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过端门映入眼帘的就是午门了。午门是故宫的正门,上有五座楼,人们习惯叫它五凤楼。五凤楼修建得重檐飞翘,黄瓦红墙,雄伟壮观。明清两朝,冬天在这里颁发次年的历书,遇有大规模的出征或凯旋献俘,皇帝就在这里发布命令或受停。 午门通高37.95米,下为高大的砖石墩台,台正面以垛墙围绕,后面砌宇墙。墩台正中有3门,正面呈长方形,后为券形,墩台上建五风楼,围以汉白玉精美栏杆。主楼面阔9间,重檐庑殿顶,其余4楼为重檐攒尖顶,金黄色琉璃瓦与绚丽的彩画交相辉映,气势巍峨,宏伟壮丽。午门后有5座精巧的汉白玉拱桥通太和门午门中楼左右有钟鼓亭,每逢皇帝在太和殿主持大典时,钟鼓齐鸣,以示威严。 毕竟故宫是一砖一瓦都是故事的地方。所以这里的野导游遍布的“铺天盖地”可也真心不便宜啊,要价40一个人,两个人就是80呢!门票的联票才40!不请导游你也可以租那种自助讲解机挂在脖子上边听边看还是可行的。故宫的游览路线都是从午门进(看清宫剧的时候是不是觉得听到了很多什么“午门斩首”的对白呢?对的,就是这个地方)神武门出的。不能走回头路。

北京故宫票价 故宫博物院实行淡、旺季差价门票制度。在校学生和特定人群可以享受门票优惠的政策。 常规门票: 每年4月1日-10月31日为旺季,每张门票为人民币60元(不包括珍宝馆、钟表馆) 每年11月1日-来年3月31日为淡季,每张门票为人民币40元(不包括珍宝馆、钟表馆) 珍宝馆(即进入宁寿宫区,还包括戏曲馆、石鼓馆)参观门票:每张门票为人民币10元 钟表馆(即进入奉先殿区)参观门票:每张门票为人民币 10元 身高1.2米以下儿童可以随监护人免票参观。

太和门紫禁城 外朝宫殿的正门。北京故宫 最大的宫门。始建于明永乐 年间,初称奉天门 ,曾一度改称皇极门 。门内为太和殿 (俗称金銮殿 ),堪称中国 古代规格最高的门。现存建筑为清光绪 十五年(一八八九)重建。面阔九间,进深三间,建筑面积一千三百平方米。重檐歇山顶,汉白玉 基座,梁枋等彩绘。门前铜鼎四只,为明代铸造的陈设铜器。列铜狮一对,左雄 右雌,威武凶悍,是故宫 六对铜狮中最大的一对。太和门在明代是“御门听政”之处,皇帝在此接受臣下的朝拜和上奏,颁发诏令,处理政事。清代初年的皇帝也曾在、赐宴,后来“御门听政”改在乾清门。

太和殿的大厅内景 中和殿,故宫外朝三大殿之一,位于紫禁城太和殿、保和殿之间。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明初称华盖殿,重修后改称中极殿,现天花内构件上仍遗留有明代“中极殿”墨迹。清顺治元年,改为中和殿。“中和”二字是说,凡事要做到不偏不倚,恰如其分才能使用各方关系得到和顺,其意在于宣扬“中庸之道”。 中和殿内宝座前左右两侧有两只金质四腿独角异兽。它是想像中的一种神兽,传说日行18000里,懂得四方语言,通晓远方之事。放在皇帝宝座两旁,寓意君主圣明,同时为烧檀香之用。

放在中和殿地平台两侧的铜薰炉,是用来生炭火取暖的。清代宫中烧用的是上好木炭,叫“红萝炭”。这种木炭气暖而耐烧,灰白而不爆。宝座两旁还放着两乘肩舆,俗称轿子,是清代皇帝在宫廷内部使用的交通工具。帝后在什么场合乘坐什么轿子都有严格规定。肩舆是其中的一种。 凡遇皇帝亲祭,如祭天坛、地坛,皇帝于前一日都是在中和殿阅视祝文,祭先农坛举行亲耕仪式前,还要在此查验种子和农具。皇太后上徽号,皇帝也是在此阅视奏书的。

中和殿大厅内景

保和殿是北京故宫外朝三大殿之一,位于中和殿后,建成于明。曾被称作谨身殿和建极殿。清顺治二年改为保和殿,其意为“志不外驰,恬神守志”。保和殿在紫禁城中地位十分重要,是外朝三大殿中使用最为频繁的一座大殿。

清代每三年举行一次的科举考试,最终殿试在保和殿举行。殿试部分是由皇帝亲自主持、以分科考试形式录用人才的取士制度。“保和殿还是明清皇家举行宴会的场所,每年的除夕日、正月十五,皇帝都要在保和殿宴请边疆部落的首领和王公贵族。明朝册立皇后,太子时,皇帝也是在此殿受贺。保和殿匾额“皇建有极”匾,为乾隆御笔。顺治帝福临也曾居住于此,大婚也在此举行。保和殿中还存有紫禁城中最大的一块云龙石雕,图案是九龙戏珠,动态十足生机盎然

保和殿大厅内景

保和殿通往乾清门的途中

乾清门为紫禁城 内廷的正宫门。建于明永乐 十八年(1420年),清顺治 十二年(1655年)重修。乾清门是帝后寝宫以及嫔妃、皇子等居住生活区域,内廷后三宫(乾清宫 、交太殿、坤宁宫 )的正门,在清代是皇帝“御门听政”的地方。

乾清门通往乾清宫的路上

乾清宫大厅内景

乾清宫出来右侧的构造让我有点不寒而栗的赶脚

交泰殿为北京 故宫 内廷后三宫 之一,位于乾清宫 和坤宁宫 之间,殿名取自《易经》,含"天地交合、康泰美满"之意。是皇帝和后妃们起居生活的地方约为明 嘉靖 年间建,顺治 十二年(1655年)、康熙 八年(1669年)重修,嘉庆 二年(1797年)乾清宫失火,殃及此殿,是年重建。

交泰殿为皇后千秋 节受庆贺礼的地方,是皇后生日时接受庆贺礼的地方。清朝 ,于此殿贮清二十五宝玺 ,每方玉玺 都有专门的用途。每年正月,由钦天监 选择吉日吉时,设案开封陈宝,皇帝来此拈香行礼。清世祖鉴于明代宦官专权的教训,规定宦官不得干预朝政,所立“内宫不许干预政事”的铁牌曾立于此殿。皇帝大婚时,皇后的册立、宝安 设殿内左右案上。交泰殿每年春季祀先蚕,皇后先一日在此查阅采桑的用具。

交泰殿内陈列的大自鸣钟,是嘉庆三年(1798年)由清宫造办处制造的。皇宫里的时间都以此为准。自鸣钟高约6米,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座钟。其外壳是仿中国式楼阁型的木柜,通高五米八零,共分上中下三层。钟楼背面有一小阶梯,登上阶梯,可以给自鸣钟上弦。自鸣钟走动后,可按时自动打点报刻。现在,这座自鸣钟已经历过二百个年头,却仍能正常准确地走动,打点报刻时,声音清脆洪亮。由此可见它的制造工艺非常精良。

坤宁宫是北京故宫内廷后三宫 之一,坤宁宫在交泰殿 后面,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正德九年(1514年)、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两次毁于火,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重建。清沿明制于顺治 二年(1645年)重修,十二年(1655年)仿盛京 沈阳清宁宫再次重修。嘉庆二年(1797年)乾清宫 失火,延烧此殿前檐,三年(1798年)重修。乾清宫 代表阳性,坤宁宫代表阴性,以表示阴阳结合,天地合壁之意。 坤宁宫的东端二间是皇帝大婚时的洞房。房内墙壁饰以红漆,顶棚高悬双喜宫灯。洞房有东西二门,西门里和东门外的木影壁内外,都饰以金漆双喜大字,有出门见喜之意。

坤宁宫没有对外开放,里面的内饰只能透过窗户看

坤宁宫外的日晷 日晷,又称“日规”,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 。其原理就是利用太阳投射的影子来测定并划分时刻。日晷通常由铜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这种利用太阳光的投影来计时的方法是人类在天文计时领域的重大发明,这项发明被人类沿用达几千年之久。

御花园 位于北京故宫 中轴线 的最北端,在坤宁宫 后方,明代称为“宫后苑”,清代称御花园。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 (公元1420年),以后曾有增修,现仍保留初建时的基本格局。园中不少殿宇和树石,都是十五世纪明代遗物。御花园原为帝王后妃休息、游赏而建,但也有祭祀、颐养、藏书、读书等用途。一些重要的节庆都有活动在御花园举行。五月端午粽子节,八月十五中秋祭月,九九重阳 登高,皇帝率领后妃们登临御花园最高处的堆秀山御景亭,望远祈福,祛邪避秽等等。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宫中要祭祀牛郎织女,拈香行礼,举行乞巧活动。

御花园又是后宫的汇合点:北面绕过大影壁是顺贞门,出此门即是神武门广场,到达紫禁城北门。南面是坤宁门,通往后三宫的入口。西南角是阆苑右门,由此进入西六宫;东南角是阆苑左门,由此进入东六宫。 御花园比我想象中的差了好多,而且冬天来到处都是光秃秃的一片。瞬间好失望。

2贝真的是个叫人冷不及防的的2货高手,我还在琢磨这假山的时候她突然窜出来给我唱“有一个姑娘,她有一点任性她还有一点嚣张。有一个姑娘。。。。。”边唱还一边窜头窜脑的

御花园里的一个池子。我只把能看的一面拍下来了。没有拍到的地方被游人丢满了垃圾。哎,素质啊!

走过这样的路,以这样的角度看两面的宫墙。我脑海里不断浮现《金枝欲孽》里如妃得宠骄傲的眼神,《甄嬛传》里甄嬛报复的表情,《大太监》里慈禧要运筹帷幄的心计,《步步惊心》里若曦等着见四爷的期盼。。。太多的清宫剧画面让我有了恍惚的穿越感

储秀宫,明清后妃 居住的地方,为内廷西六宫 之一。位于咸福宫 之东、翊坤宫 之北。建于明永乐年间,初名寿昌宫,嘉靖 十四年更名储秀宫。清顺治十二年重修。储秀宫为单檐歇山顶 ,面阔五间,前出廊。檐下斗栱、梁枋饰以苏式彩画 。东西配殿 为养和殿、缓福殿,均为面阔三间,硬山顶建筑。后殿丽景轩面阔五间,单檐硬山顶,东、西配殿分别为凤光室、猗兰馆。慈禧 入宫后曾居住储秀宫后殿,并在此生下同治 皇帝

储秀宫的内饰依然只能透过窗户观看

丽景轩为储秀宫 后殿,面阔5间,单檐硬山顶。明间开风门,其余4间为槛窗,楠木门窗雕刻万字锦地,上饰五福捧寿、万福万寿纹饰,转角处包饰龙凤云纹铜角叶。明间台阶两侧各有四汉白玉石台座,用来摆放香炉、神兽等。 清朝晚期在丽景轩内建有小戏台。清逊帝溥仪曾在此举办西餐宴会。溥仪在宫中过的是一种中西合璧的生活,餐厅内既有中式桌椅,又有西餐用具和玻璃吊灯。溥仪退位后,饮食生活虽不能与昔日相比,但仍放不下逊帝的架子,讲究排场。现陈列的是溥仪用餐的情景,依据1924年溥仪出宫后《清室善后委员会的点查报告》复原。现为宫廷生活原状式陈列,并有“溥仪生活展”。

溥仪的生活已经很接近西洋化了。餐桌、钢琴、喝下午茶的地方都一应俱全

离开储秀宫那些想探究历史的好奇心紧紧将我包围。这究竟是怎样的地方有着怎样的权限禁锢了多少人的一生?这里的一砖一瓦,一物一木都在诉说什么样的故事?这里有华衣锦服,金银珠宝,但这里有真正平常人家的快乐吗?是不是真的连笑跟哭都是假的。情绪的表达只是应景的成为谋取利益的附属品?

翊坤宫,内廷西六宫 之一,是明清两代后妃 居住的地方。建于明 永乐 十五年(公元1417年)建成。始称万安 宫,明嘉靖 时改称翊坤宫,清沿用明朝旧称。

体和殿为晚清时在储秀门和翊坤宫后殿拆除后的旧址上建成的。这种改建方式是将储秀宫 、体和殿和翊坤宫 打通,三座宫殿连成一体,专为西太后 所用。体和殿面阔五间,前后开门,当中一间为可以进出的过道。东二间相连,作为用膳之处;西二间亦相通,为饭后饮茶的休息室。西太后 住储秀宫 时,就在这里吃饭饮茶。1887年,光绪皇帝17岁时,慈禧太后曾在此殿主持为他挑选后妃的仪式。由于慈禧的严厉干预与控制,使得光绪帝被迫选了慈禧的外甥女隆裕为皇后,以及瑾妃、珍妃两姐妹为妃子。

长春宫是西六宫之一,也是明清两代后妃居住的宫殿。前殿悬挂有乾隆皇帝御笔匾为“敬修内则”。明代嘉靖皇帝的尚寿妃 、天启皇帝的李成妃 ,曾居住在此宫。清代乾隆皇帝的孝贤皇后 曾在这里住过。

养心殿,明代嘉靖 年建,位于内廷乾清宫 西侧。清初顺治皇帝 病逝于此地。康熙年间,这里曾经作为宫中造办处的作坊,专门制作宫廷御用物品。自雍正皇帝 居住养心殿后,造办处的各作坊遂逐渐迁出内廷,这里就一直作为清代皇帝的寝宫,至乾隆年加以改造、添建,成为一组集召见群臣、处理政务、皇帝读书、学习及居住为一体的多功能建筑群。一直到溥仪 出宫,清代有八位皇帝 先后居住在养心殿。

三希堂,古时是清高宗弘历即乾隆帝的书房。

体顺堂即养心殿 后寝宫东耳房 。明代 已建,称隆禧馆。雍正 后稍有修葺,一直未名,清咸丰 始名曰绥履殿,后曾改曰同和殿。光绪 初年改曰体顺堂,堂前挂钤有“慈禧 皇太后御笔之宝”的体顺堂匾。体顺堂为皇后所居,同治 初年,两宫太后垂帘听政 时,慈安皇太后曾在此居住。现为宫廷生活原状陈列。

清帝大婚庆典展览馆

八个人抬的娶亲大花轿,旧时的结婚讲究明媒正娶,由夫家用轿迎娶是其主要内容。现在多用来指请的态度诚恳,仪式隆重;摆架子。清代皇室享受过这种待遇的皇后一共只有四位

皇室婚礼丰富多彩的婚庆用品

举行过大婚的其中两位皇帝,康熙和同治

2贝非要站到玻璃后面要求给她拍照,她说因为这样自己就表示已经穿越了这孩子。。。。

景阳宫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名长阳 宫,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景阳宫。清沿明朝旧称,于康熙 二十五年(1686年)重修。景阳宫为内廷东六宫之一,位于钟粹宫 之东、永和宫 之北是东西六宫中最冷清的院落。明代为嫔妃所居,明神宗皇帝的太子朱常洛 的母亲孝靖皇后 居住近30年的冷宫。清朝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重修后改作收贮图书 之所。现在常年在此进行故宫 藏珐琅器文物的展示。

《还珠格格》里五阿哥不是住在这里么~

最后一道红墙,走过就到神武门了

神武门是紫禁城 的北门,明 永乐 十八年(1420年)建成,明称玄武门 。玄武 为古代四神兽 之一,从方位上讲,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玄武主北方,所以帝王宫殿的北宫门多取名“玄武”。清康熙 年重修时,因避康熙帝 玄烨 名讳改称神武门。

神武门作为皇宫的后门 ,是宫内日常出入的重要门禁,明清两代皇后 行亲蚕礼即由此门出入。清代皇帝从热河或圆明园回宫时多从此门入宫。此门也是后妃及皇室人员出入皇宫的专用门。皇帝出外巡幸,可由午门出宫,但随行嫔妃必须由神武门出宫。如果皇帝侍奉皇太后出宫,则一同出神武门。清代 每三年一次选秀 女,备选者经由此偏门入宫候选。1924年逊帝溥仪 被逐出宫,即日出宫之时亦由此门离去。

TVB《大太监》里公主出嫁的时候在这个地方给双喜刻了一个“双喜”的图案。明知道这是编剧因为剧情需要而撰写的与历史无关,可当看到这个地方时我还是很白痴的去找了下会不会真有这样的图案存在。原来那些在禁锢中挣扎的凄美爱情总是那么的容易引起我们的共鸣。

从神武门出来再回头望一眼故宫。一座城墙就是前世今生~

护城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