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站:乐山与宜宾 —— 大佛的慈悲与酒香的醇厚
1. 乐山大佛:雨雾里的千年凝望
10 月 6 日清晨,天飘着细小雨,我们 7 点半前就到了乐山大佛景区。提前查了攻略,果断避开 “步行下栈道”—— 节假日里,那条道要排 3 小时队,陡峭的台阶对岳母的膝盖太不友好。最终选了 “乘船观佛”,既能看大佛全貌,又不用走路,还能顺带看三江汇流,一举三得。
在游客中心前的石牌拍了合影,跟着指引找摆渡三轮车,橙黄色的车 “嗖嗖” 地穿小巷,车轮碾过青石板的声像在打节拍,几分钟就到了码头。登船前,工作人员提醒穿救生衣,岳母怕雨凉,留在船舱里;我和妻子、女儿撑着伞上二楼甲板,等着见大佛。
游船缓缓驶离码头,江风裹着雨丝拂在脸上,凉丝丝的,连头发丝都沾了潮气。没一会儿,船头传来一阵轻呼 —— 乐山大佛稳稳嵌在山壁间,像从时光里走出来:双手抚膝,神情肃穆,头顶的发髻纹路清晰,身上的衣袂褶皱像还带着风,连崖壁上的青苔都透着千年的静。大家纷纷举着手机拍照,身旁有游客感慨:“课本说大佛高 71 米,光看数字没感觉,亲眼见才知有多震撼!”
游船绕着大佛慢慢转,我们换着角度拍:正面看大佛俯瞰江水的从容,眉眼间全是慈悲;侧面看大佛与青山相融,真应了 “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连三江汇流的 “三色水” 都没错过 —— 青衣江的绿、岷江的浊、大渡河的急,在交汇处织成独特的画,江水撞击的声伴着雨声,格外有层次。
40 分钟后,游船返程,下船时刚过 9 点半。虽然没近距离摸到大佛的衣纹,可一家人没累着,还看清了大佛的全貌,这就够了。按攻略计划,往宜宾赶,下午去五粮液酒文化博览馆,晚上住赤水。




2. 宜宾:酒香里的千年故事
车近宜宾时,酒香像长了脚,顺着车窗缝往车里钻 —— 不是烈得呛人的味,是高粱、大米在陶缸里发酵的温厚,混着点曲香,连滴酒不沾的岳母都探头望:“这味儿扎实,跟家乡酿米酒的香不一样。”
我们心里没底:国庆博览馆开不开?没预约能不能进?先把车停在馆外,对着五粮液商标的鎏金雕塑、印着品牌标识的大楼拍了打卡照,像给这段 “酒香之旅” 先盖了个戳。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跟着车流往里走,保安小哥笑着指引停车:“参观从这边进,不用预约。” 心里的石头一下子落了地。
进了广场,满眼都是 “酒元素”:道路两旁立着不同年代的五粮液酒瓶雕塑,从早期的玻璃瓶到现在的礼盒装,每一款都带着时代的印 —— 有的瓶身沾着岁月的黄,有的印着复古的纹,我们挨个拍照,看品牌的变迁,像读一本浸着酒香的书;广场中央是组市民休闲的雕塑,我们学着雕塑的模样打卡,惹得岳母笑个不停;最有意思的是建筑物顶的酒瓶造型,远看像摆着几瓶五粮液,我一时兴起,对着镜头比了套划拳手势,“哥俩好、六六六” 的口诀一出口,路过的游客也跟着笑,笑声裹着酒香,格外热闹。
进了博览馆,展柜里摆着各式各样的五粮液 —— 早期的出口版、纪念礼盒、联名限定款,岳母指着一瓶复古包装的酒说:“这瓶子跟以前供销社卖的一样,看着就亲切。” 女儿站在宣传片屏前,安安静静看完介绍,跟我们说:“原来用五种粮食酿酒,高粱、大米、糯米、小麦、玉米,难怪香味这么醇厚,学到了。”
慢悠悠逛了 1 个多小时,没赶时间,只跟着兴趣看 —— 看老酒瓶的纹,读酿酒的史,闻空气里的香。离开时,夕阳斜照在广场的酒瓶雕塑上,镀了层暖金,连影子都沾着光。驱车往赤水赶时,酒香还在鼻尖绕,像给这段行程,系了个温厚的结 —— 这趟 “意外” 的酒香之旅,成了路上的小确幸,没有拥挤,只有慢悠悠的惬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