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到的中原之行:在记忆褪色前,递一张回程车票
从 2006 年起,我给自己立了一条 “小宪法”:每年必须出一次远门。只要车轮向前,时间就被按下 “存档” 键,照片则是那枚小小的图钉,把记忆钉在时空的软木板上。
最初用胶卷机的日子,三十六张胶片像三十六个盲盒,每声快门都藏着期待。把胶卷递进照相馆暗房的窄窗,三天后取回的底片和光面照片,总带着显影液微酸的香气。蹲在地板上挑片时,光线刚好、表情恰好的才算 “幸存者”,被郑重插进相册 —— 那时照片少得像黄金,却连阳光里跳舞的尘埃都一并收进了时光的抽屉。
2007 年数码相机进门,存储卡接替了胶卷,“咔嚓” 声成了连珠炮。照片像涨潮的海水漫进硬盘,文件夹层层嵌套成无人打理的旧仓库。总想着某天挑个晴日,把故事写进照片背面,可日子一滑就成了过往,照片越积越多,反倒懒了整理。后来电脑换了、手机升级了,一次系统崩溃、一次手滑清空,十年光影竟蒸发得无影无踪。如今除了几本沉甸甸的相册,电脑里只剩 2021 年后的残片。很多地名成了轻飘飘的 “我去过”,巷口的面馆、山顶的云影、深夜的灯火,像退潮后的贝壳,偶尔拾起,只剩潮声在记忆里回响。
今年夏天,旅途归来,忽然动了写游记的念头。把故事、气味、一闪而过的念头和幸存的照片一并敲进文档,像给记忆多加了一把暗锁。敲完最后一个字,心里竟生出久违的踏实 —— 原来遗忘并非不可赦免的罪。于是,我决定把还能想起、还能找到痕迹的旧旅程,一篇篇补回来。今天这篇,便是 2025 年 “五一” 河南自驾的追记。不为别的,只想在记忆彻底模糊前,给曾经的自己递上一张回程车票。
行程初定:在 800 公里外,打捞遗落的时光
2024 年国庆,宜昌三峡的江风还没散尽,我已在盘算 2025 年 “五一” 的去向。五天假期像给自驾画了个圈:太远,人困马乏;太近,意兴阑珊。江西的青山绿水前年夏天已收进相册,阳朔的漓江渔火也在 2024 年 “五一” 落了影;省内的去处早被年复一年的 “打卡” 磨成了熟稔的故纸堆。重庆、四川、广东虽好,千里之外的五日行不过是蜻蜓点水。
目光最终落在 800 公里外的洛阳 —— 中原之心,十三朝古都,既在自驾射程内,又带着恰到好处的陌生。90 年代在郑州读大学时,少林寺的晨钟暮鼓曾叩过耳膜,却阴差阳错与洛阳、开封擦肩而过。这一回,索性把旧地郑州、遗梦开封、新宠洛阳串成一线;又念及同行老人的体力,把去年国庆没细品的襄阳拉进队伍,顺带瞄一眼三门峡或小浪底,五天四城,张弛有度
行程初稿很快出炉:长沙→襄阳→洛阳→三门峡→开封→郑州→长沙。可计划总被现实轻轻拨弄 —— 四月底抢票时,龙门石窟 5 月 1-3 日门票已空空如也,只剩 5 月 4 日尚有名额。连夜改弦更张,把洛阳后置,让行程像条被拉直的弓弦,松紧刚好。
最终定版的行程,也算给这趟 “迟到的中原之行” 盖了章:
Day 1 长沙 → 襄阳 :古隆中听一段三国旧事,护城河夜色佐酒,让味蕾与历史先打个照面。
Day 2 襄阳 → 开封 → 郑州 :清晨北上,午抵开封。清明上河园的虹桥水榭、包公祠的朗朗书声,把北宋的汴京风物从画卷里请出来;傍晚拐进郑州,二七塔的钟声与母校的梧桐撞个满怀,三十年前的青涩扑面而来。
Day 3 郑州 → 三门峡大坝 → 洛阳 :早起直奔三门峡大坝,看黄河被驯成一条温顺玉带;午后抵洛阳,先入白马寺,让梵音掸落一路尘埃;夜宿老城,一碗不翻汤下肚,才算正式入境 “神都”。
Day 4 洛阳 :清晨再访白马寺,独享人少时的晨钟;随后赴龙门石窟,与千年佛像对视;午后若体力尚可,驱车小浪底,观黄河最后的波涛如何被高峡平湖收编。
Day 5 洛阳 → 长沙 :带着一身中原尘土与故事,一路向南。夕阳跌进湘江时,后备箱已悄悄多了一包牡丹饼、一罐黄河泥,还有五天的风,把记忆吹得鼓鼓囊囊。
最后一枚拼图:三人成行,风先出发
女儿留守书山,大舅哥临时被加班 “扣下”,名单最终定格成最简洁也最温暖的组合:我们夫妻俩,陪岳母大人,恰好三人。一辆小车、三把座椅、三代人的笑声 —— 行程表上再花哨的景点,都不及 “人到齐了” 这四个字来得踏实。
弓已拉满,油表跳至 F,后备厢除了塞进岳母常用的软靠垫、她的保温茶杯外,还有我们每人一个行李箱。导航女声响起:“全程 524 公里,预计 5小时 37 分。” 我把车窗按下一条缝,让风先一步出发。
迟到的中原之行,此刻正式启程。
4 月 30 日傍晚,下班铃像发令枪,我一脚油门把岳母接回家。晚饭后,行李早摞成小山,三下五除二码进后备厢:充电线盘成卷,靠垫排排坐,保温壶压轴 —— 万事俱备,只等天亮。
5 月 1 日清晨,空气里混着新剪草和栀子花的味道。七点整,马达轻吟,长沙最后一盏路灯在后视镜里熄灭。去年赤壁 — 宜昌 — 荆州的长途打底,今天心里稳得像满格电量,不慌不忙。
许广高速车少路阔,像一条刚熨平的缎带。稻田与村庄在窗外翻页,一闪即过。第一站岳阳服务区 —— 去年在此续过命,我条件反射般拐进去,绕场一周,充电桩 “全军满员”,一根空枪也无。只好匆匆放完水,重回主路,继续北飞。
再跑一百多公里,监利服务区的充电桩灯火通明,像荒漠里突现的绿洲。插枪、扫码、电流嗡嗡,仪式感拉满。我顺手拍了张仪表盘发朋友圈:“人在监利,电在充,心在远方。”
SOC 爬到 80% 时,指针也爬过正午。两桶白象方便面冲开麦香,苹果橙子切块装盘,是路上最鲜亮的配色。第一次尝抖音狂推的白象,面条劲道、汤头清亮,竟把康师傅甩出半条高速。
抹嘴、拔枪、起步,导航里的红色车头一寸寸逼近襄阳,路牌公里数像倒计时,提醒我和三国的风又近了一格
正午两点,烈日把古城外的柏油路烤得发软。跟着导航与交警指挥,把车挤进临时空地。本想 “人走电满”,却连插座都没找着。插混的尴尬瞬间上线:四十分钟喂饱的电量,高速跑八十公里就报警见底。所幸油箱还有半缸 92,默念 “有油不慌”,锁车走人。
刚出停车场,一把遮阳伞迎了上来。伞下是穿着红马甲的志愿者 —— 看胸牌,应该是附近街道的。他一边指路,一边顺手递上三瓶冰水,笑得比太阳还亮:“先喝水,古隆中往左,古城往前!” 汗珠顺着他的鬓角往下滚,T 恤后心早已湿透。我忍不住在心里给他点了个大大的赞:节假日、大太阳、一站就是半天,谁说吃财政饭就一定悠闲?口罩时期他们没日没夜,如今换个战场,依旧把 “为人民服务” 写在晒得通红的手臂上。
拐过街角,襄阳古城猝不及防撞进视野 —— 像烈日抖开的旧绢,青灰城墙、黛色箭楼,风里都带着铁锈与桐油的味道。三人轮番举手机,九宫格瞬间满格。城墙根下走马观花,几步便抵“临汉门”。踩着交警哨声的节拍穿过马路,一头扎进城门洞。
镜头里的自己比心到手臂发酸,妻子吐槽 “靖哥哥都没你忙”;岳母把丝巾扬成晚霞,却遮不住额头汗珠。金大侠笔下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的襄阳,在烈日人潮里只剩滚烫石板路与冰粉小贩 —— 郭靖黄蓉的脚印,终究被时光磨成了传说。
热浪蒸腾,机位稀缺,半小时后便被太阳 “推搡” 着踱出城门。钻回车里,空调风扑面的瞬间,仿佛从三国、从射雕里跌回现实。油门轻点,古城红墙在后视镜里缓缓阖上,像合上刚读完的武侠。
分享一条小经验,比导航还管用 ——长假订房三板斧
早鸟先下手 :节前 60 天把首日锁死,价最甜。我们 2 月下单,5 月 1 日两标间 < 300;当日挂牌直冲 800+。
中段莫手痒 :3 号以后千万别提前订,平台默认顺延 1 号翻倍价,越提前越像韭菜。真到 4–5 号,价格会像退潮一样归位,早鸟单除外。
郊区即自由 :自驾别挤景区 C 位,外挪 5–10km,房价腰斩、车位任选。电车一脚电门到景点,电费不够一杯奶茶,划算到笑。
口诀记牢:早鸟锁首日,中段等跳水,郊区享车位。省钱不省体验,长假也能躺赢。
夜宿襄阳,一夜无话。5 月 2 日一早,在酒店用餐后,7:30 准时开拔,奔赴开封郑州。
导航定位开封清明上河园,一路辗转福银、二广、兰南、安罗等高速,全程约 450 公里,先后在南阳服务区补电、许昌服务区补电并午餐,于下午 2 点抵达开封。
一进市区,下高速时已显拥堵,行至距目的地四五公里处,路边开始三三两两停车。五一旺季,自驾游客想必不少,多半是找不到车位的无奈之举。再往前驶近 3 公里,道路彻底堵成了停车场,我们当机立断在辅道寻得空位,麻利停好后在手机标记位置 —— 外地客在异乡找车位,实在是场即兴战役。好在交管部门人性化,只要不妨碍交通,这般停车通常不予处罚。
停好车想打车,等了十分钟无人接单;转寻公交,沿辅路走 300 米到路口,却连公交站台的影子都没见着。导航显示距景区不到 2 公里,可岳母年事已高,步行实在吃力。正张望间,几辆三轮车驶过,像旧时 “叭叭车” 的升级版。拦车询问,方向虽对,却只能坐两人。本想让妻母先乘,我骑共享电车跟上,妻子却不放心。僵持片刻,终是拦了两辆三轮车,三人分乘,一路颠簸着抵达景区门口。
走完购票流程(岳母享 70 岁以上免票,我凭特殊证件优待),入园便被人潮裹挟。举着手机连连拍照,镜头里尽是攒动的人头与刺眼的阳光。如今回想,除了 “天热、人多” 的模糊印象,竟记不清多少具体景致。怪不得外面车满为患 —— 这般热闹,原是早有预兆。在人潮里挤了一个多小时,我们终于从景区出来,却发现门口三轮车虽多,竟无师傅值守,的士更是一辆不见。
沿着车队往前走 300 米到队头,依旧空无一人;等十分钟无果,又折返六七百米到三叉路口,仍是失望。向路边维持秩序的工作人员打听,对方指着来路说:“不远,走路就到。” 可那是近 3 公里的回头路,我尚且腿酸,何况古稀之年的岳母?问及打车时长,答曰 “难”。正崩溃间,妻子兴奋喊道:“有人接单了!” 那声音,简直是绝境里的福音。
斜倚着建筑物等了漫长的 20 分钟,的士终于抵达。上车后,师傅说:“自驾来开封,最好停在高速口指定停车场,坐免费摆渡车进来。” 我们这才知晓另有捷径,只怪事前功课不足。更费解的是景区门口那些无主三轮车,明明占着本就狭窄的路奈何不载客,却徒增拥堵,实在可惜。
离开开封,定位郑州紫荆山某酒店一路疾驰。河南不愧是华北平原,高速修得宽阔 —— 不算应急车道,双向竟有十车道,即便车多也不拥堵。行至郑州东三环,导航却往南四环拐,我不由质疑:“我母校在管城区商城东路,紫荆山离学校很近,我们经常去。90 年代的市区现在铁定是三环内啊!” 妻子坚持紫荆山路定位没错,只好将错就错。到了饭店才发现真在南四环(城市发展,紫荆山路延长得很远很远了。就象我02年在长沙上学的某学院在芙蓉路黄土岭,城市发展,现在芙蓉路都延到暮云去了,妥妥的三环外),晚餐后跟着导航到预定的连锁酒店,才算安定。只是酒店临街,停车卸行李都费劲,好在附近公共停车场有空位,折腾半天才办好入住 —— 穷游选酒店,果然得把停车问题想在前头。
5 月 3 日早晨,妻子在美团找到酒店附近的早餐店,三人饱餐一顿后退房取车(停车一晚 25 元,不算贵),驶向商城东路的母校。在校门口拍了几张照片,我拿着证件向门卫说明想入校参观,对方让我联系登记,最终却未能如愿。
虽早有准备,失落还是轻轻漫上来。铁打的校园流水的青春,大浪淘沙中,过往早已随浪东逝,回不去的旧时光,原也寻常。调整心态,直奔当年常去的二七广场。对着二七塔、华联商厦、亚细亚商场连连拍照发同学群,群里顿时热闹起来 —— 在商海浮沉的年代,这几家老商场竟还屹立,实在难得。
告别二七广场,这场毕业 30 周年的 “回郑寻梦” 之旅也算落幕。妻子说前两日行程太赶,提议取消三门峡,直奔洛阳。沿连霍高速疾驰,午后 1 点顺利抵达洛阳某连锁酒店。把车停到酒店后院充电,在附近餐馆用餐后,因天气炎热,决定先回房休息,待四五点再出门。
躺在酒店琢磨行程,洛阳几大景点都在网上 “告急”:白马寺、小浪底人流密集,龙门石窟更是爆满。原计划的白马寺、古城、龙门石窟、牡丹园,只好根据时间与体力调整:古城、龙门石窟、牡丹园必去,白马寺待定,小浪底则因去年看过三峡大坝,且时间体力不支,只能割爱。
休息到下午 4:30,驾车驶向洛阳古城。距目的地 1 公里时开始拥堵,有了开封的经验,见瀍河回族区政府门前有车停放,便上前询问。工作人员问是否要停进内部停车场,我当即点头。登记后排队等空位,前面只剩一辆车,约十分钟便顺利停好 —— 必须为瀍河回族区政府点个赞!旅游城市节假日开放政府停车场,这份便民举措,暖人心窝。
从停车场步行 20 分钟,入洛邑古城。华灯初上,各式花灯争奇斗艳,游客摩肩接踵,不少人身着古装,绫罗绸缎映着灯火,恍若穿越千年。天女散花表演、沉浸式演出轮番上演,不到一小时,手机相册已存满九宫格。美中不足是卫生间太少,连男厕都排起长队,也算难得的体验。
不知不觉夜色已深,花灯愈发璀璨,双腿却阵阵发麻。按原路返回取车,驶向妻子网购的美食店饱餐一顿,再回酒店时,网上依旧满是洛阳 “热” 讯。索性彻底调整计划:5 月 4 日专攻龙门石窟,有余力再去牡丹园,白马寺也忍痛割爱。明天上午不用赶早,终于能安心睡到自然醒。
一夜好眠,收拾完毕已近 8 点。在酒店外小逛用餐后,9 点驾车直奔龙门石窟。导航却把我们导到景区停车场出口,来回绕了两圈没找着入口,只好让妻母在出口下车,我花 10 元在附近农舍找了车位,再折返与她们会合。
从停车场到景区入口足有 1 公里,穿过一排文旅商店才抵达。刷码入园后,本想按攻略乘车,问了半天才知乘车点另有其处,只好徒步前行。景区虽未到人满为患,却也是人挤人,正应了我朋友圈的话:“不知被多少人偷拍,成了多少人的背景板。”
一路走走停停,体力渐渐不支,那些有名的 “窟” 都放弃了近距离参观,只顺着人流往前挪。年过半百的我们陪着古稀岳母,实在无力与年轻人争抢景致,只能望 “窟” 兴叹。约一小时后走完主景区,过桥到对岸远眺石窟,又拍了不少照片,再花半小时走到景区入口对岸,才见传说中的电瓶车。购票上车,十来分钟便走完 2 公里路,终于到了停车场入口。
大家都累得走不动,只好让妻母在原地等,我去取车来接。上车后直奔酒店休息,午餐随便对付了几口。一直歇到下午 5 点,才又开车去酒店附近的牡丹园 —— 这个季节牡丹本已过季,入园后往左走了许久,只见到几片盛开的花,妻子查过才知不是牡丹。继续往里寻,终于在入园右手处找到几株,据说是特意为五一留存的,节后便不再养护。岳母见了格外兴奋,举着手机拍个不停,还发到老年群里分享。
兴奋的时光总过得快,天色渐暗时,我们才恋恋不舍地离开牡丹园。我说:“以后 4 月选个周末,专门来看满园牡丹盛开的样子。” 妻子也在一旁附和:“一定要来,看一次真正的牡丹花海。”
从洛阳返程长沙,导航显示 820 余公里。此前最远的自驾是 24 年宜昌行,不过五六百公里,这次 800 多公里,堪称前所未有的挑战。
早晨 6:30,我们早早退房出发,走宁洛高速在汝州服务区补电休息、吃早餐,之后便按计划行驶 —— 短则 150 公里,长则近 300 公里,一路休息补电,终于在下午 4:30 驶离许广高速,平安到家。这场 “迟到的中原之行”,圆满落幕。
出行感悟:诗和远方从不是孤勇的奔赴,而是带着牵挂的同行。腰包鼓囊囊的是底气,让我们敢为风景停驻;身体硬朗朗的是福气,让我们能陪岁月走长;而身边人暖暖的笑声,才是让所有风景永不褪色的保鲜剂。毕竟,最好的时光从不是独自看遍山河,而是山河在侧,所爱之人也在身旁。
评论(0)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