的踏实 —— 原来遗忘并非不可赦免的罪。于是,我决定把还能想起、还能找到痕迹的旧旅程,一篇篇补回来。今天这篇,便是 2025 年 “五一” 河南自驾的追记。不为别的,只想在记忆彻底模糊前,给曾经的自己递上一张回程车票。
行程初定:在 800 公里外,打捞遗落的时光
2024 年国庆,宜昌三峡的江风还没散尽,我已在盘算 2025 年 “五一” 的去向。五天假期像给自驾画了个圈:太远,人困马乏;太近,意兴阑珊。江西的青山绿水前年夏天已收进相册,阳朔的漓江渔火也在 2024 年 “五一” 落了影;省内的去处早被年复一年的 “打卡” 磨成了熟稔的故纸堆。重庆、四川、广东虽好,千里之外的五日行不过是蜻蜓点水。
目光最终落在 800 公里外的洛阳 —— 中原之心,十三朝古都,既在自驾射程内,又带着恰到好处的陌生。90 年代在郑州读大学时,少林寺的晨钟暮鼓曾叩过耳膜,却阴差阳错与洛阳、开封擦肩而过。这一回,索性把旧地郑州、遗梦开封、新宠洛阳串成一线;又念及同行老人的体力,把去年国庆没细品的襄阳拉进队伍,顺带瞄一眼三门峡或小浪底,五天四城,张弛有度
行程初稿很快出炉:长沙→襄阳→洛阳→三门峡→开封→郑州→长沙。可计划总被现实轻轻拨弄 —— 四月底抢票时,龙门石窟 5 月 1-3 日门票已空空如也,只剩 5 月 4 日尚有名额。连夜改弦更张,把洛阳后置,让行程像条被拉直的弓弦,松紧刚好。
最终定版的行程,也算给这趟 “迟到的中原之行” 盖了章:
Day 1 长沙 → 襄阳 :古隆中听一段三国旧事,护城河夜色佐酒,让味蕾与历史先打个照面。
Day 2 襄阳 → 开封 → 郑州 :清晨北上,午抵开封。清明上河园的虹桥水榭、包公祠的朗朗书声,把北宋的汴京风物从画卷里请出来;傍晚拐进郑州,二七塔的钟声与母校的梧桐撞个满怀,三十年前的青涩扑面而来。
Day 3 郑州 → 三门峡大坝 → 洛阳 :早起直奔三门峡大坝,看黄河被驯成一条温顺玉带;午后抵洛阳,先入白马寺,让梵音掸落一路尘埃;夜宿老城,一碗不翻汤下肚,才算正式入境 “神都”。
Day 4 洛阳 :清晨再访白马寺,独享人少时的晨钟;随后赴龙门石窟,与千年佛像对视;午后若体力尚可,驱车小浪底,观黄河最后的波涛如何被高峡平湖收编。
Day 5 洛阳 → 长沙 :带着一身中原尘土与故事,一路向南。夕阳跌进湘江时,后备箱已悄悄多了一包牡丹饼、一罐黄河泥,还有五天的风,把记忆吹得鼓鼓囊囊。
最后一枚拼图:三人成行,风先出发
女儿留守书山,大舅哥临时被加班 “扣下”,名单最终定格成最简洁也最温暖的组合:我们夫妻俩,陪岳母大人,恰好三人。一辆小车、三把座椅、三代人的笑声 —— 行程表上再花哨的景点,都不及 “人到齐了” 这四个字来得踏实。
弓已拉满,油表跳至 F,后备厢除了塞进岳母常用的软靠垫、她的保温茶杯外,还有我们每人一个行李箱。导航女声响起:“全程 524 公里,预计 5小时 37 分。” 我把车窗按下一条缝,让风先一步出发。
迟到的中原之行,此刻正式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