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南海的椰风、东海的浪涛在记忆里淡成水墨,当内陆的山川湖海已走遍大半,与大海的睽违竟悄悄拉长到七八年。中间三年被口罩隔绝的时光,让这份想念愈发浓烈。八月的长沙像座蒸腾的火炉,我对着地图寻觅清凉,目光终被渤海湾的那抹蓝牢牢攫住 —— 大连,这名字带着海风的咸涩,率先叩响了出行的念头。
老婆对大连的记忆停留在十年前的夏末,重游的兴致不算炽烈。倒是女儿指着同学朋友圈里河北海边的贝壳照片,眼睛亮得盛着星光:“爸爸,我也想去捡大海的礼物!” 我忽然记起途经河北时的固有印象,总以为这片环抱北京的土地只有平原与群山,却不知它竟藏着一湾温柔的渤海。
地图展开的瞬间,秦皇岛与北戴河的名字如浪花跃入眼帘 —— 原来那些久闻其名却未及奔赴的向往,早已静候在渤海之滨。我们家的旅行向来是 10-13 天的从容节奏,夏日长假足够悠长,只是钱包的厚度提醒着我们:绿皮火车的哐当声,才是最合拍的旅途背景音。穷游的真谛从不是克扣风景,而是让每一分钱都与时光产生共鸣。
最初想把黑吉辽打包成 “东北初见”,计划在沈阳租车驰骋三日。但老婆的坚持柔软却坚定:“太久没听海浪讲故事了,要在海边赖三天。” 大连虽好,却非亲水佳地,于是北戴河成了海边时光的承载者。算上往返车程,哈尔滨只能遗憾地标注为 “待解锁”,沈阳则顺理成章地嵌入行程,一条长沙→北戴河、秦皇岛→沈阳→大连的弧线,在地图上缓缓勾勒成形。
对海船的好奇像颗种子在心底发芽,老婆当年从大连乘船至青岛的经历更添了几分期待。查遍票务信息,烟台到长沙的绿皮卧铺如及时雨般出现,始发站的票源让抢票少了几分焦虑。返程路线就此定调:大连夜船渡渤海,烟台卧铺归故里。
车票的波折恰如旅行的序曲,长沙直达北戴河的卧铺票难觅踪迹,便转道天津,用 “绿皮 + 动车” 的组合铺就前路。当酒店、车票、船票逐一尘埃落定,这趟环渤海之旅终于在日历上敲下确定的印记 —— 我们与渤海湾的约定,即将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