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的黎明比闹钟更早醒来,五点的天光还沉浸在黛青的墨色之中,江面渔火已如碎银般撒落。带着水汽的风从窗缝溜入,轻吻脸颊时带着江潮的微凉。我们轻手轻脚地烧水、泡面、洗漱,生怕惊扰了这份清晨的宁静。半小时后迅速办完退房,驱车直奔“三峡游客中心”。将三人送到门口,我把车停进地下停车场,一路小跑赶去集合点时,晨光正悄悄爬上游客的肩头,在衣角镀上一层暖金。

摆渡大巴准时出发,沿着“三峡专用公路”飞驰。公路两旁,山峦如黛,宛如被晨雾晕染的水墨画,一层叠着一层向天边铺展。隧道灯一盏盏往后掠去,在黑暗中织成一条闪光的星带,节奏明快得如同时光在赶路。导游的声音透过麦克风传来:“各位朋友,我们即将前往雄伟的三峡大坝。一会儿到坛子岭换乘点后,乘扶手电梯就能直达高处,把大坝的壮丽景色尽收眼底啦。”车厢里,有人闭眼养神,有人举着手机捕捉山影,各得其乐。

抵达坛子岭时,扶手电梯“哒哒”上行,宛如一条银色传送带将人流送往云端。标志性的“坛子”建筑在晨光中矗立,喷泉溅起的水珠闪烁着光芒,宛如散落的星子。众人举着手机“咔咔”拍照,将初见的惊喜定格在相册里。导游的声音如江风般温柔,将坛子岭的由来、大禹治水的传说、三峡修建的日夜娓娓道来——那些肩扛手凿的岁月,那些与洪魔抗争的坚守,随着她的讲述在眼前铺展开来,原来每一处壮阔风景的背后,都藏着无数人的岁月与赤诚。

踏上大坝顶部,脚下的花岗岩铺成的“棋盘格”被阳光晒得温热,仿佛仍留存着建设者们的体温。站在185平台上,三峡大坝如一条沉默的巨龙横卧江心,泄洪闸整齐排列如钢琴键,仿佛正待奏响山河的乐章;远处的升船机则像一枚巨型订书机,把上下游的江水稳稳“订”在一起,藏着人类与自然对话的智慧。远处“高峡平湖”的碧波在阳光下晃得人眼亮,像一块被天地打磨的巨型翡翠。岳母伸出手,轻轻摸着冰凉的坝体,指尖划过粗糙的石纹,忽然叹道:“以前听说修大坝难总没什么感觉,如今亲眼见了这壮阔,才懂这是多少人用岁月与汗水垒起的山河史诗啊。”

随后,随车来到对岸参观截流纪念园。我们正面直视大坝,再次被其雄伟的气势所折服,收获了无数珍贵的照片。在导游的细致解说中,我们仿佛穿越回了大江截流的惊心动魄时刻,深刻领略到工程人员的勇敢与担当。正是他们的无私奉献,才有了如今的祖国繁荣与岁月静好——他们是时代的英雄,用行动诠释着对家国的忠诚。

大坝“工程食堂”的饭菜香里,剁椒鱼头红亮诱人,玉米排骨汤炖得酥烂,限量的“葛洲坝汽水”冒着细密的泡。“这汤喝的是‘工程味’!”邻座大叔举着汽水打趣,有人掏出自带的腐乳往米饭上拌,食堂里的烟火气混着笑声,比任何珍馐都暖人——原来最动人的滋味,从来都藏在烟火人间的寻常里。

午后,如约登船起航,游船缓缓前行,江面平得像被月光熨过,连风都舍不得吹皱这汪碧绿。“三峡人家”的吊脚楼轻轻飘过,木楼的窗棂里似有炊烟升起;古老帆船河中歇息,似在述说着莲沱、晒经坪的传说;空中飞人乘飞索划过江面,引得甲板一阵欢呼。山水的灵动与惊险,在这里交替上演,让时光都慢了下来。

游船悠悠前行,嫘祖庙、至喜亭、张飞擂鼓台、陈毅摩崖石刻、古军垒、古栈道、观音坐莲台、石牌纪念碑、明月湾、石牌、灯影石依次涌现。我和老婆、女儿轮番上甲板吹风,岳母在船舱靠窗而坐,指着两岸峭壁轻声说:“这山比桂林的险,水却一样绿得透亮,像被青山染透了似的。”峭壁直立如削,猿声早已随岁月远去,却有白鹭掠过水面,尾尖扫起一道银线,转瞬躲进了青山的褶皱里。

船入葛洲坝船闸时,水位缓缓下降,船身稳稳沉降,像坐进一部巨型水电梯。岳母盯着窗外的水位刻度,眼里闪着孩童般的好奇:“长江白天这样‘坐电梯’,比桂林夜间的船闸看得清楚多了,真是奇事。”——岁月的神奇,原是在这样的瞬间,让老人也变回孩子,眼里的光比水波还亮。

最终停靠宜昌港・落日码头时,夕阳把江面染成蜜糖色,每一道波光都像时光撒下的糖。岳母望着粼粼水面,忽然轻声说:“原想看过桂林山水便无憾了,没想到还能见这‘高峡平湖’,这辈子真是赚了。”风里带着江水的潮气,也裹着岁月的温柔——原来最好的风景从不是远方的奇观,而是陪家人慢慢看风景的时光,是把“看过”变成“一起看过”的温暖,是让每一段岁月都有值得回味的注脚。

乘着夜色驱车往宜都时,同档次酒店的实惠价格成了意外之喜。穷游的巧思里藏着贴心,省下的不仅是钱,更是让旅程更踏实的底气。毕竟啊,山水会老,故事会旧,但陪家人走过的路,会永远温热如初见,在记忆里酿成最甜的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