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藏旅游地推荐——大同古城
大同古城隶属于大同市平城区,地处平城区中部,是大同市历经中国朝代更迭与历史演变的见证者和承载者,是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文化旅游资源,也是大同向外界展示的重要窗口。 大同古城距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其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相关的最早文献记录出自汉高祖时期。秦汉时期,为对抗匈奴,汉高祖在平城(今大同)大肆修筑城池,这是大同建城的开端。 北魏时期(公元398年 - 534年),北魏拓跋珪定都平城,开始大规模修建皇都和军事防御工程,此时大同已修筑有规模宏大的城池。在北魏太武帝时期,大同城进行了更为广泛的建设,成为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举世闻名的云冈石窟就是在这一时期开凿。 隋文帝统一中国后,因避讳“中”字,改云中县为云内县,大同仍称恒安镇,属马邑郡。 唐高祖李渊武德六年(公元623年)在此置北恒州。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改名为定襄县,兼为云州治,至永淳初年被废。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称之为云中县和云州。 唐初,北方的少数民族突厥兴起,经常取道大同南下骚扰中原。公元629年,唐太宗任命李靖等分兵六路北击突厥,第二年唐军一路经大同出塞,与李靖会师,消灭突厥军队二十万,此后大同成为唐代北方的重要军事前哨。 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07年 - 960年),大同仍称云中县,兼云州治。公元936年,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割让包括大同在内的燕云十六州给契丹。 辽代称大同为“西京”,是辽国的五京之一。金代时改称“大同府”。这一时期的华严寺和善化寺都是非常重要的佛教建筑,体现了大同作为宗教文化中心的地位。 明朝初期,大同是京畿屏藩,军事位置险要。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大将军徐达在北魏、唐、辽、金旧城基础上增筑城墙,略呈方形,东西长1.8公里,南北长1.82公里,周长7.24公里,面积3.28平方公里。 城墙一律以规整有制的石条、石板、石方为基础,用“三合土”夯成,外包青砖,高达14米,上宽12米,下宽18米。城墙四周修筑了54座望楼,96座窝铺,四面城墙建有580对垛子,代表当时大同所辖村庄数。城墙四角建有角楼,四角墩外各建控军台一座。城设四门,东和阳门、南永泰门、西清远门、北武定门,四门之上分别建有城楼,月楼、箭楼、望楼、角楼间隔而立,四门之外建有瓮城、月城、护城河。大同城墙高大雄伟,坚固险峻,布防严密,各种防御设施齐备,自成一体,是我国古代军事建筑史上颇具特色的重镇名城,一直享有“巍然重镇”“北方锁钥”之誉。 明代宗景泰年间(公元1450—1457年),时任巡抚的年富在大同古城的北部修筑了北小城,又名操场城。明英宗天顺年间(公元1457—1464年),巡抚韩雍续筑了东小城、南小城。南小城被喻为“凤头”,北小城则被称作“凤尾”,由于单缺少西关,大同古城的外部形状被形容为“凤凰单展翅”。 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大同城池遭受到严重破坏。明将姜瓖先是投清,后又反叛,多尔衮率军攻打大同,历时九个月攻之不下,后因城内弹尽粮绝,姜瓖部下杨振威投敌叛变,杀死姜瓖,把多尔衮放入城内。入城后,多尔衮下令“屠城”,并把城墙削掉五尺,大同城墙自此失去往日的风范。 此后,大同屡经战乱,北门城楼以及部分望楼、北城门、东城门、西城门被陆续拆除,城门的门洞逐渐形成豁口,只剩下南城门楼。残存的瓮城城墙、望楼等建筑也相继拆除,城墙的砖几乎被完全剥离,只剩下城市四周绵延的土城墙。1981年,主城的最后一个南城门(永泰门)也在拓宽小南街及附近南关道路的过程中被拆除。



扬秀竹: 赞
2025-03-17我的小耳朵在东边呢: 挺会享受生活的,不错
2025-03-16仰云蔚: 羡慕了
2025-03-15晋右史: 这个必须点赞
2025-03-15孙培杰: 好好好,不错不错的。
2025-03-15Chiohim: 别问 问就是优秀
2025-03-15bee lulu: 我觉得挺适合我的
2025-03-15