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宽窄巷子:烟火里的从容
10 月 3 日的晨光漫过酒店窗台时,我们才自然醒,浑身的疲惫都散了。休整后往成都走,沿途的隧道群连着来,刚钻出一个灯火通明的短隧道,下一个的指示牌就亮了,车灯在岩壁上拉出流动的光带,像在穿越巴山蜀水的屏障。
傍晚进成都时,空气里飘着火锅的麻辣、茶馆的茶香,还有糖油果子的甜,市井的烟火气一下子裹住了我们。在宽窄巷子入口放下家人,我开始找停车位 —— 绕着巷子转了两圈,导航里的停车场到处是满位,最后在一条飘着桂香的居民巷里,寻着个空位。停好车刷了辆共享单车往回赶,傍晚的风带着秋凉,路过文创店的灯笼、火锅店的幌子,看本地人慢悠悠地走,手里拎着刚买的菜,这份不经意的融入,比在巷子里挤着打卡更舒服。
当晚入住后,我们上网排行程:原计划游完都江堰住景区附近,可查了房价才知,国庆期间当地酒店价格翻了倍,评论里满是 “停车场挤”“房间小” 的吐槽。算来算去,成都的酒店不仅便宜,还免费停车、近充电站,更不用搬着行李换地方。“就住成都,早出晚归!” —— 自驾游的自由,就是能随时拐向 “舒服” 的路,不用被计划捆着。




2. 都江堰之行:与身体和解的智慧
10 月 4 日清晨,我们避开早高峰,一小时就到了都江堰。按攻略说的,在游客中心坐直通车直奔秦堰楼 —— 从这里入园,能顺着山势往下走,省力气,对膝盖最友好。
刚上秦堰楼二层,眼前的景就撞得人说不出话:鱼嘴把岷江稳稳分成内江和外江,碧绿的江水顺着河道奔涌,像条翡翠带子;岸边的古柏遮天蔽日,树干粗得要两人合抱;远处的青山连绵,雾还没散,像给山裹了层纱。两千多年前,李冰凿的石堤还在分水,江水奔涌的声里,全是古人把 “水患” 调成 “水利” 的智慧。附近导游的讲解声飘过来:“深淘滩,低作堰,这口诀传了两千年……”
可没走多久,连续的下坡台阶就让岳母和妻子腿脚发颤,膝盖像坠了铅。看着前方去二王殿还要过段陡梯,我们商量了下:让女儿独自去逛,我们在路边石凳歇着。等女儿带着碑刻的照片回来,我们继续往下走,刚到安澜索桥桥头,就被长队吓住了 —— 游客顺着护栏绕了弯,挪一步要等半天,队伍像条长蛇。“去年看了三峡大坝,都是水利工程,不遗憾。” 我话音刚落,岳母和妻子就点头。与其硬撑着排队,不如把力气留着,去走更舒服的路。
从 7 号门出园,在附近寻了家川菜馆。麻婆豆腐的麻辣、水煮牛肉的鲜、红糖糍粑的软,一顿热乎饭下肚,没逛完的遗憾就散了,连空气都变得暖融融的。





3. 武侯祠:与三国的静默对话
午后走进武侯祠,喧闹像被门槛挡住了 —— 红墙竹影在风里晃,斑驳的光落在地上,像撒了把碎金;古柏的枝叶遮天蔽日,连风穿过树叶的声都轻了,空气里飘着三国的厚重。
我们默契地分开走:女儿背着包,拿着导览图往主园区深走,要去细品文臣武将的生平,把那些史书里的名字,和雕像对一对;我和妻子、岳母则慢悠悠逛,在刘备的惠陵前停住,看墓顶的青草铺得匀,古碑上的字漫了苔,风里全是静;到关羽雕像殿时,“乾坤正气” 的匾额悬在头顶,武将手持青龙偃月刀,眼神里还透着刚劲,我们各自拍了照,不用赶时间,只跟着自己的节奏走。
在走廊石凳上歇着时,风穿古柏的声里,《三国演义》的调子忽然漫上来:“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想起温酒斩华雄的豪情、火烧赤壁的壮阔、六出祁山的执着,如今都凝在雕像的衣纹里,落在碑刻的墨迹中。可千年光阴一过,再辉煌的功业也会淡,倒是身边的岳母、妻子,眼前的阳光、风,才是最实在的暖。
半个多小时后,女儿回来了,手里的备忘录记满了字,指着屏幕说:“我见着庞统的雕像了!他是‘凤雏’,跟诸葛亮齐名,可惜早逝,要是多活几年,蜀汉说不定不一样……” 听着她眼里有光的模样,忽然懂了:这趟旅行的意义,从不是打卡多少景点,是我们互相体谅着,把舒服的时光,都攒在心里。










4. 熊猫谷:人与自然的温柔相遇
10 月 5 日一早,先订好夹江的酒店,再往熊猫谷赶。提前在网上买了票,赶在开园半小时后入园 —— 避开了人流,进门没排队,连空气都透着松快。
在谷口 “熊猫谷” 的石牌前拍了合影,跟着人流往里走。第一个观览点围着三十多人,都静着举着手机,顺着目光望过去:一只大熊猫正捧着竹子啃,黑毛沾着竹屑,啃两口就慢悠悠转个圈,圆身子蹭得竹影晃,憨得让人忍不住笑。我站在后排拍不清,瞥见栅栏另一侧没人,轻手轻脚绕过去,刚站定,大熊猫就从竹影里钻出来,赶紧拍了照、录了视频发家庭群,没一会儿就收到满屏 “好萌”。
没等我看够,其他游客也绕了过来,大家都轻手轻脚,只听见快门声。这只 “小明星” 扭着屁股逛了十分钟,才慢悠悠躲回树丛。再往前,见着只趴在木架上睡觉的大熊猫,屁股朝外,白毛透着蓬松,任凭游客拍照,纹丝不动;还有两只隔着木架对视,黑眼睛望着对方,像在说悄悄话,引得大家小声调侃:“熊猫也有小浪漫。” 岳母把拍的照片发老年群,没多久就收到一堆点赞,她笑着说:“比我去公园散步还受欢迎。”
逛到小熊猫区时,岳母嫌山坡陡,在山下歇着,我和妻子、女儿往上爬。刚到观览点,就见着只棕红色的小熊猫在山坡上跑,细长的尾巴晃来晃去,像团会动的绒球;还有一只躲在树杈上抱树枝,爪子勾着树皮;最静的一只趴在树干上,眯着眼睛晒太阳。旁边导游的声音飘过来:“小熊猫是小熊猫科,跟大熊猫不是亲戚,尾巴上有环纹,特别好认……” 。
半小时后,跟岳母汇合,在出谷处的熊猫卡通立牌前拍了合影,女儿在文创店买了个熊猫钥匙扣:“留个纪念,以后想起来,就像又见着那些小家伙了。”











5. 青城山:与遗憾和解的从容
离开熊猫谷,在市区吃了顿川菜 —— 麻婆豆腐拌米饭、清煮牛肉配蔬菜,吃饱后往青城山赶。导航把我们引到游客中心,却见大门紧闭,门口的箭头指着 “问讯处”。绕了半圈才发现,所谓“问讯处”竟是康养中心,找看管行李的工作人员打听,才知要去前方半路坐电瓶车到山门,再买索道票上山。
先在游客中心和青城山大门前拍了打卡照,按着指引往前走,可走了五六百米也没见电瓶车,只看见对面马路的车满载游客飞驰。问路边保安,说 “往前 500 米对向站点能等车”。拖着发沉的腿走了十分钟,到了站点才知,这里不是始发站,每辆来的电瓶车都挤得关不上门,根本登不了车。
往电瓶车来的方向折返近一公里找始发站,可弯道那头藏在山里,连影子都看不见。来回折腾了近一小时,每个人的额头都渗着汗,腿像灌了铅。望着远处的山影盘算:就算找到车,到山门还得排索道,岳母和妻子肯定撑不住。大家对视一眼,都松了口气:“算了,不登了。”
没见着青城的翠、听不见道观的钟,可这份 “不勉强” 的从容,倒比进山更像旅行 —— 懂得放过自己,才是路上的真意。驱车往夹江走,傍晚住进提前订的酒店,楼下吃了碗热乎的牛肉汤,一天的疲惫就散了。旅行嘛,遗憾也是风景的一部分,像画里的留白,留着念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